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航迹数据的耙吸挖泥船施工轨迹识别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51820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1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挖泥船监控管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航迹数据的耙吸挖泥船施工轨迹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从航迹数据库中提取耙吸船的航迹数据;S2.对航迹数据进行预处理;S3.基于经纬度信息进行第一层次聚类,辨识出施工区;S4.对处于施工区的轨迹进行基于速度特征的第二层次聚类,辨识出“装舱”、“在抛泥区与装舱区之间往返”、“抛泥”这三种行为轨迹;S5.对所述“在抛泥区与装舱区之间往返”行为轨迹进行基于航向特征的第三层次聚类,辨识出“往抛泥区”、“返装舱区”轨迹;S6.对所有具有施工行为的簇进行重新打标签,分别为:装舱轨迹、往抛泥区轨迹、返装舱区轨迹、抛泥轨迹。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升了耙吸挖泥船施工轨迹识别的精准度。的精准度。的精准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航迹数据的耙吸挖泥船施工轨迹识别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挖泥船监控管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航迹数据的耙吸挖泥船施工轨迹识别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社会民众的绿色环保意识逐渐加强,许多地区纷纷出台规范土方疏浚工程方面的文件,明确禁止将土方抛弃在航道、河流、农田等区域。然而由于巨大利益驱使以及疏浚施工过程监控管理困难,导致随意抛泥的现象屡禁不止。因此,加强疏浚船舶监控管理迫在眉睫。疏浚施工过程之所以存在监管问难问题,是因为疏浚船舶众多且分布广泛,且采取船岸分离模式,无法做到疏浚过程全方位实时监管。
[0003]随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从海量的航行轨迹中辨识出疏浚船舶行为,实现疏浚工程的全方位实时监控成为可能。海量的航行轨迹数据蕴含着船舶丰富的施工作业信息,基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从中挖掘出耙吸船的运动模式,并跟踪其“挖、运、卸”三个关键施工过程,有助于实现疏浚施工过程全方位监控,从而有效制止疏浚淤泥乱抛、乱倒等现象,亦可以提高疏浚工程的质量、效率。
[0004]目前,在疏浚行业基于航迹数据辨识船舶行为的研究还比较少,主要集中在交通船领域。常规做法是基于DBSCAN算法或者其他聚类算法,对船舶轨迹进行一次聚类分析,实现船舶行为的识别。然而,耙吸船施工过程更为复杂,需要考虑因素众多,如果采用多参数一次聚类算法,聚类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各参数的科学设置,而多参数权重设置非常困难且计算过程十分复杂,影响建模效率,且鲁棒性和适应性也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为了克服以上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航迹数据的耙吸挖泥船施工轨迹识别方法,融合耙吸挖泥船位置、航速、航向等多个变量信息,采取三次自上而下的逐层递进式分层聚类算法,可有效解决计算过程复杂、多参数权重设置困难的问题。并且通过梳理耙吸船各种施工过程的特征,进行分层聚类,可以提升轨迹识别的精准度。
[0006]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
[0007]一种基于航迹数据的耙吸挖泥船施工轨迹识别方法,将耙吸挖泥船航行轨迹点的经纬度、对地航速、航向三种参数进行三次自上而下的层次递进聚类,实现耙吸船轨迹的空间、速度和方向三大特征识别,从而逐步放大聚类的分辨率,完成施工过程装舱、往抛泥区、返施工区、抛泥四种行为轨迹的辨识。
[0008]一种基于航迹数据的耙吸挖泥船施工轨迹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0009]S1.从航迹数据库中提取耙吸船的航迹数据;
[0010]S2.对航迹数据进行预处理;
[0011]S3.基于经纬度信息进行第一层次聚类,用DBSCAN算法辨识出施工区;
[0012]S4.对处于施工区的轨迹进行基于速度特征的第二层次聚类,用GMM算法辨识出

装舱”、“在抛泥区与装舱区之间往返”、“抛泥”这三种行为轨迹;
[0013]S5.对所述“在抛泥区与装舱区之间往返”行为轨迹进行基于航向特征的第三层次聚类,用GMM算法辨识出“往抛泥区”、“返装舱区”轨迹;
[0014]S6.对所有具有施工行为的簇进行重新打标签,分别为:装舱轨迹、往抛泥区轨迹、返装舱区轨迹、抛泥轨迹。
[0015]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分层多次聚类算法,解决了多参数一次聚类权重设置困难的问题,降低了运算了复杂度,同时提高了分类的精准性,实现了耙吸挖泥船轨迹快速聚类,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0016]有益效果
[0017]本专利技术融合了耙吸挖泥船位置、航速、航向等多个变量信息,采取三次自上而下的逐层递进式分层聚类算法,可有效解决计算过程复杂、多参数权重设置困难的问题。并且通过梳理耙吸船各种施工过程的特征,进行分层聚类,可以提升轨迹识别的精准度。
附图说明
[0018]图1本专利技术分层多次聚类算法示意图
[0019]图2本专利技术基于航迹数据的耙吸挖泥船施工轨迹识别方法实现流程图
[0020]图3步骤2中对航迹数据进行预处理流程图
[0021]图4异常位置轨迹点处理示意
[0022]图5原始轨迹图示意
[0023]图6数据预处理后轨迹图示意
[0024]图7实施例DBSCAN算法核心处理流程
[0025]图8实施例速度时序聚类图
[0026]图9耙吸船施工周期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结合下面说明,本申请的优点和特征将更加清楚。
