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铜覆钢接地绞线加工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铜覆钢接地绞线加工用送线装置,其通过设置此设备,可以根据不同粗细的铜覆钢接地绞线来调节两组输送辊的间距,提高其适用范围,也提高其实用性;包括四组支腿、底板、两组立板、两组输送辊、两组第一转轴、四组滑块、两组第一弹簧、两组螺杆、两组第一皮带轮、第一皮带、第二皮带轮、第三皮带轮、第二转轴、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四组支腿安装在底板底端,两组立板分别安装在底板顶端左侧和右侧,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相啮合,第二齿轮安装在下侧第一转轴左端,底板上设置有传动装置,传动装置与第二皮带轮和第三皮带轮配合连接。传动装置与第二皮带轮和第三皮带轮配合连接。传动装置与第二皮带轮和第三皮带轮配合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铜覆钢接地绞线加工用送线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铜覆钢接地绞线加工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铜覆钢接地绞线加工用送线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铜覆钢接地材料具有钢材不所具备的机械性能及纯铜材料免维护接地材料的防腐性能,是最新型的接地材料。
[0003]而铜覆钢接地绞线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送线,但是现有送线装置中的两组送线辊的间距只能微调,从而对不同粗细的铜覆钢接地绞线使用较局限,实用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可以根据不同粗细的铜覆钢接地绞线来调节两组输送辊的间距,提高其适用范围,也提高其实用性的铜覆钢接地绞线加工用送线装置。
[0005]本技术的铜覆钢接地绞线加工用送线装置,包括四组支腿、底板、两组立板、两组输送辊、两组第一转轴、四组滑块、两组第一弹簧、两组螺杆、两组第一皮带轮、第一皮带、第二皮带轮、第三皮带轮、第二转轴、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四组支腿安装在底板底端,两组立板分别安装在底板顶端左侧和右侧,两组输送辊分别安装在两组第一转轴上,两组第一转轴对称可转动安装在四组滑块上,两组立板的上部和下部均连通设置有滑槽,四组滑块在四组滑槽内滑动,两组第一弹簧分别安装在上侧两组滑槽顶端,两组第一弹簧底端与上侧两组滑块顶端连接,两组螺杆顶端穿过底板和两组立板底端可转动安装在下侧两组第一弹簧顶端,两组螺杆与下侧两组滑块螺纹连接,两组第一皮带轮分别安装在两组螺杆底端,两组第一皮带轮通过第一皮带同步传动,第二皮带轮安装在上侧第一转轴左端,第三皮带轮通过第二转轴可转动安装在左下侧滑块上,第一齿轮安装在第二转轴上,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相啮合,第二齿轮安装在下侧第一转轴左端,底板上设置有传动装置,传动装置与第二皮带轮和第三皮带轮配合连接。
[0006]本技术的铜覆钢接地绞线加工用送线装置,传动装置包括第四皮带轮、电机、张紧轮、U型杆、两组固定桶、两组第二弹簧和第二皮带,第四皮带轮安装在电机输出端,电机安装在底板顶端,张紧轮可转动安装在U型杆上,两组固定桶安装在底板顶端,两组第二弹簧分别安装在两组固定桶内部,U型杆底端左右侧分别穿过两组固定桶顶端伸至其内部与两组第二弹簧顶端连接,第二皮带轮、第三皮带轮、张紧轮和第四皮带轮通过第二皮带同步转动。
[0007]本技术的铜覆钢接地绞线加工用送线装置,还包括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和第三转轴,第一锥齿轮安装在左侧螺杆底端,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第二锥齿轮安装在第三转轴右端。
[0008]本技术的铜覆钢接地绞线加工用送线装置,还包括固定架,第三转轴通过固
定架可转动安装在底板底端左侧。
[0009]本技术的铜覆钢接地绞线加工用送线装置,还包括弯管,弯管安装在第三转轴左端。
[0010]本技术的铜覆钢接地绞线加工用送线装置,还包括伸缩杆,伸缩杆可滑动安装在弯管内部。
[0011]本技术的铜覆钢接地绞线加工用送线装置,还包括手柄,手柄可转动安装在伸缩杆上。
