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就地热再生路面的控温路面加热方法,其在待处理的就地热再生路面的前方布置有至少三台加热设备,每个加热设备后方对应的布置有一保温覆盖设备,在最后一个保温覆盖设备的后方设置有一路面耙松设备;以全部加热设备的长度与全部保温覆盖设备的长度之和的数值为分子,以所有加热设备、保温覆盖设备与路面耙松设备的前进速度的数值为分母,以分子与分母的比值为保温覆盖时间;控制就地热再生路面的上表面温度≤190℃,控制就地热再生路面的底层表面温度≥85℃。通过三次或多次“加热——覆盖保温”的循环,使在上路面的上表面与底层表面都充分软化,实现了对旧路面的无损耙松,提高了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率。提高了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率。提高了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就地热再生路面的控温路面加热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就地热再生路面的控温路面加热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是一种对沥青路面性能修复性养护技术。采用专用的就地热再生设备,对沥青路面进行加热、耙松,掺入一定数量的新沥青、新沥青混合料、再生剂等,经热拌和、摊铺、碾压等工序,一次性实现对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旧沥青混合料路面恢复路用性能的技术。
[0003]该技术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欧美国家,半个多世纪过去该项技术没有本质的进步,现有技术在物料加热的过程中存在以下严重的缺陷:1、物料在高温高氧环境受热提温,施工现场浓烟滚滚,严重影响周围环境和施工人员的健康;2、极高的温度加剧了混合料中沥青的老化;3、现有连续式加热技术不科学,没有预留足够的热量向下传到时间,这样会导致旧路表面的沥青已经焦糊,而底层温度低于沥青软化点,使得耙松器对路面耙松时,对于底层的低温路面相当于在进行冷铣刨,破坏了原路面现有级配,影响施工质量。
[0004]因此,现有技术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就地热再生路面的控温路面加热方法,降低再生路面过程中保护原路面现有级配,提高再生路面的质量。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方案包括:
[0007]一种用于就地热再生路面的控温路面加热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0008]A、在待处理的就地热再生路面的前方布置有至少三台加热设备,每个加热设备后方对应的布置有一保温覆盖设备,在最后一个保温覆盖设备的后方设置有一路面耙松设备;
[0009]B、所有加热设备、保温覆盖设备与路面耙松设备的前进速度均为同一速度;
[0010]C、以全部加热设备的长度与全部保温覆盖设备的长度之和的数值为分子,以所有加热设备、保温覆盖设备与路面耙松设备的前进速度的数值为分母,以分子与分母的比值为保温覆盖时间;控制就地热再生路面的上表面温度≤190℃,控制就地热再生路面的底层表面温度≥85℃;
[0011]D、随着最后一个保温覆盖设备保温覆盖完毕,路面耙松设备对加热后的就地热再生路面进行耙松。
[0012]所述的控温路面加热方法,其中,上述就地热再生路面每一横断面的受热时间为12分钟
‑
18分钟。
[0013]所述的控温路面加热方法,其中,上述保温覆盖区域的路面温度在130℃
‑
185℃之间。
[0014]所述的控温路面加热方法,其中,上述步骤B还包括:位于最前方的加热设备对相应就地热再生路面进行加热后,使相应就地热再生路面的上表面温度为180℃
‑
190℃之间,对应的保温覆盖设备对相应路面进行覆盖保温,使相应就地热再生路面的上表面温度在120℃
‑
190℃之间;
[0015]待位于最前方的保温覆盖设备离开相应就地热再生路面后,后方的加热设备、保温覆盖设备重复上述过程,直至路面耙松设备开始工作。
[0016]所述的控温路面加热方法,其中,直至上述相应就地热再生路面底层表面温度≥90℃时,路面耙松设备才开始工作。
[0017]所述的控温路面加热方法,其中,上述过程中包括三台加热设备、三台保温覆盖设备与一台路面耙松设备,路面耙松设备位于最后方。
[0018]所述的控温路面加热方法,其中,上述保温覆盖设备为能伸缩的保温板。
[0019]所述的控温路面加热方法,其中,上述能伸缩的保温板由多个保温单板依次布置构成,保温单板上设置有吊环;加热设备的对应处设置有电动绞盘,电动绞盘上方设置有滑轮组,电动绞盘上的绞线绕过滑轮组与对应吊环相连接。
[0020]所述的控温路面加热方法,其中,上述保温单板的主框架为钢架,钢架上覆盖着由气凝胶纳米隔热材料制成的板体。
[0021]所述的控温路面加热方法,其中,相邻两个保温单板之间为铰接。
