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51551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11: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蓄冷装置,包括多个蓄冷盒,第一壁、第三壁和第五壁均设有连接孔,第四壁和第六壁均设有插管,蓄冷盒的内腔设有换热管,换热管连通于各连接孔和插管,蓄冷盒的内腔于换热管的周边设有蓄冷剂,相邻两个蓄冷盒之间通过第三壁的连接孔与第四壁的插管连接和/或通过第六壁的插管与第一壁的连接孔连接和/或通过第六壁的插管与第五壁的连接孔连接。该技术方案的蓄冷装置能够根据货物的装载、码放需求灵活改变形状,满足不同码放位置的货物的蓄冷需求,提高蓄冷效果。通过换热管连通于各连接孔和插管,使得拼接后的蓄冷盒中的换热管之间能够相互连通,确保蓄冷剂蓄积冷能的速度,蓄冷效果大大增强。蓄冷效果大大增强。蓄冷效果大大增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冷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用于蓄冷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蓄冷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冷藏运输装备在运输过程中采用蓄冷装置对运输物进行低温保存,而蓄冷装置主要靠车载的机械制冷设备获取冷源。
[0003]现有技术中,冷藏运输装备的蓄冷装置结构固定,其结构只能呈现为单一的条形结构或箱型结构,无法根据货物装载、码放需求灵活改变其形状,蓄冷效果较差,其内部蓄积冷能的速度慢。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蓄冷装置,其能够根据货物的装载、码放需求灵活改变形状,满足不同码放位置的货物的蓄冷需求,提高蓄冷效果和蓄积冷能的速度。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蓄冷装置,包括多个蓄冷盒,所述蓄冷盒具有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一壁和第二壁、沿上下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三壁和第四壁以及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五壁和第六壁,所述第一壁、第三壁和第五壁均设有与所述蓄冷盒的内腔相连通的连接孔,所述第四壁和所述第六壁均设有与所述蓄冷盒的内腔相连通的插管,所述蓄冷盒的内腔设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连通于各所述连接孔和所述插管,所述蓄冷盒的内腔于所述换热管的周边设有蓄冷剂,相邻两个所述蓄冷盒之间通过所述第三壁的连接孔与所述第四壁的插管连接和/或通过所述第六壁的插管与所述第一壁的连接孔连接和/或通过所述第六壁的插管与所述第五壁的连接孔连接。
[0007]结合上述实现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蓄冷装置还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沿长度方向设有导槽,所述安装座于所述导槽的侧边设有通风口,位于底部的所述蓄冷盒的插管与所述导槽滑动配合。
[0008]结合上述实现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换热管包括X向换热管、Y向换热管和Z向换热管,所述X向换热管、Y向换热管和Z向换热管相互连通,所述X向换热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五壁的连接孔连通,所述X向换热管的第二端伸入所述第六壁的插管内,所述Y向换热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壁的连接孔连通,所述Y向换热管的第二端包埋于或穿设于所述第二壁,所述Z向换热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壁的连接孔连通,所述Z向换热管的第二端伸入所述第四壁的插管内。
[0009]结合上述实现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换热管包括多个所述X向换热管、Z向换热管和Y向换热管,所述X向换热管沿上下方向间隔分布,所述Z向换热管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并均与各所述X向换热管连通,所述Y向换热管贯通于所述X向换热管和Z向换热管的相交处。
[0010]结合上述实现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X向换热管、Z向换热管和Y向换热管的两端均设有纹路。
[0011]结合上述实现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蓄冷装置还包括多个调节部件,所述蓄冷盒设有多个调节孔,所述蓄冷盒通过所述调节孔与所述调节部件可移动连接,以伸入或退出所述蓄冷盒的内腔。
[0012]结合上述实现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调节部件呈半球壳状。
[0013]结合上述实现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蓄冷盒采用塑料制造。
[0014]结合上述实现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蓄冷剂的体积为所述蓄冷盒的容积的85%

98%。
[0015]结合上述实现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蓄冷盒沿左右方向的宽度小于1米,所述蓄冷盒沿上下方向的高度小于1米,所述蓄冷盒沿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小于0.1米。
[0016]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之一:根据货物的码放情况对蓄冷装置进行拼接,拼接完成后,将冷气流通入换热管中,使得冷气流中的冷能通过换热管快速传递到蓄冷剂中。在运输过程中,蓄冷剂和换热管中的冷气流即可对周边堆放的货物释放冷能,达到蓄冷效果。该技术方案的蓄冷装置能够根据货物的装载、码放需求灵活改变形状,满足不同码放位置的货物的蓄冷需求,提高蓄冷效果。通过换热管连通于各连接孔和插管,使得拼接后的蓄冷盒中的换热管之间能够相互连通,确保蓄冷剂蓄积冷能的速度,蓄冷效果大大增强。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蓄冷盒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蓄冷盒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多个蓄冷盒沿上下方向依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多个蓄冷盒围构形成环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多个蓄冷盒沿左右方向依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本专利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26]本专利技术中,如果有描述到方向(上、下、左、右、前及后)时,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技术特征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7]本专利技术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
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0028]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还可以是一体成型;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能够互相通讯;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9]参见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蓄冷装置,包括多个蓄冷盒1,蓄冷盒1具有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一壁11和第二壁12、沿上下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三壁13和第四壁14以及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五壁15和第六壁16。也即,第一壁11、第二壁12、第五壁15和第六壁16依次连接形成环形结构,第三壁13设于环形结构的顶部,第四壁14设于环形结构的底部,以围构成蓄冷盒1。
[0030]第一壁11、第三壁13和第五壁15均设有与蓄冷盒1的内腔相连通的连接孔171,第四壁14和第六壁16均设有与蓄冷盒1的内腔相连通的插管172。蓄冷盒1的内腔设有换热管2,换热管2连通于各连接孔17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蓄冷盒,所述蓄冷盒具有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一壁和第二壁、沿上下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三壁和第四壁以及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五壁和第六壁,所述第一壁、第三壁和第五壁均设有与所述蓄冷盒的内腔相连通的连接孔,所述第四壁和所述第六壁均设有与所述蓄冷盒的内腔相连通的插管,所述蓄冷盒的内腔设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连通于各所述连接孔和所述插管,所述蓄冷盒的内腔于所述换热管的周边设有蓄冷剂,相邻两个所述蓄冷盒之间通过所述第三壁的连接孔与所述第四壁的插管连接和/或通过所述第六壁的插管与所述第一壁的连接孔连接和/或通过所述第六壁的插管与所述第五壁的连接孔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装置还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沿长度方向设有导槽,所述安装座于所述导槽的侧边设有通风口,位于底部的所述蓄冷盒的插管与所述导槽滑动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包括X向换热管、Y向换热管和Z向换热管,所述X向换热管、Y向换热管和Z向换热管相互连通,所述X向换热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五壁的连接孔连通,所述X向换热管的第二端伸入所述第六壁的插管内,所述Y向换热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壁的连接孔连通,所述Y向换热管的第二端包埋于或穿设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广海李锦和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