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车架;车轮包括前车轮和后车轮;前悬挂系统将前车轮连接到车架;后悬挂系统将后车轮连接到车架,后悬挂系统包括:左后悬挂总成和右后悬挂总成,左后悬挂总成和右后悬挂总成均包括:轮轴支架;主控制臂设置有安装座,主控制臂具有第一外端、第一内端和第二内端;前上控制臂具有第二外端和第三内端;前上控制臂和后上控制臂均为杆状结构,后上控制臂具有第三外端和第四内端,第一内端和第二内端连线为L1,第一外端中心轴线为L2,第三内端和第四内端连线为L3,第二外端和第三外端连线为L4,L1、L2、L3和L4彼此平行。这样可以形成多连杆悬挂,控制车轮运动轨迹,精准控制车轮定位特性,满足全地形车的悬挂舒适性和支撑力。适性和支撑力。适性和支撑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地形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全地形车
,尤其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悬挂系统主要用于道路、越野两用型车辆,其底盘和悬挂系统要求具有较大的运动行程、过障能力和越野能力,其后悬挂系统大多采用多连杆悬挂结构。但是,目前的后悬挂系统对于车轮的定位,以及在各种行驶工况时的悬挂舒适性和支撑力仍然存在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全地形车,在全地形车运动过程中,悬挂连杆(例如主控制臂,前上控制臂、后上控制臂)的移动方向限制在彼此平行的直线上,减小了悬挂连杆移动对轮轴支架的影响,进而保证准确、合理的车轮定位特性,该全地形车的后悬挂系统可以尽最大可能减小车身的倾斜,维持车轮的贴地性,而且可以保持符合全地形车行驶要求的车轮定位,满足全地形车各种行驶工况要求的悬挂舒适性和支撑力。
[000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全地形车,包括:车架;驾驶舱,设置于所述车架中部,所述驾驶舱内并排设置有两个座椅;车轮,支撑所述车架,包括前车轮和后车轮;前悬挂系统,将所述前车轮连接到所述车架;后悬挂系统,将所述后车轮连接到所述车架,所述后悬挂系统包括:左后悬挂总成和右后悬挂总成,所述左后悬挂总成和所述右后悬挂总成在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左后悬挂总成和所述右后悬挂总成均包括:轮轴支架;主控制臂,所述主控制臂设置有安装座,所述主控制臂具有第一外端、第一内端和第二内端,所述第一外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轮轴支架;前上控制臂,所述前上控制臂具有第二外端和第三内端,所述第二外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轮轴支架;后上控制臂,所述前上控制臂和所述后上控制臂均为杆状结构,所述后上控制臂具有第三外端和第四内端,所述第三外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轮轴支架,其中,所述第一内端和所述第二内端之间的中心连线为L1,所述第一外端的中心轴线为L2,所述第三内端和所述第四内端的中心连线为L3,所述第二外端和所述第三外端的中心连线为L4,所述L1、所述L2、所述L3和所述L4彼此平行。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全地形车,左后悬挂总成和右后悬挂总成可以形成多连杆式的悬挂结构,这样可以使全地形车具有一定的舒适性,而且通过多连杆式的悬挂结构对车轮进行控制和定位,使车轮和地面尽可能地保持垂直,尽最大可能减小车身的倾斜,以及维持车轮的贴地性。另外,L1、L2、L3和L4之间彼此平行,可以保持符合全地形车行驶要求的车轮定位,满足全地形车各种行驶工况要求的悬挂舒适性和支撑力。
[000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主控制臂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位于所述第二杆的前侧,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的外端固定相连接且为所述第一外端,所述第一杆的内端为所述第一内端且所述第二杆的内端为所述第二内端。
[000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全地形车还包括稳定杆和减震器,所述稳定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左后悬挂总成的所述主控制臂和所述右后悬挂总成的所述主控制臂上,所述减震器的下端设置于所述主控制臂上。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稳定杆的端部和所述减震器的下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杆或所述第二杆,所述稳定杆的端部邻近所述第一杆或所述第二杆的中点设置,所述减震器的下端邻近所述第一外端设置。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设定经过所述左后悬挂总成和所述右后悬挂总成的两个所述轮轴支架中心连线中点的垂面为第一基准面,所述左后悬挂总成和所述右后悬挂总成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准面对称设置。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内端位于所述第二内端的前侧,所述第一内端到所述第一基准面的距离为a1,所述第二内端到所述第一基准面的距离为a2,a1和a2满足关系式:a1>a2。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设定经过两个所述轮轴支架中心连线的水平面为第二基准面,所述L1与所述第一基准面在第二基准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为α,α满足关系式:10