[002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就地热再生路面的控温路面加热方法,加热设备经过加热区域赋热之后,加热设备尾部连接的保温装置板将加升温后路面覆盖保温,最大程度减少表面温度散失的同时,以保温装置的长度和控制机组行驶速度两个参数的合理匹配,为热量向下传导到提供充足时间,进而保证了底面层升温超过沥青软化点的控制目标;比如采用三台加热设备和三套保温装置,依次完成上述的过程三个循环;第一台加热设备对该区域沥青路面面层进行首次加热保温作业,第二、第三台紧随其后,通过三次“加热——覆盖保温”的循环,使被加热路面的温度,与路表温度向下底层传递需要的时间长度完全一致,在耙松时,使在上路面的上表面与底层表面都充分软化,实现了对旧路面的无损耙松,不会破坏原路面现有级配,提高了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相关设备的布局示意图;
[0024]图2为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法中热量传导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再生路面热量传导的过程示意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保温覆盖设备运行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保温覆盖设备的具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就地热再生路面的控温路面加热方法,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9]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就地热再生路面的控温路面加热方法,如图1、图2与图3所
示的,其包括以下步骤:
[0030]步骤A:在待处理的就地热再生路面1的前方布置有至少三台加热设备2,每个加热设备2后方对应的布置有一保温覆盖设备3,在最后一个保温覆盖设备3的后方设置有一路面耙松设备4;
[0031]步骤B:所有加热设备2、保温覆盖设备3与路面耙松设备4的前进速度均为同一速度;
[0032]步骤C:以全部加热设备2的长度与全部保温覆盖设备3的长度之和的数值为分子,以所有加热设备2、保温覆盖设备3与路面耙松设备4的前进速度的数值为分母,以分子与分母的比值为保温覆盖时间;控制就地热再生路面的上表面温度≤190℃,控制就地热再生路面的底层表面温度≥85℃;
[0033]步骤D:随着最后一个保温覆盖设备3保温覆盖完毕,路面耙松设备4对加热后的就地热再生路面进行耙松。
[0034]在该过程中,通过特定公式得出的保温覆盖时间,使得车速与保温时间以及耙松过程完全衔接,并且在保温覆盖过程中热量能够彻底传导下去,使得就地热再生路面的上表面温度≤190℃,就地热再生路面的底层表面温度≥85℃,底层的低温路面也会软化,也就是说,整个就地热再生路面彻底软化,在耙松设备4进行耙松时,不会破坏原路面现有级配,提高了施工质量,并且可以连续运行,提高了施工效率。
[0035]更进一步的,上述就地热再生路面每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就地热再生路面的控温路面加热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A、在待处理的就地热再生路面的前方布置有至少三台加热设备,每个加热设备后方对应的布置有一保温覆盖设备,在最后一个保温覆盖设备的后方设置有一路面耙松设备;B、所有加热设备、保温覆盖设备与路面耙松设备的前进速度均为同一速度;C、以全部加热设备的长度与全部保温覆盖设备的长度之和的数值为分子,以所有加热设备、保温覆盖设备与路面耙松设备的前进速度的数值为分母,以分子与分母的比值为保温覆盖时间;控制就地热再生路面的上表面温度≤190℃,控制就地热再生路面的底层表面温度≥85℃;D、随着最后一个保温覆盖设备保温覆盖完毕,路面耙松设备对加热后的就地热再生路面进行耙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温路面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就地热再生路面每一横断面的受热时间为12分钟
‑
18分钟。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温路面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温覆盖区域的路面温度在130℃
‑
185℃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温路面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B还包括:位于最前方的加热设备对相应就地热再生路面进行加热后,使相应就地热再生路面的上表面温度为18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山,
申请(专利权)人:嘉鹏再升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