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薇甘菊的有效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57229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7:00
本发明专利技术针对薇甘菊的化学防治和生态防治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电击刺激、三阶段化学防治和生态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控制林地薇甘菊,具有防治方法操作简单、抚育周期短、广泛适应性、工程造价低、构树广泛分布等优点。所述方法主要包括安装喷洒装置、安装电击装置、三阶段化学防治和桑树种植抚育三个模块。段化学防治和桑树种植抚育三个模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薇甘菊的有效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有害生物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薇甘菊的有效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菊科假泽兰属多年生藤本植物,原产中、南美洲的,现今在亚太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并造成严重危害,2001年被IUCN列为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种入侵物种之一。目前薇甘菊在我国华南地区以及云南等地大面积发生和危害,对这些地区的农业、林业造成了重大威胁,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0003]薇甘菊喜光、喜湿,种子萌发主要集中在3~5月,营养生长期4~9月内生长速度很快,其中7~8月生长最快,一般10月到翌年2月为花果期,主要分布在次生裸地、弃耕地、荒弃果园、山边、人工林以及受人为干扰严重的次生林内、林缘、林窗区域,在原始林中很少分布。薇甘菊具有生长迅速、茎节可随处生根,有性生殖能力强,种子数量极大,其攀援于其他植物之上并迅速蔓延,覆盖大面积的林木,与本地植物竞争资源,抑制覆盖植物的生长,降低群落多样性,严重阻碍农林区作物生长及群落恢复。
[0004]通过多年的野外调查与防治研究工作,发现高压线附近的薇甘菊生长状况不佳,同样也有相关报道称,一定频度范围内的电击能够抑制土壤中的病虫害并促进某些植物的生长,高频的电击能够扰乱植物内部的生理平衡,甚至发生灼烧,从而抑制植物的生长。
[0005]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对薇甘菊的防控措施有物理清除、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生态防治,目前较常使用的方法有化学防治,具有使用简便,见效快,较适宜大面积应用,但存在一定周期后复发及环境污染的隐患;生态防治方法是指通过对原有植物群落的干预,营造出不适于薇甘菊生长的群落及生境,从而达到控制薇甘菊的目的。尽管已有相关专利通过杉木、麻竹、幌伞枫、粉叶羊蹄甲等乔木的抚育种植,改善林地的群落结构,提高群落郁闭度,抑制薇甘菊的生长,但应用过程中常存在林地土壤贫瘠,苗木生长不良;抚育周期较长(一般2

3年);相关品种具有一定的区域性限制;抚育期间薇甘菊仍需定期物理清除、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生态防治的效果并非很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针对薇甘菊的化学防治和生态防治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电击刺激、三阶段化学防治和生态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控制林地薇甘菊,具有防治方法操作简单、抚育周期短、广泛适应性、工程造价低、桑树耐受性强等优点。
[0007]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薇甘菊的有效控制方法,所述方法主要包括安装喷洒装置、安装电击装置、三阶段化学防治和桑树种植抚育四个模块,其实施步骤如下:
[0008](1)设置浇筑坑:在薇甘菊生长的林地内沿坡向人工开挖多个浇筑坑,尺寸为30*30*50cm,其深度为50cm,然后浇筑混凝土,浇筑时浇筑坑中心从上至下预留直径8

10cm的孔洞;浇筑坑之间的纵横间距为300

400cm。
[0009](2)设置固定杆和铁丝网:在浇筑坑内设置竖向固定杆,形成多排固定杆,在每排固定杆上固定连续的铁丝网,从而形成数排连续的铁丝网。所述固定杆为不锈钢圆形管,高度180

250cm,直径4

8cm,壁厚不小于3mm,固定杆底部通过插入水泥墩的预留孔洞进行固定。所述铁丝网为过塑铁丝网,孔径4

5cm,铁丝直径1.3

2.0mm,高度180

200cm,底部预留40

50cm高的生物通道,铁丝网通过固定杆固定形成连续铁丝网;
[0010](3)安装喷洒装置:沿铁丝网顶端安装高压喷灌管道,每隔200cm安装一个自动喷头,喷头喷射方向垂直向下,喷射半径为100cm,所有高压喷灌管道的上游汇总聚集于一个进水阀门;所述进水阀门能够与高压打药机相连接,通过高压打药机将化学试剂输送至每一个自动喷头,并喷射到目的区域;所述高压喷射管道能够承受相应的压力,且该压力能够将化学试剂输送至林地内的目的区域;
[0011](4)安装电击装置:电击装置由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铜丝线组成,所述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由太阳能光伏板、蓄电池、电源控制器组成;所述的太阳能光伏板固定于固定杆的顶端,蓄电池埋置在地下密封箱内;所述铜丝线一端通过电源控制器与蓄电池电连接,所述铜丝线另一端与铁丝网连接;电源控制器控制蓄电池的输出直流电压为12~24V,每天定时11点、15点、18点三次给铜丝线通电,每次通电时间10