°
≤α≤25
°
。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全地形车还包括球关节轴承,所述主控制臂、所述前上控制臂、所述后上控制臂的外端均通过所述球关节轴承连接到所述轮轴支架。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轮轴支架包括:主支架、上安装部和下安装部,所述上安装部和所述下安装部均设置于所述主支架上且向内凸出,所述第一外端连接于所述下安装部,所述第二外端和所述第三外端连接于所述上安装部。
[0014]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5]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后悬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后悬挂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后悬挂系统的局部爆炸图;
[0020]附图标记:
[0021]1、后悬挂系统;
[0022]10、左后悬挂总成;20、右后悬挂总成;30、轮轴支架;31、主支架;32、上安装部;33、下安装部;40、主控制臂;41、第一外端;42、第一内端;43、第二内端;44、第一杆;45、第二杆;46、安装座;
[0023]50、前上控制臂;51、第二外端;52、第三内端;60、后上控制臂;61、第三外端;62、第四内端;70、稳定杆;80、减震器;2、全地形车;90、车架;100、车轮;101、前车轮;102、后车轮;110、驾驶舱;111、座椅;120、前悬挂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
[0025]下面参考图1
‑
图4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2。
[0026]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2,包括:车架90、驾驶舱110、车轮100、前悬挂系统120和后悬挂系统1,车架90可以起到全地形车2的整体安装和支撑的作用,构造成全地形车2的整体框架。驾驶舱110设置于车架90中部,主要用于驾驶员驾驶全地形车2,而驾驶舱110内并排设置有两个座椅111,这样驾驶员可以坐在座椅111上操作,从而可以提升驾驶员驾驶的舒适性,而且设置有两个座椅111,这样设置也比较合理,可以两人同时进行乘坐。
[0027]如图4所示,车轮100主要可以带动全地形车2运动,而且可以用于支撑车架90,车轮100包括前车轮101和后车轮102,前悬挂系统120主要将前车轮101连接到车架90上,而后悬挂系统1主要将后车轮102连接到车架90,这样车轮100就可以更好地与车架90连接,进而可以通过车轮带动全地形车2整体进行运动,另外,全地形车2可以通过后悬挂系统1控制车轮100的定位,如此,可以满足全地形车2各种行驶工况要求的悬挂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驾驶舱,设置于所述车架中部,所述驾驶舱内并排设置有两个座椅;车轮,支撑所述车架,包括前车轮和后车轮;前悬挂系统,将所述前车轮连接到所述车架;后悬挂系统,将所述后车轮连接到所述车架,所述后悬挂系统包括:左后悬挂总成和右后悬挂总成,所述左后悬挂总成和所述右后悬挂总成在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左后悬挂总成和所述右后悬挂总成均包括:轮轴支架;主控制臂,所述主控制臂设置有安装座,所述主控制臂具有第一外端、第一内端和第二内端,所述第一外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轮轴支架;前上控制臂,所述前上控制臂具有第二外端和第三内端,所述第二外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轮轴支架;后上控制臂,所述前上控制臂和所述后上控制臂均为杆状结构,所述后上控制臂具有第三外端和第四内端,所述第三外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轮轴支架,其中,所述第一内端和所述第二内端之间的中心连线为L1,所述第一外端的中心轴线为L2,所述第三内端和所述第四内端的中心连线为L3,所述第二外端和所述第三外端的中心连线为L4,所述L1、所述L2、所述L3和所述L4彼此平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臂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位于所述第二杆的前侧,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的外端固定相连接且为所述第一外端,所述第一杆的内端为所述第一内端且所述第二杆的内端为所述第二内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稳定杆和减震器,所述稳定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左后悬挂总成的所述主控制臂和所述右后悬挂总成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四专利代理机构,
申请(专利权)人:赛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