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苗床,涉及农用栽培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苗床使用效果不理想想的技术问题。该苗床包括苗床架和苗床体,苗床架的内侧分别固定安装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沿着苗床架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横梁和至少两个第二横梁,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数量相同,第一横梁的上方设有固定块,第二横梁的上方活动连接有转动杆,转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移动轮,转动杆在靠近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两端活动连接有齿轮,转动杆的上方通过齿轮活动连接有苗床体,苗床架上设置有高度调节结构,第二横梁上背离第一横梁的端面上固定设置有移动手柄。背离第一横梁的端面上固定设置有移动手柄。背离第一横梁的端面上固定设置有移动手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苗床
[0001]本技术涉及农用栽培
,尤其是涉及一种苗床。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及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植物工厂在农业上运用的越来越广泛。植物工厂可通过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的自动调节来实现气候的人工模拟,从而能够给植物提供合适的生产环境。现有的植物工厂通常主要包括大棚、温室等封闭空间,种植物则设置在大棚、温室内的苗床内,苗床通常为固定设置。
[0003]大棚原是蔬菜生产的专用设备,随着生产的发展大棚的应用越加广泛。当前大棚已用于盆花及切花栽培;果树生产用于栽培葡萄、草莓、西瓜、甜瓜、桃及柑桔等;林业生产用于林木育苗、观赏树木的培养等。苗床为用于培育植物秧苗的小块土地,分为露天苗床和室内苗床。露天苗床于播种后稍加肥料,任其自然长育;室内苗床大多配合大棚使用。
[0004]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0005]大棚一般建造在比较空旷的土地上,建造大棚需要消耗一定资金,棚内空间有限,苗床在大棚内又比较占用空间,但现在的炼苗床大多采用的是单层,使空间利用率大打折扣。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苗床,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苗床使用效果不理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8]本技术提供的苗床,包括苗床架和苗床体,所述苗床架的内侧分别固定安装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沿着所述苗床架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横梁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横梁的上方设有固定块,第二横梁的上方活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移动轮,所述转动杆在靠近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两端活动连接有齿轮,所述转动杆的上方通过齿轮活动连接有苗床体,所述苗床架上设置有高度调节结构,所述第二横梁上背离所述第一横梁的端面上固定设置有移动手柄。
[0009]优选地,所述苗床架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下方固定安装有固定爪。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平行设置,所述苗床架的数量为四个且分别对称设置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两端。
[0011]优选地,所述第二横梁上方设置有两根所述转动杆,且所述第二横梁上表面设有与所述转动杆匹配的转动槽。
[0012]优选地,所述固定块的一侧设有与所述转动杆匹配的配合槽,且所述转动杆通过
所述配合槽与所述固定块活动连接。
[0013]优选地,所述苗床板的底部设有与所述齿轮对应的齿轮纹。
[0014]优选地,所述苗床架为伸缩套杆,所述伸缩套杆上设置有高度调节结构,所述伸缩套杆包括上支杆和下支杆,所述上支杆套设在所述下支杆内,其中:所述高度调节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下支杆上的第一径向通孔、设置在所述上支杆的第二径向通孔以及螺栓,所述上支杆插入所述下支杆内并通过螺栓同时插入所述第一径向通孔和所述第二径向通孔固定,所述第一径向通孔和所述第二径向通孔的个数总和至少为三个。
[0015]优选地,所述移动手柄包括手柄本体,所述手柄本体的外表面设有防滑橡胶套。
[0016]优选地,所述苗床架的侧部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上端设置有喷头,所述喷头通过连接管路与水箱连接,所述连接管路上设置有水泵。
[0017]优选地,所述苗床架上设置有湿度传感器。
[0018]本技术提供的苗床,包括苗床架和苗床体,苗床架的内侧分别固定安装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沿着苗床架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横梁和至少两个第二横梁,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数量相同,通过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能将苗床架分为若干层,每一层均可放置苗床体,提高大棚内空间的利用率,第一横梁的上方设有固定块,第二横梁的上方活动连接有转动杆,转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移动轮,转动杆在靠近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两端活动连接有齿轮,转动杆的上方通过齿轮活动连接有苗床体,当瓶苗床的层数较多时,不方便放置育苗,旋转移动轮,通过移动轮的旋转带动转动杆进行转动,通过转动杆的转动带动齿轮进行转动,齿轮沿着苗床板下方的齿轮纹轨迹转动,带动苗床体移动,此苗床不仅仅具有提高大棚空间利用率的优点,同时方便作业人员放置育苗,且能增加位于最上层下方的苗床体的光照面积;苗床架上设置有高度调节结构,第二横梁上背离第一横梁的端面上固定设置有移动手柄,方便苗床移动,整个苗床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移动和促进生长的效果相对于传统方式更好。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苗床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苗床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1、苗床架;2、第一横梁;3、第二横梁;4、转动杆;5、移动轮;6、齿轮;7、苗床体;8、手柄;9、固定套;10、固定爪;11、固定块; 12、上支杆;13、下支杆;14、螺栓;15、第一径向通孔;16、第二径向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
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
[0025]参见图1
‑
图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苗床,包括苗床架1和苗床体7,苗床架1的内侧分别固定安装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横梁2和第二横梁3,沿着苗床架1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横梁2和至少两个第二横梁3,第一横梁2和第二横梁3的数量相同,第一横梁2的上方设有固定块11,第二横梁3的上方活动连接有转动杆4,转动杆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移动轮5,转动杆 4在靠近第一横梁2和第二横梁3的两端活动连接有齿轮6,转动杆4的上方通过齿轮6活动连接有苗床体7,苗床架1上设置有高度调节结构,第二横梁3 上背离第一横梁2的端面上固定设置有移动手柄8。
[0026]通过第一横梁2和第二横梁3能将苗床架1分为若干层,每一层均可放置苗床体7,提高大棚内空间的利用率,当瓶苗床的层数较多时,不方便放置育苗,旋转移动轮5,通过移动轮5的旋转带动转动杆4进行转动,通过转动杆4 的转动带动齿轮6进行转动,齿轮6沿着苗床板下方的齿轮6纹轨迹转动,带动苗床体7移动,此苗床不仅仅具有提高大棚空间利用率的优点,同时方便作业人员放置育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苗床,其特征在于,包括苗床架和苗床体,所述苗床架的内侧分别固定安装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沿着所述苗床架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横梁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横梁的上方设有固定块,第二横梁的上方活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移动轮,所述转动杆在靠近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两端活动连接有齿轮,所述转动杆的上方通过齿轮活动连接有苗床体,所述苗床架上设置有高度调节结构,所述第二横梁上背离所述第一横梁的端面上固定设置有移动手柄;所述苗床架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下方固定安装有固定爪;所述高度调节结构设置在相邻的两层所述苗床体之间的所述苗床架上或/和设置在最下面一层所述苗床体与所述固定套之间的所述苗床架上,所述苗床架为伸缩套杆,所述伸缩套杆上设置有高度调节结构,所述伸缩套杆包括上支杆和下支杆,所述上支杆套设在所述下支杆内,其中:所述高度调节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下支杆上的第一径向通孔、设置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毅,曹锋,
申请(专利权)人:元鲜华以智慧农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