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常胜专利>正文

一种环形梁超长预应力张拉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59590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6: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环形梁超长预应力张拉结构,包括梁体,所述梁体划分多个初始张拉段和后浇带,初始张拉段中间位置预留张拉槽,在所述初始张拉段和后浇带内分别设置预应力筋,在所述后浇带内设置有第一锚具,用于对初始张拉段内的预应力筋进行张拉;在所述张拉槽内设置有第二锚具,用于对后浇带内的预应力筋进行张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预先分段,张拉再合拢的方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后浇带作为张拉端,节省了施工空间,还改善了后浇带不张拉的易产生“软弱截面”问题,形成完整稳定的预应力张拉结构,梁体不易产生变形和裂纹,且无需锯齿块、连接器,有效降低了施工难度,提升了施工效率。提升了施工效率。提升了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环形梁超长预应力张拉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形梁超长预应力张拉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预应力张拉是在工程结构中提前施加张拉力,使得被施加预应力张拉的结构承受压应力,进而产生一定的变形,以应对结构本身受到的荷载,施加预拉应力,有效提高构件的抗弯能力和刚度,推迟裂缝出现的时间,增加构件的耐久性,现有技术中常见的环形梁预应力张拉主要采用以下4种:
[0003](1)预应力筋整体张拉结构,对环形梁预应力筋整体进行张拉且中间无间断,张拉端和固定端合成一个整体。优点为结构上无附加结构,整体性好,国内的许多如水塔、压力隧道、罐形结构等筒体构造物均采用此结构。缺点为预应力损失较大,张拉端所需空间较大,环形梁超长预应力筋长度太长,施工下料及现场材料水平垂直运输困难,具体结构参见图1。 (2)预应力筋分段交错张拉,环形梁根据施工计划分成几段,分段从梁侧或者梁引出纵筋,相互交错张拉。其缺点为预应力筋张拉未能形成完整的环形预应力,改变了梁体的内应力形式,张拉后造成的变形不可预计,且张拉端的众多锯齿块给现浇混凝土造成诸多不便,具体结构参见图2。
[0004](3)预应力筋先分段后连续预应力,首先对梁体先分成三段进行张拉后,再对各段进行现浇连接,最后对现浇段进行张拉连接,其中预应力筋分段布置,且接缝两端的梁体上布置锯齿块。优点为各段梁体受力均匀,预应力基本均匀,各段变形相对一致,施工简便,接缝部分相对变形小,缺点为断开的梁体要进行割筋和搭接增加了工程量,且锯齿块使混凝土浇注难度增大,具体结构参见图3。
[0005](4)先现浇部分梁体,再分段后张拉连续预应力。首先浇筑部分环形梁体,预应力筋通过连接器进行分段连接、张拉,合拢段连接,再对未浇筑的各段进行浇连接,再对现浇段进行张拉连接,接缝两端的梁体上布置锯齿块。优点为轴向连接提供完整的环形预应力,受力状态较好,变形集中在合拢段,后续处理集中、统一;缺点为连接器外形尺寸较大,在有限的梁体结构中占用了混凝土位置,造成梁的端头抗压强度、刚性明显降低,产生结构上的“软弱截面”,同时锯齿块增加了浇筑难度,预应力梁体张拉结构参见图5,锯齿块参见图4。
[0006]以上现有技术预应力张拉结构主要缺陷:(1)预应力张拉力分布不合理,易产生裂痕和变形;(2)预应力张拉端常常需要附加各种连接件锯齿块、连接体,增加了施工难度,延长了工期;(3)后浇带未进行张拉,易产生“软弱截面”;(4)后浇带未被充分利用,张拉所需空间较大,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张拉结构预应力分布不合理、“软弱截面”、施工费时费力等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预应力分布合理、施工便捷、不易发生开裂的环形梁超长预应力张拉结构。
[0008]一种环形梁超长预应力张拉结构,包括梁体,所述梁体划分多个初始张拉段和后浇带,初始张拉段中间位置预留张拉槽,在所述初始张拉段和后浇带内分别设置预应力筋,在所述后浇带内设置有第一锚具,用于对初始张拉段内的预应力筋进行张拉;在所述张拉槽内设置有第二锚具,用于对后浇带内的预应力筋进行张拉。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锚具和第二锚具相同。
