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58705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7: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成像镜头包含镜筒元件及设置于镜筒元件的成像透镜组。成像透镜组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成像透镜元件、间隔元件及第二成像透镜元件。间隔元件的第二物侧承靠面对应于第一成像透镜元件的第一像侧承靠面。第二成像透镜元件的第三物侧承靠面对应于间隔元件的第二像侧承靠面。镜筒元件与间隔元件共同形成一缓冲结构,且缓冲结构较第一像侧承靠面远离光轴。缓冲结构包含第一间隙及第二间隙。第一间隙与第三物侧承靠面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有至少一部分重叠。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之间具有一阶差,且第二间隙较第一间隙靠近光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具有上述成像镜头的相机模块及具有相机模块的电子装置。相机模块及具有相机模块的电子装置。相机模块及具有相机模块的电子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成像镜头和相机模块。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更加精进,使得电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像素可达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备高成像品质的光学镜头俨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此外,随着科技日新月异,配备光学镜头的手机装置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对于光学镜头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样化。
[0003]近年来,电子产品朝向轻薄化发展,然传统的光学镜头已难以同时满足微型化和高成像品质的需求。现今的取像装置多具有自动对焦、光学防手震及变焦等功能,然为了实现所述各种功能,取像装置的结构变得相对复杂且其尺寸也随之增加,从而使得电子装置的体积增大。一般在光学镜头的工艺中,透镜元件组装于镜筒时具有组装公差,容易有组装翘曲的问题,从而透镜元件的组装不平整而有歪斜的情形,降低了光学镜头的良品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以上提到的问题,本技术揭露一种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有助于防止元件歪斜翘曲,从而减少光学像差,借以提供较高的光学规格。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包含一镜筒元件以及一成像透镜组。成像透镜组设置于镜筒元件,且成像透镜组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成像透镜元件、一间隔元件以及一第二成像透镜元件。第一成像透镜元件具有一第一像侧承靠面。间隔元件具有一第二物侧承靠面以及一第二像侧承靠面,其中第二物侧承靠面对应于第一像侧承靠面。第二成像透镜元件具有一第三物侧承靠面,且第三物侧承靠面对应于第二像侧承靠面。第二成像透镜元件包含一标记结构,标记结构为一环形尖端凸起并环绕成像镜头的光轴,且标记结构较第三物侧承靠面靠近光轴。镜筒元件与间隔元件共同形成一缓冲结构,且缓冲结构较第一像侧承靠面远离光轴。缓冲结构包含一第一间隙以及一第二间隙,其中第一间隙与第三物侧承靠面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有至少一部分重叠,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之间具有一阶差,且第二间隙较第一间隙靠近光轴。第一间隙的宽度为g1,第二间隙的宽度为g2,其满足下列条件:0.01≤g1/g2≤0.9。
[0006]本技术另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其包含一镜筒元件以及一成像透镜组。成像透镜组设置于镜筒元件,且成像透镜组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成像透镜元件、一间隔元件以及一第二成像透镜元件。第一成像透镜元件具有一第一像侧承靠面。间隔元件具有一第二物侧承靠面以及一第二像侧承靠面,其中第二物侧承靠面对应于第一像侧承靠面。第二成像透镜元件具有一第三物侧承靠面,且第三物侧承靠面对应于第二像侧承靠面。第二成像透镜元件包含一标记结构,标记结构为一环形尖端凸起并环绕成像镜头的光轴,且标记结构较第三物侧承靠面靠近光轴。镜筒元件与间隔元件共同形成一缓冲结构,且缓冲
结构较第一像侧承靠面远离光轴。缓冲结构包含一第一间隙以及一第二间隙,其中第一间隙与第三物侧承靠面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有至少一部分重叠,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之间具有一阶差,且第二间隙较第一间隙靠近光轴。第一间隙的内径为Φg1,第一像侧承靠面的外径为Φo1,第二像侧承靠面的外径为Φo2,其满足下列条件:0.3<(Φg1

