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四面不出筋叠合板,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解决了叠合板在完成安装拼接后,需要施工人员将各组叠合板之间的缝隙进行单独的密封,增加了施工人员的工作负担;现有的叠合板与混凝土之间的粘附能力较差的问题。一种装配式建筑四面不出筋叠合板,包括:混凝土层采用矩形板结构;混凝土层的右侧设置有第一侧板;混凝土层的左侧设置有第二侧板;粘合槽,粘合槽采用V形槽结构,且粘合槽等距排列开设于混凝土层的顶部;通过设置有混凝土层、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能够无需后期单独对两组相邻的混凝土层之间进行密封工序,减少工作步骤;通过设置有粘合槽和内槽,通过粘合槽增加后期浇筑的泥浆与混凝土层之间的吸附性。间的吸附性。间的吸附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建筑四面不出筋叠合板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材料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四面不出筋叠合板。
技术介绍
[0002]叠合楼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四面不出筋叠合板为四个面均不漏出钢筋的叠合板。
[0003]目前的叠合板还存在有以下不足:
[0004]1、叠合板在完成安装拼接后,需要施工人员将各组叠合板之间的缝隙进行单独的密封,以防止在浇注的过程中发生漏浆漏液的现象,增加了施工人员的工作负担;
[0005]2、叠合板在完成安装拼接后,通常需要在相邻的两组叠合板之间焊接钢筋,以增强相邻两组叠合板的连接强度,但是单纯的焊接带来的强度有限;
[0006]3、在浇筑的过程中,现有的叠合板与混凝土之间的粘附能力较差,影响后期的建筑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四面不出筋叠合板,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叠合板在完成安装拼接后,需要施工人员将各组叠合板之间的缝隙进行单独的密封,增加了施工人员的工作负担的问题。
[0008]本技术一种装配式建筑四面不出筋叠合板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0009]一种装配式建筑四面不出筋叠合板,包括:混凝土层;混凝土层采用矩形板结构;混凝土层的右侧设置有第一侧板;混凝土层的左侧设置有第二侧板;混凝土层的顶部开设有安装槽;混凝土层的内部设置有横向叠合钢筋;混凝土层还包括有:内槽,内槽采用六边形槽孔结构,内槽共设置有三组,三组内槽等距贯穿式开设于混凝土层的前侧;粘合槽,粘合槽采用V形槽结构,且粘合槽等距排列开设于混凝土层的顶部。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板采用L形板结构,第一侧板固定设置于混凝土层的右侧,且第一侧板与混凝土层之间形成开口朝上的矩形凹槽结构,第一侧板的内壁等距排列开设有矩形凹槽结构。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侧板采用L形板结构,第二侧板固定设置于混凝土层的左侧,且第二侧板与混凝土层之间形成开口朝下的矩形凹槽结构,第二侧板的外侧壁等距排列开设有矩形凹槽结构。
[0012]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槽采用U形槽结构,安装槽共设置有四组,且四组安装槽呈矩形阵列状分别开设于混凝土层的顶部四周。
[0013]进一步的,所述横向叠合钢筋横向等距排列固定设置于混凝土层的内部;横向叠合钢筋还包括有:纵向叠合钢筋,纵向叠合钢筋纵向等距排列固定设置于混凝土层的内部,
且每组纵向叠合钢筋分别与每组横向叠合钢筋固定连接;桁架钢筋,桁架钢筋纵向排列固定设置于每两组纵向叠合钢筋之间的顶部,且四组安装槽的内侧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两组桁架钢筋的底端面处于同一垂直线上。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通过设置有混凝土层、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通过将两组相邻的混凝土层之间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互连接卡合,能够避免传统的普通拼接的方式导致两组混凝土层之间存在缝隙的现象,从而能够无需后期单独对两组相邻的混凝土层之间进行密封工序,减少工作步骤,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通过第一侧板的内侧壁和第二侧板的外侧壁开设的矩形凹槽结构,能够利于后期浇筑泥浆的滞留凝固,从而使两组相邻的混凝土层具有更好的连接效果,进一步提高建筑的强度。
[0016]通过设置有安装槽,将相邻的两组混凝土层完成拼接后,通过将钢筋放置于安装槽内并分别与两组桁架钢筋进行焊接,然后在安装槽内填充泥浆,对焊接钢筋进行包裹,从而进一步提高两组混凝土层之间的连接强度。
[0017]通过设置有粘合槽和内槽,通过粘合槽增加后期浇筑的泥浆与混凝土层之间的吸附性,通过六边形的内槽能够增加混凝土层结构重量的同时,增加混凝土层的结构强度和抗震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前侧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的整体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的横向叠合钢筋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本技术的混凝土层轴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0023]1、混凝土层;101、内槽;102、粘合槽;2、第一侧板;3、第二侧板;4、安装槽;5、横向叠合钢筋;501、纵向叠合钢筋;502、桁架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7]实施例:
[0028]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
[0029]本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四面不出筋叠合板,包括:混凝土层1;混凝土层1采用矩形板结构;混凝土层1的右侧设置有第一侧板2;混凝土层1的左侧设置有第二侧板3;混凝土层1的顶部开设有安装槽4;混凝土层1的内部设置有横向叠合钢筋5;混凝土层1还包括有:内槽101,内槽101采用六边形槽孔结构,内槽101共设置有三组,三组内槽101等距贯穿式开设于混凝土层1的前侧;粘合槽102,粘合槽102采用V形槽结构,且粘合槽102等距排列开设于混凝土层1的顶部。
[0030]其中,第一侧板2采用L形板结构,第一侧板2固定设置于混凝土层1的右侧,且第一侧板2与混凝土层1之间形成开口朝上的矩形凹槽结构,第一侧板2的内壁等距排列开设有矩形凹槽结构;第二侧板3采用L形板结构,第二侧板3固定设置于混凝土层1的左侧,且第二侧板3与混凝土层1之间形成开口朝下的矩形凹槽结构,第二侧板3的外侧壁等距排列开设有矩形凹槽结构。
[00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两组相邻的混凝土层1进行组合拼接时,将左侧一组混凝土层1的第二侧板3对准右侧一组混凝土层1的第一侧板2,使左侧一组混凝土层1第二侧板3的底部插入第一侧板2与右侧一组混凝土层1之间形成的矩形凹槽内,同时右侧一组混凝土层1的第一侧板2的顶端卡入左侧一组混凝土层1与第二侧板3之间的矩形凹槽内,完成相邻的两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建筑四面不出筋叠合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层(1);所述混凝土层(1)采用矩形板结构;混凝土层(1)的右侧设置有第一侧板(2);混凝土层(1)的左侧设置有第二侧板(3);混凝土层(1)的顶部开设有安装槽(4);混凝土层(1)的内部设置有横向叠合钢筋(5);混凝土层(1)还包括有:内槽(101),内槽(101)共设置有三组,三组内槽(101)等距贯穿式开设于混凝土层(1)的前侧;粘合槽(102),粘合槽(102)采用V形槽结构,且粘合槽(102)等距排列开设于混凝土层(1)的顶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装配式建筑四面不出筋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2)采用L形板结构,第一侧板(2)固定设置于混凝土层(1)的右侧,且第一侧板(2)与混凝土层(1)之间形成开口朝上的矩形凹槽结构,第一侧板(2)的内壁等距排列开设有矩形凹槽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装配式建筑四面不出筋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3)采用L形板结构,第二侧板(3)固定设置于混凝土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中原,
申请(专利权)人:刘中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