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口腔吸唾器,包括:第一容器,其内部设有第一容纳空间,第一容纳空间的底壁设有第一导流孔;吸液管;负压管;第二容器,其转动连接于第一容器的底部,第二容器的顶部与第一容器的底部密封连接,第二容器的内部设有第二容纳空间,第二容纳空间的顶壁设有第二导流孔,第二容纳空间的底壁设有第三导流孔;第三容器,其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二容器的底部,第三容器的内部设有第三容纳空间,第三容纳空间的顶壁设有第四导流孔,第四导流孔与第三导流孔正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口腔吸唾器,液体及固体无法进入负压管,防止固体碎骨堵塞负压管,从而避免口腔吸唾器损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应用于唾液去除器领域中。可应用于唾液去除器领域中。可应用于唾液去除器领域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口腔吸唾器
[0001]本技术涉及唾液去除器领域,特别涉及口腔吸唾器。
技术介绍
[0002]在牙科手术过程中,需要利用口腔吸唾器吸取患者口腔的唾液及血液,以暴露手术位置。现有的口腔吸唾器通过导管直接将液体吸取到排污管中,将唾液及血液沿着排污管排放。然而,由于唾液及血液中混杂有固体的碎骨,碎骨进入导管中容易造成导管堵塞,造成口腔吸唾器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口腔吸唾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05]一种口腔吸唾器,包括:
[0006]第一容器,其内部设有第一容纳空间,所述第一容纳空间的底壁设有第一导流孔;
[0007]吸液管,其连通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与外界;
[0008]负压管,其连通所述第一容纳空间;
[0009]第二容器,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容器的底部,所述第二容器绕竖向轴线转动,所述第二容器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容器的底部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容器的内部设有第二容纳空间,所述第二容纳空间的顶壁设有第二导流孔,所述第一导流孔位于所述第二导流孔的转动轨迹上,所述第二容纳空间的底壁设有第三导流孔;
[0010]第三容器,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容器的底部,所述第三容器的顶部与所述第二容器的底部密封连接,所述第三容器的内部设有第三容纳空间,所述第三容纳空间的顶壁设有第四导流孔,所述第四导流孔与所述第三导流孔正对。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负压管与第一容器的第一容纳空间连通,使得第一容器形成负压,患者口腔中的唾液及血液从吸液管进入第一容纳空间中,由于重力作用,液体及混杂于其中的固体碎骨向第一容纳空间的底部流动,转动第二容器使第二导流孔与第一导流孔连通,令第一容纳空间与第二容纳空间连通,则液体及固体碎骨进入第二容器中的第二容纳空间中,由于第二容纳空间的第三导流孔与第三容器的第四导流孔正对,则液体及固体碎骨流入第三容器的第三容纳空间中;当第三容纳空间的液位较高时,转动第二容器使第一导流孔与第二导流孔错开,而第一容器的底部与第二容器的顶部密封连接,则唾液、血液、固体碎骨等均储存于第一容纳空间中,随后将第三容器从第二容器的底部拆卸,更换第三容器或排空第三容器的第三容纳空间后,重新安装第三容器到第二容器的底部,再次转动第二容器令第一导流孔与第二导流孔正对,从而使得第一容纳空间中的液体及固体经第二容纳空间流入第三容纳空间中;液体及固体无法进入负压管,防止固体碎骨堵塞负压管,从而避免口腔吸唾器损坏。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容器的底部设有轴孔,所述第二容器的顶部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轴孔配合,所述第一容器的底面与所述第二容器的顶面紧贴。
[0013]第一容器底部的轴孔与第二容器顶部的转轴配合,使得第二容器可相对于第一容器转动,且第一容器的底面与第二容器的顶面紧贴,有助于第一容器的底面与第二容器的顶面之间密封。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容器的顶面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围绕设置于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二导流孔的外围,所述口腔吸唾器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述环形凹槽中,所述密封圈密封所述第二容器的顶面与所述第一容器的底面之间的间隙。
[0015]第二容器顶面的环形凹槽围绕于转轴与第二导流孔的外围,密封圈设置于环形凹槽中,密封圈令第一容器的底面与第二容器的顶面之间密封,第二容器相对于第一容器转动时,避免液体从第一导流孔经第一容器的底面与第二容器的顶面之间的间隙处流出。
[00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容器的顶面设有螺杆,所述第二容器的底面设有螺孔,所述螺杆与所述螺孔螺纹连接。
[0017]第三容器顶面的螺杆与第二容器底面的螺孔螺纹连接,令第三容器从第二容器拆卸更加便捷。
[00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螺杆的长度小于所述螺孔的深度,当所述第三容器的顶面紧贴所述第二容器的底面,所述第四导流孔正对所述第三导流孔。
