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中医排瘀治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49149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09: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新型中医排瘀治疗装置,包括罐体,罐体的底端右侧壁设置有单向阀,罐体的底面开设有孔,孔内设置有套筒,套筒的内部活动套入有螺管,螺管的内部通过螺纹连接有螺杆,螺杆的底面固定连接有顶盘,螺杆的顶端外壁固定套入有针盘,针盘的顶面均匀分布设置有刺针,螺管顶端的后外壁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的顶端设置有压轮,压轮位于罐体的内部,通过针盘的旋转,有效实现了对罐体所罩的淤血部位进行有选择性、针对性地扎刺,从而提高了除淤的效果,通过压轮对淤血隆起部位沿周向进行滚动压迫,有效辅助了淤血的排除,进而有效提高了除淤的效果和效率。果和效率。果和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中医排瘀治疗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中医排瘀治疗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排瘀疗法就是从人体内的瘀血的观点出发,把人体自身不能自然清理的瘀血,人为地排出体外,恢复血液循环畅通,从而给细胞供应氧气和营养,提高人体器官原有机能的疗法。
[0003]经检索申请号CN201921162495.2公开了新型排瘀治疗装置,包括:罐体,罐体上设置有单向逆止阀;泻血笔套,泻血笔套可拆卸设置在罐体的顶部中心;泻血机构,泻血机构设置在泻血笔套的内部,泻血机构具有设置在泻血笔套内部并与其滑动连接的笔杆,笔杆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调节杆,笔杆的底端设置有针罩,针罩的内部设置有针板,针板与调节杆的底端相连接,针罩的底部设置有可转动的压盖,针板的底部垂直设置有泻血针,压盖上设置有与泻血针相配合的过针孔,泻血针贯穿过针孔并延伸至压盖的下方;本技术中的泻血针刺入皮肤的长度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调节,避免无法刺破表皮,或刺入人体过深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不适感,提升使用效果。
[0004]但是经本专利技术人探索发现该技术方案仍然存在至少以下缺陷:
[0005]该排淤治疗装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仅靠针盘上的泻血针对罐体所罩皮肤部位的中心处进行扎针,无法提高排淤治疗的效果,同时排淤的效率也较低。
[0006]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中医排瘀治疗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型中医排瘀治疗装置。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中医排瘀治疗装置,包括罐体,罐体的底端右侧壁设置有单向阀,罐体的底面开设有孔,孔内设置有套筒,套筒的内部活动套入有螺管,螺管的内部通过螺纹连接有螺杆,螺杆的底面固定连接有顶盘,顶盘位于罐体的下方,螺杆的顶端外壁固定套入有针盘,针盘呈扇形结构,针盘位于罐体的内部,针盘的顶面均匀分布设置有刺针,螺管顶端的后外壁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的顶端设置有压轮,压轮位于罐体的内部。
[0009]作为优选,所述套筒的顶端外壁固定套入有皮塞,皮塞的外壁开设有凹槽,皮塞通过凹槽与罐体底面的孔内壁呈固定套入关系,套筒的底端外壁固定套入有固定环,固定环位于罐体的下方。
[0010]作为优选,所述螺管的底端外壁固定套入有旋钮,旋钮位于固定环的下方,螺管的底端外壁活动套入有弹簧A,弹簧A的顶面与固定环的底面相贴合,弹簧A的底面与旋钮的顶面相贴合。
[0011]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杆的顶端通过转轴连接有连接轴,连接轴的前端外壁与压轮
的背面活动套入,连接杆顶端的背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板,固定板位于连接轴的下方。
[0012]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板的后端顶面固定连接有弹簧B,弹簧B的顶面与连接轴的后端底面固定连接,连接杆的顶端背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板,限位板的顶面与连接轴的底面相贴合。
[0013]作为优选,所述压轮的内部镂空且压轮的正面呈开口状,压轮的内部设置有冰柱,压轮的正面活动套入有轮盖。
