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物料输送管路的剩余壁厚确定方法、监控方法和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
,具体地涉及一种物料输送管路的剩余壁厚确定方法、监控方法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物料输送管路在使用过程中,输送管路内流体状态和管路本身的状态对于输送设备的高效、安全使用十分关键,但是现有尚无针对输送管路相应的检测技术,物料输送管理的安全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物料输送管路的剩余壁厚确定方法、监控方法和装置,该物料输送管路的剩余壁厚确定方法、监控方法和装置可以使得物料输送管理得到安全检测,保证物料输送过程的安全。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物料输送管路的剩余壁厚确定方法,所述物料输送管路具有内管和第一材料层,所述第一材料层用于对所述内管进行应力分担,所述内管与所述第一材料层具有不同弹性模量,该方法包括:确定所述物料输送管路的待计算位置的物料输送压力损失和所述内管的环向应力;根据所述物料输送压力损失以及物料输送压力提供单元的输出压力,得到所述待计算位置的理论压力;根据所述待计算位置的理论压力、待计算位置的内管的环向应力、所述第一材料层厚度、所述内管的弹性模量以及所述第一材料层的弹性模量,确定所述待计算位置的内管的剩余壁厚。
[0005]优选地,所述物料输送压力提供单元是物料输送缸,所述待计算位置的物料输送压力损失通过以下公式得到:
[0006][0007]其中,P
x
为所述待计算位置的物料输送压力损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物料输送管路的剩余壁厚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输送管路具有内管和第一材料层,所述第一材料层用于对所述内管进行应力分担,所述内管与所述第一材料层具有不同弹性模量,该方法包括:确定所述物料输送管路的待计算位置的物料输送压力损失和所述内管的环向应力;根据所述物料输送压力损失以及物料输送压力提供单元的输出压力,得到所述待计算位置的理论压力;根据所述待计算位置的理论压力、待计算位置的内管的环向应力、所述第一材料层厚度、所述内管的弹性模量以及所述第一材料层的弹性模量,确定所述待计算位置的内管的剩余壁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料输送管路的剩余壁厚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输送压力提供单元是物料输送缸,所述待计算位置的物料输送压力损失通过以下公式得到:其中,P
x
为所述待计算位置的物料输送压力损失,ρ为所述物料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所述物料输送管路的垂直长度,L1为所述待计算位置距所述物料输送缸输出口的距离,R为所述物料输送管路的半径,K1为粘着系数,K2为速度系数,t2/t1为所述物料输送缸分配阀切换时间与所述物料输送缸活塞推压物料时间之比,V为平均流速,α1为径向压力与轴向压力之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料输送管路的剩余壁厚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计算位置的内管的剩余壁厚通过以下公式得到:其中,t
剩
为待计算位置的内管的剩余壁厚,P
理
为待计算位置的理论压力,σ
s
为待计算位置的内管的环向应力,E
s
为内管的弹性模量,t
f
为第一材料层厚度,E
f
为第一材料层的弹性模量,r为输送管加第一材料层的名义半径,k1为初始标定系数,即出厂标定实测的待计算位置的理论压力P
理
与待计算位置的内管的环向应力σ
s
拟合系数。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物料输送管路的剩余壁厚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由金属、陶瓷或高分子材料制成。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物料输送管路的剩余壁厚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材料层由单层复合材料或多层不同的复合材料制成,在所述第一材料层由所述多层不同的复合材料制成时,所述第一材料层的弹性模量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其中,E
f
为所述第一材料层的弹性模量,E
fi
为第i层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V
fi
为第i层复合材料的体积占比,n为所述第一材料层的层数。6.一种物料输送管路的监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物料输送管路的剩余壁厚确定方法;以及
以下方法中的至少一者:检测物料输送方量;根据所述待计算位置的内管的剩余壁厚以及所述物料输送方量,确定单位物料输送方量的管壁磨损值;根据所述待计算位置的内管的剩余壁厚以及所述单位物料输送方量的管壁磨损值,确定所述物料输送管路的剩余使用寿命;根据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玲,刘延斌,郭伦文,李飞,蒋凯歌,文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