30min;每排铁丝网上的电击装置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0012](5)化学防治和桑树种植抚育:所述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喷洒装置喷施森草净,所述森草净为70%的嘧磺隆可溶性粉剂,喷药时将70%的嘧磺隆可溶性粉剂按适宜比例溶入水中,配置成药液。所述化学防治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择机喷药一次,每次的施药量为0.01~0.1g/m2。三阶段化学防治持续9个月,第一阶段为3

5月份,此时为薇甘菊的种子萌发期;第二阶段为7

8月份,第一阶段未被杀灭或漏掉的薇甘菊经历了快速的营养生长,其茎叶会集中沿铁丝网向上攀爬,化学防治会将其集中消灭;第三阶段为10

11月,此阶段为花果期,依旧残留的薇甘菊将会被再一次防治。第一阶段化学防治结束后,在4

5月将桑树苗种植在铁丝网排之间的中间位置,并对其进行抚育。所述桑树苗的种植株距、间距均为300cm;所述桑树苗为地径1

2cm,株高120~150cm的实生苗;所述桑树苗种植时还包括:使用蘑菇堆肥改善种植穴附近土壤,种植后进行浇定根水处理;对桑树的抚育工作主要包括:对桑树进行6

8个月的抚育,8月底进行一次施肥管理,11~12月份落叶后进行1次截顶修剪,保留主干高200~250cm。
[0013]优选地,防治薇甘菊的林地区域为次生林林窗、林间空地或绿化带空隙等;
[0014]优选地,桑树为桑科桑属落叶乔木或灌木,具有喜光、喜湿、耐旱、耐贫瘠、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等、全国各地均可栽培等特点,是用于林业碳汇造林、荒山生态修复的重要林业经济树种。
[0015]本专利技术通过多种手段综合防治,基本可以控制区域内的薇甘菊快速生长,为桑树的生长提供生态位,1年抚育期后,桑树可达到高度300~400cm,冠幅200~300cm,快速提升林地的郁闭度,抑制薇甘菊的生长。本专利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化学防治施工操作简单,节省人力,造价成本低,仅需要在林地便利处接通高压打药机即可实现自动的化学防治;第二,铁丝网利用薇甘菊的攀援特性为其提供了生长空间,减少其在地面的生长量,为桑树及其他植物提供了生态位,同时铁丝网更有利于对薇甘菊的化学防治;第三,电击装置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不需要额外耗能,12~24V的直流电击对薇甘菊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影响;
第四,三阶段化学防治的时间分别为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薇甘菊的有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主要包括安装喷洒装置、安装电击装置、三阶段化学防治和桑树种植抚育三个模块,其实施步骤如下:(1)设置浇筑坑:在薇甘菊生长的林地内沿坡向人工开挖多个浇筑坑,尺寸为30*30*50cm,其深度为50cm,然后浇筑混凝土,浇筑时浇筑坑中心从上至下预留直径8

10cm的孔洞;浇筑坑之间的纵横间距为300

400cm。(2)设置固定杆和铁丝网:在浇筑坑内设置竖向固定杆,形成多排固定杆,在每排固定杆上固定连续的铁丝网,从而形成数排连续的铁丝网;所述固定杆为不锈钢圆形管,高度180

250cm,直径4

8cm,壁厚不小于3mm,固定杆底部通过插入水泥墩的预留孔洞进行固定;所述铁丝网为过塑铁丝网,孔径4

5cm,铁丝直径1.3

2.0mm,高度180

200cm,底部预留40

50cm高的生物通道,铁丝网通过固定杆固定形成连续铁丝网。(3)安装喷洒装置:沿铁丝网顶端安装高压喷灌管道,每隔200cm安装一个自动喷头,喷头喷射方向垂直向下,喷射半径为100cm,所有高压喷灌管道的上游汇总聚集于一个进水阀门;所述进水阀门能够与高压打药机相连接,通过高压打药机将化学试剂输送至每一个自动喷头,并喷射到目的区域;所述高压喷射管道能够承受相应的压力,且该压力能够将化学试剂输送至林地内的目的区域。(4)安装电击装置:电击装置由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铜丝线组成,所述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由太阳能光伏板、蓄电池、电源控制器组成;所述的太阳能光伏板固定于固定杆的顶端,蓄电池埋置在地下密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朋远林晓娜林家乐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罗湖区鸿雅园艺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