Φo1)/(Φo2

Φo1)<0.9。
[0007]本技术再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其包含一镜筒元件以及一成像透镜组。成像透镜组设置于镜筒元件,且成像透镜组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成像透镜元件、一间隔元件以及一第二成像透镜元件。第一成像透镜元件具有一第一像侧承靠面。间隔元件为一塑胶间隔元件,且间隔元件由射出成型一体制成。间隔元件具有一第二物侧承靠面以及一第二像侧承靠面,其中第二物侧承靠面对应于第一像侧承靠面。第二成像透镜元件具有一第三物侧承靠面,且第三物侧承靠面对应于第二像侧承靠面。镜筒元件与间隔元件共同形成一缓冲结构,且缓冲结构较第一像侧承靠面远离成像镜头的光轴,缓冲结构包含一第一间隙以及一第二间隙,其中第一间隙与第三物侧承靠面在平行于光轴的方向上有至少一部分重叠,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之间具有一阶差,且第二间隙较第一间隙靠近光轴。第一间隙的宽度为g1,其满足下列条件:g1≤8微米。
[0008]本技术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前述的成像镜头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成像面。
[0009]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的相机模块。
[0010]根据本技术所揭露的成像镜头、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通过缓冲结构搭配成像透镜元件以及间隔元件的组装配置,可防止元件歪斜翘曲,并保持各成像透镜元件之间的间距,借以减少光学像差,使成像镜头实际的成像品质较贴近设计值,从而提供较高的光学规格。
[0011]以上的关于本揭露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技术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技术的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0012]图1绘示依照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立体剖切示意图。
[0013]图2绘示图1的区域EL1的放大示意图。
[0014]图3绘示图2的区域EL2的放大示意图。
[0015]图4绘示图1的成像镜头的剖面示意图。
[0016]图5绘示图1的区域EL3的放大示意图。
[0017]图6绘示图5的区域EL4的放大示意图。
[0018]图7绘示图5的区域EL5的放大示意图。
[0019]图8绘示依照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剖面示意图。
[0020]图9绘示图8的区域EL6的放大示意图。
[0021]图10绘示图8中箭头PA处的间隔元件及其条状沟槽结构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0022]图11绘示依照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剖面示意图。
[0023]图12绘示图11的区域EL7的放大示意图。
[0024]图13绘示依照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剖面示意图。
[0025]图14绘示图13的区域EL8的放大示意图。
[0026]图15绘示依照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剖面示意图。
[0027]图16绘示图15的区域EL9的放大示意图。
[0028]图17绘示依照本技术第六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示意图。
[0029]图18绘示图17的电子装置的另一侧的立体示意图。
[0030]图19绘示以超广角相机模块撷取影像的示意图。
[0031]图20绘示以高像素相机模块撷取影像的示意图。
[0032]图21绘示以摄远相机模块撷取影像的示意图。
[0033]图22绘示依照本技术第七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立体示意图。
[0034]图23绘示依照本技术第八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0035]图24绘示图23的电子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0036]图25绘示图23的电子装置的侧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含:一镜筒元件;以及一成像透镜组,设置于该镜筒元件,所述成像透镜组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成像透镜元件,具有一第一像侧承靠面;一间隔元件,具有一第二物侧承靠面以及一第二像侧承靠面,所述第二物侧承靠面对应于所述第一像侧承靠面;以及一第二成像透镜元件,具有一第三物侧承靠面,所述第三物侧承靠面对应于所述第二像侧承靠面;其中,所述第二成像透镜元件包含一标记结构,所述标记结构为一环形尖端凸起,所述标记结构环绕所述成像镜头的一光轴,且所述标记结构较所述第三物侧承靠面靠近所述光轴;其中,所述镜筒元件与所述间隔元件共同形成一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较所述第一像侧承靠面远离所述光轴,所述缓冲结构包含:一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第三物侧承靠面在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有至少一部分重叠;以及一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第二间隙之间具有一阶差,且所述第二间隙较所述第一间隙靠近所述光轴;其中,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为g1,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为g2,其满足下列条件:0.01≤g1/g2≤0.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为g1,其满足下列条件:g1≤12微米。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为g1,其满足下列条件:g1≤8微米。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为g1,其满足下列条件:g1≤4.5微米。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像侧承靠面的外径为Φo1,所述第二像侧承靠面的外径为Φo2,其满足下列条件:0.50<Φo1/Φo2<0.9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为g1,所述第一像侧承靠面的内径为Φi1,所述第一间隙的内径为Φg1,其满足下列条件:0.5≤1000
×
g1/(Φg1

Φi1)≤15。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像侧承靠面设置有一光线吸收涂层,且所述光线吸收涂层与所述间隔元件有实体接触。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物侧承靠面设置有一光线吸收涂层,且所述光线吸收涂层与所述间隔元件有实体接触。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记结构为用于制造所述第二成
像透镜元件的一成型模具在拆模后于所述第二成像透镜元件上形成的一拆模结构。10.一种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成像镜头的一成像面。1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相机模块。12.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含:一镜筒元件;以及一成像透镜组,设置于所述镜筒元件,所述成像透镜组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成像透镜元件,具有一第一像侧承靠面;一间隔元件,具有一第二物侧承靠面以及一第二像侧承靠面,所述第二物侧承靠面对应于所述第一像侧承靠面;以及一第二成像透镜元件,具有一第三物侧承靠面,所述第三物侧承靠面对应于所述第二像侧承靠面;其中,所述第二成像透镜元件包含一标记结构,所述标记结构为一环形尖端凸起,所述标记结构环绕所述成像镜头的一光轴,且所述标记结构较所述第三物侧承靠面靠近所述光轴;其中,所述镜筒元件与所述间隔元件共同形成一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较所述第一像侧承靠面远离所述光轴,所述缓冲结构包含:一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第三物侧承靠面在平行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有至少一部分重叠;以及一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第二间隙之间具有一阶差,且所述第二间隙较所述第一间隙靠近所述光轴;其中,所述第一间隙的内径为Φg1,所述第一像侧承靠面的外径为Φo1,所述第二像侧承靠面的外径为Φo2,其满足下列条件:0.3<(Φg1

Φo1)/(Φo2

Φo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炫钦张临安周明达蔡谆桦
申请(专利权)人: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