[0012]本技术的铜覆钢接地绞线加工用送线装置,所述两组输送辊表面均设置有防滑层。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转动左侧螺杆,左侧螺杆则带动左侧第一皮带轮转动,左侧第一皮带轮则通过第一皮带带动右侧第一皮带轮转动,右侧第一皮带轮转动则带动右侧螺杆转动,两组螺杆则与下侧两组滑块螺纹连接,下侧两组滑块则在下侧两组滑槽内滑动,下侧两组滑块则带动下侧第一转轴运动,当两组输送辊的间距达到要求值时,将铜覆钢接地绞线放置在两组输送辊之间,上侧两组滑块则在上侧两组滑槽内滑动,两组第一弹簧则发生弹力变形,两组第一弹簧回弹则使上侧输送辊与铜覆钢接地绞线紧密接触,然后打开传动装置,传动装置则带动第二皮带轮和第三皮带轮转动,第三皮带轮则通过第二转轴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则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二齿轮则带动下侧第一转轴转动,而第二皮带轮则带动上侧第一转轴转动,两组第一转轴则带动两组输送辊转动,两组输送辊则对铜覆钢接地绞线进行输送,通过设置此设备,可以根据不同粗细的铜覆钢接地绞线来调节两组输送辊的间距,提高其适用范围,也提高其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图1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中标记:1、支腿;2、底板;3、立板;4、输送辊;5、第一转轴;6、滑块;7、滑槽;8、第一弹簧;9、螺杆;10、第一皮带轮;11、第一皮带;12、第二皮带轮;13、第三皮带轮;14、第二转轴;15、第一齿轮;16、第二齿轮;17、第四皮带轮;18、电机;19、张紧轮;20、U型杆;21、固定桶;22、第二弹簧;23、第二皮带;24、第一锥齿轮;25、第二锥齿轮;26、第三转轴;27、固定架;28、弯管;29、伸缩杆;30、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19]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铜覆钢接地绞线加工用送线装置,包括四组支腿1、底板2、两组立板3、两组输送辊4、两组第一转轴5、四组滑块6、两组第一弹簧8、两组螺杆9、两组第一皮带轮10、第一皮带11、第二皮带轮12、第三皮带轮13、第二转轴14、第一齿轮15和第二齿轮16,四组支腿1安装在底板2底端,两组立板3分别安装在底板2顶端左侧和右侧,两组输送辊4分别安装在两组第一转轴5上,两组第一转轴5对称可转动安装在四组滑块6
上,两组立板3的上部和下部均连通设置有滑槽7,四组滑块6在四组滑槽7内滑动,两组第一弹簧8分别安装在上侧两组滑槽7顶端,两组第一弹簧8底端与上侧两组滑块6顶端连接,两组螺杆9顶端穿过底板2和两组立板3底端可转动安装在下侧两组第一弹簧8顶端,两组螺杆9与下侧两组滑块6螺纹连接,两组第一皮带轮10分别安装在两组螺杆9底端,两组第一皮带轮10通过第一皮带11同步传动,第二皮带轮12安装在上侧第一转轴5左端,第三皮带轮13通过第二转轴14可转动安装在左下侧滑块6上,第一齿轮15安装在第二转轴14上,第一齿轮15与第二齿轮16相啮合,第二齿轮16安装在下侧第一转轴5左端,底板2上设置有传动装置,传动装置与第二皮带轮12和第三皮带轮13配合连接;通过转动左侧螺杆9,左侧螺杆9则带动左侧第一皮带轮10转动,左侧第一皮带轮10则通过第一皮带11带动右侧第一皮带轮10转动,右侧第一皮带轮10转动则带动右侧螺杆9转动,两组螺杆9则与下侧两组滑块6螺纹连接,下侧两组滑块6则在下侧两组滑槽7内滑动,下侧两组滑块6则带动下侧第一转轴5运动,当两组输送辊4的间距达到要求值时,将铜覆钢接地绞线放置在两组输送辊4之间,上侧两组滑块6则在上侧两组滑槽7内滑动,两组第一弹簧8则发生弹力变形,两组第一弹簧8回弹则使上侧输送辊4与铜覆钢接地绞线紧密接触,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铜覆钢接地绞线加工用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四组支腿(1)、底板(2)、两组立板(3)、两组输送辊(4)、两组第一转轴(5)、四组滑块(6)、两组第一弹簧(8)、两组螺杆(9)、两组第一皮带轮(10)、第一皮带(11)、第二皮带轮(12)、第三皮带轮(13)、第二转轴(14)、第一齿轮(15)和第二齿轮(16),四组支腿(1)安装在底板(2)底端,两组立板(3)分别安装在底板(2)顶端左侧和右侧,两组输送辊(4)分别安装在两组第一转轴(5)上,两组第一转轴(5)对称可转动安装在四组滑块(6)上,两组立板(3)的上部和下部均连通设置有滑槽(7),四组滑块(6)在四组滑槽(7)内滑动,两组第一弹簧(8)分别安装在上侧两组滑槽(7)顶端,两组第一弹簧(8)底端与上侧两组滑块(6)顶端连接,两组螺杆(9)顶端穿过底板(2)和两组立板(3)底端可转动安装在下侧两组第一弹簧(8)顶端,两组螺杆(9)与下侧两组滑块(6)螺纹连接,两组第一皮带轮(10)分别安装在两组螺杆(9)底端,两组第一皮带轮(10)通过第一皮带(11)同步传动,第二皮带轮(12)安装在上侧第一转轴(5)左端,第三皮带轮(13)通过第二转轴(14)可转动安装在左下侧滑块(6)上,第一齿轮(15)安装在第二转轴(14)上,第一齿轮(15)与第二齿轮(16)相啮合,第二齿轮(16)安装在下侧第一转轴(5)左端,底板(2)上设置有传动装置,传动装置与第二皮带轮(12)和第三皮带轮(13)配合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覆钢接地绞线加工用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传动装置包括第四皮带轮(17)、电机(18)、张紧轮(19)、U...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传广,丁良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造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