[0014]作为优选,所述压轮的外侧壁沿周向均匀分布设置有凸球。
[0015]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中医排瘀治疗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7]1、该一种新型中医排瘀治疗装置,通过螺管、螺杆、针盘和压轮的设置,将罐体的顶端罩在患者身体淤血处,向下压动顶盘,顶盘带动螺杆将针盘压向淤血的皮肤处,通过针盘上设置的刺针将皮肤刺破以便淤血排除,松开顶盘后,通过弹簧A的弹力作用,弹簧A推动螺管并通过螺管带动螺杆使针盘收进罐体的内部复位,通过旋转顶盘,顶盘带动螺杆的旋转,螺杆带动针盘的旋转,从而有效实现了对罐体所罩的淤血部位进行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扎刺,进一步有效提高了除淤的效果,当对淤血处扎针完后,通过单向阀对罐体内进行抽气,通过罐体的负压将皮肤内的淤血从针眼处压出,由于罐体内的负压,在压出淤血的同时,罐体所罩的皮肤部位也会受负压作用而隆起,通过旋转旋钮,旋钮带动螺管在螺杆上旋转,螺管在螺杆上旋转的同时并通过螺纹带动连接杆向隆起的皮肤处进给,连接杆带动压轮向向隆起的皮肤处贴合,当压轮对隆起的皮肤进行压迫时,通过旋转顶盘,顶盘通过螺杆带动螺管旋转,螺管通过连接杆带动压轮在隆起部位上沿周向进行滚动压迫,从而有效辅助了隆起部位内的淤血的排除,进而同时有效提高了除淤的效果和效率。
[0018]2、该一种新型中医排瘀治疗装置,通过连接杆、连接轴、压轮、凸球、轮盖、固定板和弹簧B的设置通过压轮内设置的冰柱,在压轮沿周向对隆起的部位进行压迫滚动时,有效实现了冰敷的效果,通过对淤血隆起部位进行冷敷有效实现了化瘀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除淤的效果和效率,通过凸球的设置,在压轮沿周向对隆起的部位进行压迫滚动时,不仅增加了摩擦力有助于压轮的转动,同时有效实现了淤血隆起部位的按摩效果,有效提高患者除淤过程中的舒适感,通过连接轴和弹簧B的设置,使得压轮能够顺着淤血隆起部位的坡度进行对应角度地翻转,进而使得淤血隆起部位在被压轮压迫时受力更均匀,有效降低压轮滚动压迫时由于受力不均匀导致的不适感。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他的实施附图。
[0020]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
围内。
[0021]图1为本技术结构立体图;
[0022]图2为本技术结构立体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图2中的A处放大图;
[0024]图4为本技术图2中的B处放大图。
[0025]图例说明:
[0026]1、罐体;2、单向阀;3、皮塞;4、套筒;5、固定环;6、螺管;7、旋钮;8、弹簧A;9、螺杆;10、针盘;11、刺针;12、顶盘;13、连接杆;14、连接轴;15、压轮;16、轮盖;17、凸球;18、固定板;19、弹簧B;20、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实施例:一种新型中医排瘀治疗装置,如图1

图4所示,包括罐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中医排瘀治疗装置,包括罐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1)的底端右侧壁设置有单向阀(2),罐体(1)的底面开设有孔,孔内设置有套筒(4),套筒(4)的内部活动套入有螺管(6),螺管(6)的内部通过螺纹连接有螺杆(9),螺杆(9)的底面固定连接有顶盘(12),顶盘(12)位于罐体(1)的下方,螺杆(9)的顶端外壁固定套入有针盘(10),针盘(10)呈扇形结构,针盘(10)位于罐体(1)的内部,针盘(10)的顶面均匀分布设置有刺针(11),螺管(6)顶端的后外壁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3),连接杆(13)的顶端设置有压轮(15),压轮(15)位于罐体(1)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中医排瘀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4)的顶端外壁固定套入有皮塞(3),皮塞(3)的外壁开设有凹槽,皮塞(3)通过凹槽与罐体(1)底面的孔内壁呈固定套入关系,套筒(4)的底端外壁固定套入有固定环(5),固定环(5)位于罐体(1)的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中医排瘀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管(6)的底端外壁固定套入有旋钮(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慧琼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卿悦健康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