[0019]螺杆的长度小于螺孔的深度,当螺杆拧入螺孔中令第三容器的顶面紧贴于第二容器的底面,且第四导流孔正对第三导流孔,保证第三导流孔与第四导流孔准确连通。
[002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容器的侧壁与所述第三容器的侧壁均为透明侧壁。
[0021]第二容器的侧壁与第三容器的侧壁均为透明侧壁,便于观察第二容纳空间及第三容纳空间中的液位情况。
[002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侧壁的底部为上大下小的锥形结构,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侧壁的底部为上大下小的锥形结构。
[0023]第一容纳空间内侧壁的底部为上大下小的锥形结构,有助于第一容纳空间中的液体及固体碎骨经第一导流孔流入第二导流孔中;第二容纳空间内侧壁的底部为上大下小的锥形结构,有助于第二容纳空间中的液体及固体碎骨经第三导流孔流入第四导流孔中。
[002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容器的外侧壁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向下延伸到所述第二容器的外侧壁,所述第二容器的外侧壁设有凸块,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凸块的转动轨迹上,当所述凸块与所述限位块相抵,所述第一导流孔与所述第二导流孔正对。
[0025]第一容器外侧壁的限位块向下延伸到第二容器的外侧壁,第二容器外侧壁的凸块与限位块相抵时,第一导流孔与第二导流孔正对,从而通过限位块与凸块的配合实现防呆。
附图说明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7]图1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口腔吸唾器,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口腔吸唾器,其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0029]图3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口腔吸唾器,其一实施例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
[0030]图4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口腔吸唾器,其一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0031]100、第一容器,110、第一容纳空间,111、第一导流孔,120、吸液管,130、负压管,140、轴孔,150、限位块,200、第二容器,210、第二容纳空间,211、第二导流孔,212、第三导流孔,220、转轴,230、环形凹槽,240、螺孔,250、凸块,300、第三容器,310、第三容纳空间,311、第四导流孔,320、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32]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技术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口腔吸唾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容器(100),其内部设有第一容纳空间(110),所述第一容纳空间(110)的底壁设有第一导流孔(111);吸液管(120),其连通所述第一容纳空间(110)与外界;负压管(130),其连通所述第一容纳空间(110);第二容器(200),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容器(100)的底部,所述第二容器(200)绕竖向轴线转动,所述第二容器(200)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容器(100)的底部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容器(200)的内部设有第二容纳空间(210),所述第二容纳空间(210)的顶壁设有第二导流孔(211),所述第一导流孔(111)位于所述第二导流孔(211)的转动轨迹上,所述第二容纳空间(210)的底壁设有第三导流孔(212);第三容器(300),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容器(200)的底部,所述第三容器(300)的顶部与所述第二容器(200)的底部密封连接,所述第三容器(300)的内部设有第三容纳空间(310),所述第三容纳空间(310)的顶壁设有第四导流孔(311),所述第四导流孔(311)与所述第三导流孔(212)正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吸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器(100)的底部设有轴孔(140),所述第二容器(200)的顶部设有转轴(220),所述转轴(220)与所述轴孔(140)配合,所述第一容器(100)的底面与所述第二容器(200)的顶面紧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腔吸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器(200)的顶面设有环形凹槽(2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清,刘晓芬,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佛山市便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