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共挤模具的模腔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5339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5 11: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共挤模具的模腔板,通过设置环形流道,环形流道内设置内导热翅板,环形流道外设置外导热翅板,内导热翅板的设置可以增大第二陶瓷模腔板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冷却水吸收热量,外导热翅板的设置可增大第二陶瓷模腔板与外界空气的接触面积,便于将热量传出到外界空气中,通过上述两种导热结构的相互配合,能够大大提高共挤模具在挤压成型过程中的冷却效率,使得产品在挤压成型后能够快速冷却,不易损坏,通过设置第一陶瓷模腔板和第二陶瓷模腔板,陶瓷材质具有耐腐蚀、耐磨以及高导热的特点,与传统的金属材质的模腔板相比,其腐蚀性更强,能够提高模具的耐腐蚀性,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共挤模具的模腔板


[0001]本技术涉及模具制造
,具体是一种共挤模具的模腔板。

技术介绍

[0002]共挤模具是两种物料沿各自独立的流道流动,在接近口模出口处汇合的共同挤出口模,共挤模具具有以下作用;1、采用颜色和透明度不同的树脂共挤模具,以提高制品的隔绝和透视效果。2、采用硬、软树脂共挤模具,提高制品功能效果。3、采用结构发泡芯材共挤模具,可提高隔热、隔音等性能,节约原材料。4、采用多层薄膜共挤模具,可以改善阻隔性、焊接性、透明性等。共挤模具的结构较多,其中较为重要的结构之一为模腔,而模腔又称型腔,其是模型的内腔,即模具中成型塑料制品的空间。
[0003]但是,现有的共挤模具的自我冷却降温效果差,模具及产品降温速度慢,产品在挤出成型后由于温度较高,表面仍然较软,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而出现损坏,并且现有的共挤模具防腐蚀效果差,对于流体中含有的腐蚀性物质的抵抗能力较差,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共挤模具的模腔板,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共挤模具的模腔板,包括第一外模、第二外模、第一芯模和第二芯模,所述第一外模和第二外模一体式铸造成型,所述第一外模的中间设置有第一芯模,所述第一外模和第一芯模之间设置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二外模的中间设置有第二芯模,所述第二外模和第二芯模之间设置有环形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内壁设置有第一陶瓷模腔板,所述环形流道内壁设置有第二陶瓷模腔板,所述第二芯模和第二陶瓷模腔板之间设置有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内设置有内导热翅板,所述第二外模的外部设置有外导热翅板。
[0007]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左右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由外向内直径逐渐减小,并且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在直径最小的位置交汇并与环形流道相接。
[0008]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外模的两侧开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冷却通道的两端相通。
[000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内导热翅板在冷却通道内与第二陶瓷模腔板固定连接,所述内导热翅板在第二陶瓷模腔板的内侧壁上一长一短交错布置。
[00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导热翅板在第二外模上等间距设置,所述外导热翅板的一端与第二陶瓷模腔板的外侧壁连接。
[0011]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外模的外端面上设置有第一流体入口和第二流体入口,所述第一流体入口与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二流体入口与第二流道相通,
所述第二外模的外端设置有挤出口。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技术通过设置环形流道,环形流道内设置内导热翅板,环形流道外设置外导热翅板,内导热翅板的设置可以增大第二陶瓷模腔板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冷却水吸收热量,外导热翅板的设置可增大第二陶瓷模腔板与外界空气的接触面积,便于将热量传出到外界空气中,通过上述两种导热结构的相互配合,能够大大提高共挤模具在挤压成型过程中的冷却效率,使得产品在挤压成型后能够快速冷却,不易损坏,同时也加快了模具的散热,方便再次使用
