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除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957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真空除尘器,包括:具有含尘空气入口(14)和清洁空气出口(44e)的气流路径,用于抽吸气流沿着气流路径从入口(14)流到出口(44e)的风扇(48),用来驱动风扇的电机(50),从气流中分离灰尘或尘土的分离装置(18),分别设在电机上游和下游的电机前方/后方过滤体(32,42),其中,两个过滤体(32,42)都是圆柱形的;所提供的另一种真空除尘器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其中,电机后方过滤体装在带有一些槽或孔(44e)的壳体(44)中,这些槽或孔(44e)构成了清洁空气的出口并被设置成在除尘器的使用中,当气流离开清洁空气出口时,气流发生扩散。(*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真空除尘器
技术介绍
真空除尘器通常包括含尘空气入口,用来将灰尘和尘土从气流中分离的分离装置,用来将气流经含尘空气入口吸入分离装置的风扇和电机,以及将清洁后的空气排放回大气的出口。更通常的是,在气流路径中电机前方过滤体被设置在电机的上游,以防止气流中仍然含有的灰尘或碎屑进入到电机中。这减小了由于灰尘或尘土穿过电机而造成电机损坏或摩损的危险,也防止了这些灰尘或尘土被再次排放回大气。在电机的下游设置电机后方过滤体也是很常见的,用以防止电机中脱落的任何碳粒,例如从电机的电刷上脱离的碳粒,随着气流被排放到大气中。这些电机前方过滤体和电机后方过滤体通常是单一结构的或打褶的过滤体,它们被设置成在真空除尘器的正常使用方式下可以很容易地和无障碍地接触到它们。已知的除尘器将这些电机前方/后方过滤体装在盒体中,而盒体则滑动地装在电机壳体中的或主壳体内的槽或插座上。这样,当除尘器被打开以便能够清理分离装置时,就可以看到这些过滤体。现有的电机前方过滤体和电机后方过滤体的缺陷在于,它们的尺寸通常都很小,这意味着可获得的过滤表面也非常小,因而经过一段时间后,虽然过滤体只收集了很少量的灰尘,它们也开始被堵塞,这会影响真空除尘器的性能。因而就需要比理想的情况更经常地清理或更换过滤体,这导致成本的增加和/或用户的不满意。另一个缺陷在于,由于在真空除尘器的常规工作期间过滤体通常是隐蔽的,真空除尘器的使用者常常不知道电机前方过滤体或电机后方过滤体可能已需要更换,这使得真空除尘器使用者的工作没有成效。已知真空除尘器的另一个缺陷与其排放口有关。通常,清洁后的空气以流束的形式排放回大气。在某些情况下,排出的空气直接朝向除尘器的前方,这搅乱了使用者正试图用除尘器要收集的碎屑。排出空气的流束还会造成其它一些问题,例如,将煤气炉上的引燃火焰吹灭,搅乱了真空除尘器附近的幕帘、其它陈列品或纸张等。除尘器电机的功率越大,排出的空气就越容易造成这种干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除尘器,与已知的真空除尘器相比,其清洁空气出口排放出的气流不易产生扰动。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真空除尘器,它包括具有含尘空气入口和清洁空气出口的气流路径,用于抽吸气流沿着气流路径从含尘空气入口流到清洁空气出口的风扇,用于驱动风扇的电机,用于将灰尘或尘土从气流中分离的分离装置,布置在电机上游的电机前方过滤体和布置在电机下游的电机后方过滤体,其中,电机后方过滤体装在带有一些槽或孔的壳体中,这些槽或孔构成了清洁空气的出口并且被设置成,在除尘器的使用中,当气流离开清洁空气出口时,气流发生扩散。这样一来,离开出口时气流的扩散降低了所排出气流的强度,这避免了上述的问题并减少了用户的不满。附图说明现在结合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其中图1a和图1b分别是本专利技术真空除尘器的侧视图和主视图;图2a和图2b分别是电机前方过滤体和电机前方过滤体壳的透视图,这些元件各自构成了图1a、1b的真空除尘器的组成部分;图3a和图3b分别是电机后方过滤体和电机后方过滤体壳的透视图,这些元件各自构成了图1a、1b的真空除尘器的组成部分;图4是表示了使用时同轴设置情况的、图2和图3过滤体的侧视截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真空除尘器表示在图1a和图1b中。正如所看到的,真空除尘器10是直立式除尘器,具有一个与含尘空气入口14配合工作的除尘头12。中央支承件16其一侧支承着灰尘分离装置18,另一侧支承着过滤部件20。向上延伸的手柄22位于中央支承件16的后部,并且当该真空除尘器被用在圆柱模式时,手柄22可是随意松开一个杆体形式。向上延伸的手柄22与把手24相连接,并具有本
技术实现思路
