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具备内部零部件(2)、壳体(3)以及风路构件(5)。风路构件(5)收容于壳体(3),包围放电部(21)。内部零部件(2)的送风部(22)产生向外部输出有效成分的气流(F1)。风路构件(5)具有上游块(53)和下游块(54)。上游块(53)在上游侧形成供气风路(R1)。下游块(54)在下游侧形成排气风路(R2)。风路构件(5)在壳体(3)内形成供气流(F1)通过的风路(R10),该风路(R10)包括供气风路(R1)和排气风路(R2)。由此,提供能够高效地产生向壳体(3)的外部输出有效成分的气流(F1)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置(1)。置(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有效成分产生装置
[0001]本公开涉及一种有效成分产生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具备产生有效成分的放电部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专利文献1记载有在壳体内收容有包括电路基板在内的内部零部件的结构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静电雾化装置)。电路基板保持包括放电部(放电电极)在内的静电雾化产生部、驱动电路(高电压施加部)以及送风部等。这些内部零部件作为一个单元收容于壳体内。
[0003]壳体构成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轮廓。电路基板支承于已设置到壳体内的支承部,由固着器具固定。壳体由金属这样的导电性材料形成,将电路基板固定于壳体的固着器具兼用作接地。由此,减少了在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放电时产生的电磁噪声。而且,在壳体配设有供空气流入的供气口(孔)和由于静电雾化而产生的带电微粒子水的排放口。
[0004]另外,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还具备罩。罩以覆盖放电部的方式保持于电路基板。罩的后表面以与送风部的前表面接触了的状态与该送风部的前表面相对。由此,由送风部产生的气流(空气流)被送入由罩和电路基板围成的空间内。并且,所送入的气流与放电部处所产生的带电微粒子水合流,被从排放口向外部排放。
[0005]然而,对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结构,在壳体的内部空间的从供气口到送风部的区间中未特别控制空气的流动。因此,在壳体内易于产生向壳体的外部输出有效成分(带电微粒子水等)的气流的损失。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035453A1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无损失地高效地产生用于向壳体的外部输出有效成分的气流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
[0010]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具备内部零部件、壳体以及风路构件。内部零部件包括产生有效成分的放电部。壳体以具有排放有效成分的排放口的箱状形成,用于收容内部零部件。风路构件收容于壳体,包围放电部。内部零部件还包括送风部。送风部产生从排放口向壳体的外部输出有效成分的气流。风路构件具有一体地形成的上游块和下游块。上游块形成从送风部看来处于上游侧的供气风路。下游块形成从送风部看来处于下游侧的排气风路。风路构件在壳体内构成供气流通过的风路,该风路包括供气风路和排气风路。
[0011]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利用构成风路的风路构件高效地产生向壳体的外部输出有效成分的气流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
附图说明
[0012]图1A是实施方式1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立体图。
[0013]图1B是从别的方向观察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立体图。
[0014]图2是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15]图3是表示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盖体、风路构件以及缓冲体的分解立体图。
[0016]图4是表示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壳体和内部零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0017]图5是放大了图4的区域Z1的概略立体图。
[0018]图6是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侧视图。
[0019]图7是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俯视图。
[0020]图8A是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剖视图。
[0021]图8B是表示图8A的区域Z2中的支承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0022]图8C是表示图8A的区域Z3中的限制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0023]图9是将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局部剖切来表示的立体图。
[0024]图10是表示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壳体和内部零部件的俯视图。
[0025]图11是表示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盖体和风路构件的立体图。
[0026]图12是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从Z轴的正侧观察的剖视图。
[0027]图13是用于说明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风路构件的内部构造的概略图。
[0028]图14A是实施方式2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壳体侧的立体图。
[0029]图14B是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盖体侧的立体图。
[0030]图15A是表示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主要部分且局部剖切来表示的立体图。
[0031]图15B是表示该有效成分产生装置的主要部分且局部剖切来表示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实施方式1)
[0033]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分项说明实施方式1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
[0034](1)概要
[0035]首先,参照图1A~图3和图13而对实施方式1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的概要进行说明。
[0036]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具备产生有效成分的放电部21(参照图2)。在实施方式1中,放电部21具有放电电极211(参照图5)和相对电极212(参照图5)等。并且,通过对放电电极211与相对电极212之间施加电压,在放电部21的电极之间产生放电。
[0037]此外,本公开的“有效成分”是由于放电部21处的放电而生成的成分。作为一个例子,有效成分意味着含有OH自由基的带电微粒子液、OH自由基、O2自由基、负离子、正离子、臭氧、或硝酸根离子等。这些有效成分不限于除菌、脱臭、保湿、保鲜、或病毒的灭活,成为在各种场面中起到有用的效果的基。
[0038]另外,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除了具备包括放电部21在内的内部零部件2(参照图2),还具备壳体3。壳体3构成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的轮廓。壳体3用于在内部收容内部零部件2。由此,构成单元化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壳体3具有排放有效成分的排放口31和向壳体3内引进空气的供气口32。
[0039]内部零部件2还包括送风部22。送风部22产生从壳体3的供气口32朝向排放口31流动的气流(风)。由此,从供气口32引进到壳体3内的空气从排放口31向壳体3外排放。其结果,在放电部21处所产生的有效成分乘着由送风部22产生的气流而从排放口31向壳体3的外部排放。
[0040]也就是说,实施方式1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1具备包括放电部21在内的内部零部件2、壳体3以及风路构件5(参照图13)。放电部21产生有效成分。壳体3以具有供气口32和排放口31的箱状形成。排放口31是用于排放有效成分的口(开口)。壳体3用于收容内部零部件2。风路构件5收容于壳体3,包围放电部21。内部零部件2还包括送风部22(参照图13)。送风部22产生从排放口31向壳体3的外部输出有效成分的气流F1(参照图13)。风路构件5具有一体地构成的上游块53(参照图13)和下游块54(参照图13)。上游块53形成从送风部22看来处于上游侧的供气风路R1(参照图13)。下游块54形成从送风部22看来处于下游侧的排气风路R2(参照图13)。也就是说,风路构件5在壳体3内形成用于供气流F1通过的风路R10(参照图13),该风路R10包括供气风路R1和排气风路R2。
[0041]此外,本公开的“一体”意味着对多个要素(部位)能够在物理上视作一体的形态。也就是说,多个要素一体意味着多个要素汇集成一个,能够如一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具备:内部零部件,其包括产生有效成分的放电部;壳体,其以具有排放所述有效成分的排放口的箱状形成,用于收容所述内部零部件;以及风路构件,其收容于所述壳体,包围所述放电部,所述内部零部件还包括产生从所述排放口向所述壳体的外部输出所述有效成分的气流的送风部,所述风路构件具有一体地构成的上游块和下游块,该上游块形成从所述送风部看来处于上游侧的供气风路,该下游块形成从所述送风部看来处于下游侧的排气风路,所述风路构件在所述壳体内形成用于供所述气流通过的风路,该风路包括所述供气风路和所述排气风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所述上游块和所述下游块由一体成形品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所述供气风路以使在所述壳体形成的供气口与所述送风部之间相连的方式构成。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所述排气风路以使所述送风部与所述排放口之间相连的方式构成。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所述风路构件与喷嘴一体地构成,所述喷嘴配置于所述排放口内。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所述风路构件形成用于收容所述放电部的消音室,所述消音室构成为利用共振现象减小在产生所述有效成分时在所述放电部处产生的放电声音。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效成分产生装置,其中,所述消音室构成为隔着所述放电部相对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崎基资,平井康一,伊东幹夫,裏谷丰,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