[0014]2、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陶瓷模腔板和第二陶瓷模腔板,陶瓷材质具有耐腐蚀、耐磨以及高导热的特点,与传统的金属材质的模腔板相比,其腐蚀性更强,能够提高模具的耐腐蚀性,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一种共挤模具的模腔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一种共挤模具的模腔板的整体外观图。
[0017]图3为一种共挤模具的模腔板图1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0018]图4为一种共挤模具的模腔板图2的仰视图。
[0019]1、第一外模;2、第二外模;3、第一流道;4、第二流道;5、环形流道;6、挤出口;7、第一陶瓷模腔板;8、第二陶瓷模腔板;9、第二芯模;10、冷却通道;11、进液口;12、出液口;13、外导热翅板;14、第一流体入口;15、第二流体入口;16、内导热翅板;17、第一芯模。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4,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共挤模具的模腔板,包括第一外模1、第二外模2、第一芯模17和第二芯模9,第一外模1和第二外模2一体式铸造成型,第一外模1的中间设置有第一芯模17,第一外模1和第一芯模17之间设置有第一流道3和第二流道4,第二外模2的中间设置有第二芯模9,第二外模2和第二芯模9之间设置有环形流道5,第一流道3和第二流道4内壁设置有第一陶瓷模腔板7,环形流道5内壁设置有第二陶瓷模腔板8,第二芯模9和第二陶瓷模腔板8之间设置有冷却通道10,冷却通道10内设置有内导热翅板16,第二外模2的外部设置有外导热翅板13。
[0022]第一流道3和第二流道4左右对称设置,第一流道3和第二流道4由外向内直径逐渐减小,并且第一流道3和第二流道4在直径最小的位置交汇并与环形流道5相接。
[0023]第二外模2的两侧开设有进液口11和出液口12,进液口11和出液口12分别与冷却通道10的两端相通。
[0024]内导热翅板16在冷却通道10内与第二陶瓷模腔板8固定连接,内导热翅板16在第二陶瓷模腔板8的内侧壁上一长一短交错布置,第一陶瓷模腔板7和第二陶瓷模腔板8的外
壁上覆有一层金属层,通过金属层与内导热翅板16和外导热翅板13连接。
[0025]外导热翅板13在第二外模2上等间距设置,外导热翅板13的一端与第二陶瓷模腔板8的外侧壁连接。
[0026]第一外模1的外端面上设置有第一流体入口14和第二流体入口15,第一流体入口14与第一流道3连通,第二流体入口15与第二流道4相通,第二外模2的外端设置有挤出口6。
[0027]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
[0028]使用时,将两种不同材质的流体分别倒入第一流体入口14和第二流体入口15内,两种流体分别在第一流道3和第二流道4内流动并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最终两种流体在第一流道3和第二流道4处交汇融合,然后进入环形流道5内,在环形流道5内两种混合的流体会被挤压成最终产品的形状,在流体挤压成型过程中,向进液口11不断注入冷水,冷水进入冷却通道10,与冷却通道10内的内导热翅板16充分接触,流体热量经第二陶瓷模腔板8传递到内导热翅板16,内导热翅板16与水体进行热交换,热水通过出液口12排出,同时热量可通过第二陶瓷模腔板8传递给外导热翅板13,然后传递到外界空气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共挤模具的模腔板,包括第一外模(1)、第二外模(2)、第一芯模(17)和第二芯模(9),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模(1)和第二外模(2)一体式铸造成型,所述第一外模(1)的中间设置有第一芯模(17),所述第一外模(1)和第一芯模(17)之间设置有第一流道(3)和第二流道(4),所述第二外模(2)的中间设置有第二芯模(9),所述第二外模(2)和第二芯模(9)之间设置有环形流道(5),所述第一流道(3)和第二流道(4)内壁设置有第一陶瓷模腔板(7),所述环形流道(5)内壁设置有第二陶瓷模腔板(8),所述第二芯模(9)和第二陶瓷模腔板(8)之间设置有冷却通道(10),所述冷却通道(10)内设置有内导热翅板(16),所述第二外模(2)的外部设置有外导热翅板(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挤模具的模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3)和第二流道(4)左右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流道(3)和第二流道(4)由外向内直径逐渐减小,并且第一流道(3)和第二流道(4)在直径最小的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志阳徐寒旭张利森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巧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