[0028]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实施例有较佳的实施性,并非是对本申请任何形式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描述的技术特征或者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应当被认为是孤立的,它们可以被相互组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技术效果。本申请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也可以包括另外的实现,且这应被本申请实施例所属
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0029]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定。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0030]本申请的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并非是限定本申请可实施的限定条件。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申请所能产生的效果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落在本申请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且本申请各附图中所出现的相同标号
代表相同的特征或者部件,可应用于不同实施例中。
[0031]如图1、图2所示
[0032]基于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给出实施例:
[0033]S1.从航迹数据库中提取某耙吸船为期1年的航迹数据,将所有航迹点串联生成一条完整的航迹路径Tr,Tr为航迹点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轨迹点集合{x1,...x
i
,...x
n
},其中
[0034]x
i
=(lon
i
,lat
i
,sog
i
,cog
i
,t
i
),lon
i
为航迹点的经度,lat
i
为航迹点的纬度,sog
i
为航迹点的速度,cog
i
为航迹点的航向,t
i
为通过该航迹点的时刻,n为该耙吸船航迹点数量。
[0035]注解:sog(speed over ground)对地航速本实施例该速度单位采用“节”Kn(knots缩写);cog(course over ground)对地航向。
[0036]S2.对航迹数据进行预处理(如图3流程图);
[0037]S21异常值过滤
[0038]对航迹路径中Tr,对任一时刻j,若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航迹数据的耙吸挖泥船施工轨迹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从航迹数据库中提取耙吸船的航迹数据;S2.对航迹数据进行预处理;S3.基于经纬度信息进行第一层次聚类,用DBSCAN算法辨识出施工区;S4.对处于施工区的轨迹进行基于速度特征的第二层次聚类,用GMM算法辨识出“装舱”、“在抛泥区与装舱区之间往返”、“抛泥”这三种行为轨迹;S5.对所述“在抛泥区与装舱区之间往返”行为轨迹进行基于航向特征的第三层次聚类,用GMM算法辨识出“往抛泥区”、“返装舱区”轨迹;S6.对所有具有施工行为的簇进行重新打标签,分别为:装舱轨迹、往抛泥区轨迹、返装舱区轨迹、抛泥轨迹。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航迹数据的耙吸挖泥船施工轨迹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步骤为:从航迹数据库中提取某耙吸船一段时期的航迹数据,将所有航迹点串联生成一条完整的航迹路径Tr,Tr为航迹点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轨迹点集合{x1,...x
i
,...x
n
},其中,x
i
=(lon
i
,lat
i
,sog
i
,cog
i
,t
i
),lon
i
为航迹点的经度,lat
i
为航迹点的纬度,sog
i
为航迹点的速度,cog
i
为航迹点的航向,t
i
为通过该航迹点的时刻,n为该耙吸船航迹点数量。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航迹数据的耙吸挖泥船施工轨迹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包括以下步骤:S21异常值过滤对航迹路径中Tr,对任一时刻j,若sog
j
>20或者cog
j
<0或者cog
j
<360的异常航迹点x
j
进行剔除,形成新航迹路径Tr
new
,Tr
new
为剔除异常轨迹点后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轨迹点集合其中n
new
为新航迹路径中航迹点数量;S22异常时间间隔切断计算新航迹路径Tr
new
相邻两个轨迹点的时间间隔t
i,i+1
=(t
i+1

t
i
)/3600,若t
i,i+1
>=2,则将航迹路径从i时刻断开,输出新的轨迹路径重复操作直至所有异常时间间隔被处理,输出航迹路径Tr
new2
,Tr
new2
由多条子轨迹路径构成{T1,...,T
j
,...,T
k
},k为子轨迹的数目,x
j,i
为第j条子轨迹中的第i个轨迹点,n
j
为第j条子轨迹的轨迹点数目;S23异常位置判断分别计算航迹路径Tr
new2
中各子轨迹的相邻两个轨迹点构成线段的平均速度其中t
j;i,i+1
为第j个子轨迹的第i个轨迹点与第i+1个轨迹点之间的时间间隔,d
j;i,i+1
为第j个子轨迹的第i个轨迹点与第i+1个轨迹点之间的轨迹线段距离;若V
j;i,i+1
>20,则判断轨迹点x
j,i+1
异常位置点;S24异常位置处理若x
j,i+1
判断异常位置轨迹点,计算x
j,i
,x
j,i+2
两个航迹点相连构成新的轨迹线段平均速度V
j;i,i+2
,若V
j;i,i+2
<=20则认为异常位置x
j,i
可以弥补,剔除航迹点x
j,i
;若V
j;i,i+2
>20,则
认为异常位置x
j,i
无法弥补,将航迹路径从x
j,i
断开,并剔除x
j,i
;重复操作,直至所有异常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文伯徐婷张晴波周雨淼杨波季明鲁嘉俊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