以外的一些特征。除尘头12转动地连接在电机壳26上,电机壳26中装有电机并且一对支承轮28也连接在电机壳26上。在使用时,电机通过含尘空气入口14,或者通过杆体22,将含尘空气抽入到真空除尘器10中。然后,在被排放回到大气之前,空气要流经灰尘分离装置18和过滤体组件20。灰尘分离装置18不是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分离装置18可采用袋式或其它形式的分离装置,例如旋风分离装置。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可以预料,灰尘分离装置18将采用两级同心旋风除尘的形式,用来将灰尘和尘土颗粒从气流中去除掉。气流通过中央支承件16中的管道被输送到灰尘分离装置18中。一旦气流流出灰尘分离装置18,它又通过中央支承件16中的一管道,被输入过滤体组件20。过滤体组件20位于中央支承件16上与灰尘分离装置18相反的另一侧。可以想到,过滤体组件20的整体形状将类似于灰尘分离装置18的形状。例如,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灰尘分离装置18的形状大致是圆柱形的,因而过滤体组件20的形状也将是圆柱形的,其直径基本上相等于灰尘分离装置18的直径。过滤体组件20由电机前方过滤体组件30和电机后方过滤体组件40组成。前者表示在图2a、2b中,后者表示在图3a、3b中。每个组件30、40分别由装在壳体34,44中的圆柱形过滤体32、42所构成。在每个圆柱形过滤体32、42中,过滤材料被打褶并通过端盖32a,32a’;42a,42a’成形为圆柱形状,端盖位于两端以保持过滤体的形状。每个过滤体的打褶、支承网32b,42b、以及过滤材料填充到端盖32a,32a’;42a,42a’中都是标准化的和现有技术中已知的。这些细节将不再详述。每个壳体34,44被设计和布置用来装纳相应的过滤体32,42。每个壳体还用来引导气流,使之沿着正确的路径进入到过滤体组件20中。电机前方过滤体壳34具有大致为圆柱形的外壁34a,其直径比电机前方过滤体32的外径大约大出10mm。这使得在电机前方过滤体32的外表面和壳体34的圆柱形外壁34a之间形成一个环形腔34b,外壁34a的上端是开口的,使得电机前方过滤体32能够容易地置入到壳体34中。当过滤体32置入壳体34中之后,一个从上端盖32a上向外延伸的突缘34c使过滤体32对中。一个环形提手32d固定在上端盖32a上,使得在需要时可以容易地将过滤体32从壳体34中取出来。出于同样原因,类似的突缘42c和提手42d也固定在电机后方过滤体42的上端盖42a上。电机前方过滤体壳34的下端是一个环形底34d,其中心有一个圆柱形开口。环形底34d的上面有一些直立的翼片34e,电机前方过滤体32的下端就支承在这些翼片上。直立翼片34e之间形成了可供气流通过的径向通道。在环形底34d上围绕其周边成形出一个凸缘或凹槽34f,用来接纳电机后方过滤体壳44。电机前方过滤体32的下端由延伸穿过圆柱过滤体32的中心孔的端盖32a’来封闭。用这种方式防止空气沿着电机前方过滤体32的中心向下流到端盖32a’的另一侧。电机后方过滤体壳44通常也包括圆柱形的外壁44a。圆柱形外壁44a的直径比电机后方过滤体42的外径大约大出10mm,使得两者之间形成环形腔44c。在外壁44a上设有一些槽孔44e,它们几乎是围绕着外壁的整个周面而延伸。在电机后方过滤体壳44的底部设有凸台44f,用来接纳(未示出的)螺钉。作为真空除尘器电机壳的一部分的圆柱形内壁44b向上延伸,从电机后方过滤体42的中央穿过。圆柱形内壁44b上缘的尺寸这样设定和布置,使它贴靠在电机前方过滤体壳的环形底34d的内周上。在上缘和环形底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真空除尘器,包括:具有含尘空气入口和清洁空气出口的气流路径,用于抽吸气流沿着气流路径从含尘空气入口流到清洁空气出口的风扇,用于驱动风扇的电机,用于将灰尘或尘土从气流中分离的分离装置,布置在电机上游的电机前方过滤体和布置在电机下游的电机后方过滤体,其中,电机后方过滤体装在带有一些槽或孔的壳体中,这些槽或孔构成了清洁空气的出口并且被设置成,在除尘器的使用中,当气流离开清洁空气出口时,气流发生扩散。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GB 1997-12-17 9726676.11.一种真空除尘器,包括具有含尘空气入口和清洁空气出口的气流路径,用于抽吸气流沿着气流路径从含尘空气入口流到清洁空气出口的风扇,用于驱动风扇的电机,用于将灰尘或尘土从气流中分离的分离装置,布置在电机上游的电机前方过滤体和布置在电机下游的电机后方过滤体,其中,电机后方过滤体装在带有一些槽或孔的壳体中,这些槽或孔构成了清洁空气的出口并且被设置成,在除尘器的使用中,当气流离开清洁空气出口时,气流发生扩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除尘器,其特征在于,壳体是圆柱形的,所述的槽或孔绕壳体的至少一部分周面延伸。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戴森
申请(专利权)人:戴森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GB[英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