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栅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3713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5 11:33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风栅及空调器。该风栅包括栅体和安装在栅体上的导风板,位于栅体的上部的导风板的导风间距大于位于栅体的下部的导风板的导风间距。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位于栅体的上部的导风板的导风间距大于位于栅体的下部的导风板的导风间距,使得风栅下部的阻力大于风栅上部的阻力,从而使得风栅下部的风速得到提高,从而使得换热器下部的空气流速得到提高,改善换热器风速分布的均匀性,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解决换热器整体性能差的问题。的问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栅及空调器


[0001]本技术涉及空调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栅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上出风结构的空调器室外机,由于自身结构限制,通常存在换热器风量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换热器上部的迎面风速为下部的2

4倍,在蒸发工况时出现最顶部流路过热度很大,最底部流路过热度很小的问题。
[0003]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都通过调整流路设计和毛细管长度的方式可平衡上部和底部的过热度差别,但是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底部流路的压损,换热器整体的性能没有发挥到最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栅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空调器的进风风速不均匀所导致的换热性能受影响的技术问题。
[0005]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风栅,包括栅体和安装在栅体上的导风板,位于栅体的上部的导风板的导风间距大于位于栅体的下部的导风板的导风间距。
[000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位于栅体的上部的导风板的导风角度小于位于栅体的下部的导风板的导风角度,导风角度为导风板与竖直向下方向之间的夹角。
[000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导风板的导风间距从栅体的上端到栅体的下端依次减小。
[000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导风板的导风角度从栅体的上端到栅体的下端依次增大。
[000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导风角度为80
°
~150
°

[00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导风间距为1cm~3cm。
[00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导风板包括:
[0012]第一导风板组,安装在栅体的上部;
[0013]第二导风板组,安装在栅体上并未位于第一导风板组的下方;
[0014]第一导风板组的导风间距大于第二导风板组的导风间距;
[0015]第一导风板组的导风角度小于第二导风板组的导风角度。
[001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导风板组的分布宽度为m,第二导风板组的分布宽度为n,m/n=1~1.4。
[001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栅体的高度为s,m+n≤s。
[0018]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风栅,风栅为上述的风栅。
[001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空调器包括换热器和位于换热器上方的风力机构,风栅对应设置在换热器的内侧。
[002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换热器为第一U形结构,风栅为第二U形结构。
[0021]在上述实施例中,位于栅体的上部的导风板的导风间距大于位于栅体的下部的导风板的导风间距,使得风栅下部的阻力大于风栅上部的阻力,从而使得风栅下部的风速得
到提高,从而使得换热器下部的空气流速得到提高,改善换热器风速分布的均匀性,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解决换热器整体性能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2]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3]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风栅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空调器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根据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气流分布示意图;
[0026]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空调器的气流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28]常规的上出风空调器室外机,在工作时,空气从换热器侧面进入,从室外机顶部向上吹出。换热器上部的空气流程较短,换热器下部的空气流程较长,而且换热器下部空气进入室外机内部后,会受到内部的元器件的阻挡,由此,换热器上部的空气流速较高,下部的空气流速较低,通过测量各厂家的换热器最上部的风速为最下部的2

4倍。针对该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新结构的风栅,该结构可应用于上出风的空调器室外机上,用于改善换热器非均匀风速分布的问题,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0029]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风栅的实施例,该风栅包括栅体10和安装在栅体10上的导风板20,位于栅体10的上部的导风板20的导风间距大于位于栅体10的下部的导风板20的导风间距。
[0030]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位于栅体10的上部的导风板20的导风间距大于位于栅体10的下部的导风板20的导风间距,使得风栅下部的阻力大于风栅上部的阻力,从而使得风栅下部的风速得到提高,从而使得换热器下部的空气流速得到提高,改善换热器风速分布的均匀性,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解决换热器整体性能差的问题。
[0031]更为优选的,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位于栅体10的上部的导风板20的导风角度小于位于栅体10的下部的导风板20的导风角度,导风角度为导风板20与竖直向下方向之间的夹角。这样一来,通过导风角度的不同,可以改善气流进入换热器后的方向,从而调节风栅下部的气流的流程更短,气流流速更高。
[0032]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上述的两方面的作用,改善换热器表面的风速分布,达到调节换热器表面风速分布的效果,把常规室外机风速高的位置降低,风速低的位置提高,从而平衡换热器整体的风场协同,提高换热器换热量。
[003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导风角度指导风板的中线与竖直向下方向的夹角;导风间距指相邻导风板与栅体10连接点之间的距离。
[0034]如图1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根据理论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本技术方
案优选的将风栅分为上下两部分,导风板20包括第一导风板组20a和第二导风板组20b,第一导风板组20a安装在栅体10的上部,第二导风板组20b安装在栅体10上并未位于第一导风板组20a的下方。第一导风板组20a的导风间距大于第二导风板组20b的导风间距,第一导风板组20a的导风角度小于第二导风板组20b的导风角度。应用该实施方式,只需要安装两种导风间距和导风角度的导风板就可以改善换热器上部和下部风速不均匀的效果。具体的,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导风板组20a的分布宽度为m,第二导风板组20b的分布宽度为n,m/n=1~1.4。优选的,根据常规空调器下部的元器件的阻挡,将m/n设置为1.2,可以更有效地调节风速均匀性。栅体10的高度为s,m+n≤s。其中,s的高度不应大于换热器高度。
[0035]经过试验,上述的导风角度为80
°
~150
°
。优选的,第一导风板组20a的导风角度为110
°
、第二导风板组20b的导风角度为143
°

[0036]经过试验,上述的导风间距为1cm~3cm。优选的,第一导风板组20a的导风间距为2.3cm、第二导风板组20b的导风间距为1.5cm。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栅,包括栅体(10)和安装在所述栅体(10)上的导风板(20),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栅体(10)的上部的导风板(20)的导风间距大于位于所述栅体(10)的下部的导风板(20)的导风间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栅,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栅体(10)的上部的导风板(20)的导风角度小于位于所述栅体(10)的下部的导风板(20)的导风角度,所述导风角度为所述导风板(20)与竖直向下方向之间的夹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20)的导风间距从所述栅体(10)的上端到所述栅体(10)的下端依次减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20)的导风角度从所述栅体(10)的上端到所述栅体(10)的下端依次增大。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角度为80
°
~150
°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间距为1cm~3cm。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雅玲刘华李明佳熊建国张仕强张凯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