[0010]优选的,所述张拉槽设置在距离后浇带大于3米以上的位置。
[0011]优选的,所述梁体内、外两侧均设置张拉槽且位置对称。
[0012]优选的,所述预应力筋包括:连续纵向长筋和局部纵向短筋。
[0013]优选的,所述预应力筋为无粘结预应力筋。
[0014]优选的,所述初始张拉段内预应力筋为连续纵向长筋。
[0015]优选的,所述后浇带内预应力筋为局部纵向短筋。
[0016]优选的,所述初始张拉段内连续纵向长筋对称布置,
[0017]优选的,所述后浇带内局部纵向短筋对称布置。
[0018]优选的,所述初始张拉段内预应力筋张拉完毕后浇封后浇带;所述后浇带内局部纵向短筋张拉完毕后,浇封中间张拉槽。
[0019]优选的,所述第一锚具、第二锚具相同,且均为单孔锚具。
[0020]优选的,所述第一锚具、第二锚具为QM型单孔锚具或齿合型单孔开口锚具。
[002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2](1)本技术对初始张拉段内布置的连续纵向长筋进行拉后,再对后浇带内纵向短筋进行张拉,使梁体内形成跟整体闭合的环形梁张拉,传力路径精准,预应力损失小,抗高拉力,抗裂性能好;
[0023](2)本技术充分利用后浇带,无需设置张拉台座,减小了张拉端所需空间,便于施工操作,且对后浇带也进行张拉并浇注,形成类似桶箍效应,避免产生“软弱截面”问题;
[0024](3)本技术无需连接器、锯齿块,降低了浇筑混凝土难度;
[0025](4)本技术预先分段、预留张拉槽,再进行布筋和分段张拉,减少了不必要的施工步骤,提高了模板脚手架周转率,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现有技术环形梁预应力整体张拉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现有技术环形梁预应力分段张拉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现有技术环形梁预应力先分段后连续张拉示意图;
[0029]图4为锯齿块锚固示意图;
[0030]图5为现有技术环形梁先部分浇注,后分段连续预应力张拉结构示意图;
[0031]图6为本技术环形梁超长预应力张拉结构示意图;
[0032]图7为本技术初始张拉段预应力张拉示意图;
[0033]图8为本技术初始张拉段预应力张拉完毕后浇封后浇带示意图;
[0034]图9为本技术后浇带预应力张拉示意图;
[0035]图10本技术实施例某体育馆环形梁超长预应力张拉结构示意图;
[0036]图11为本技术后浇带内张拉锚具布置切面图;
[0037]图12为本技术张拉槽内张拉锚具布置切面图;
[0038]其中,梁体

100、初始张拉段

110、后浇带

120、张拉槽

130、预应力筋

200、连续纵向长筋

210、局部纵向短筋

220、锚具

300、第一锚具

310、第二锚具

320。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技术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即本技术不限于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
[004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安装”、“连接”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形梁超长预应力张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梁体(100),所述梁体(100)划分多个初始张拉段(110)和后浇带(120),初始张拉段(110)中间位置预留张拉槽(130),在所述初始张拉段(110)和后浇带(120)内分别设置预应力筋(200),在所述后浇带(120)内设置有第一锚具(310),用于对初始张拉段(110)内的预应力筋(200)进行张拉;在所述张拉槽(130)内设置有第二锚具(320),用于对后浇带(120)内的预应力筋(200)进行张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体(100)内、外两侧均设置张拉槽(130)且位置对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筋(200)包括连续纵向长筋(210)和局部纵向短筋(22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拉结构,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胜
申请(专利权)人:常胜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