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485251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09:50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具有第一区和位于第一区周侧的第二区,第一区包括沿垂直于背光模组出光面的方向贯穿的第一通孔,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第一光源设置于第二区且沿第一方向位于第一通孔一侧,第一方向与第一光源的排列方向相交;第二光源设置于第一区内且沿第一方向位于第一通孔背离第一光源的一侧;其中,第一光源的发光面沿第一方向朝向第一通孔设置,第二光源的发光面朝向背光模组的出光面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在第一光源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二光源,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线能够对第一通孔背离第一光源一侧,即显示装置的暗区区域内的光线强度进行补偿,提高该区域的亮度,增强显示效果。增强显示效果。增强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显示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是一种背光显示装置,具有轻薄节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数码通信领域中,液晶显示器通常包括背光模组、以及位于背光模组出光侧的显示面板。
[0003]现在的显示装置通常设置有挖孔区域,用于设置屏下摄像头等感光元件,相较于其他显示区域,位于挖孔区域周边会存在有暗区,影响使用者的体验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能够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具有第一区和位于第一区周侧的第二区,第一区包括沿垂直于背光模组出光面的方向贯穿的第一通孔,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
[0006]第一光源设置于第二区且沿第一方向位于第一通孔一侧,第一方向与第一光源的排列方向相交;第二光源设置于第一区内且沿第一方向位于第一通孔背离第一光源的一侧;其中,第一光源的发光面沿第一方向朝向第一通孔设置,第二光源的发光面朝向背光模组的出光面设置。
[0007]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本申请任一实施方式中的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层叠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
[0008]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在第一光源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二光源,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线能够对第一通孔背离第一光源一侧,即显示装置的暗区区域内的光线强度进行补偿,提高该区域的亮度,增强显示效果。同时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第二光源设置于第一区内,并将第二光源的发光面朝向背光模组的出光面设置,从而避免第二光源对显示装置中非显示区的尺寸产生影响,进一步提高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000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0]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1]图2是图1中a

a

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2]图3是图1中a

a

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3]图4是图1中a

a

的还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4]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还一种结构示意图;
Emitting Diode,LED)设置在液晶面板后方,直接形成面光源提供给液晶面板。而侧入式背光模组是将背光源LED灯条(Light bar)设于液晶面板侧后方的背板边缘,LED灯条发出的光线从导光板(LGP,Light Guide Plate)一侧的入光面进入导光板,经反射和扩散后从导光板出光面射出,再经由光学膜片组,以形成面光源提供给液晶面板。
[0038]显示装置存在有挖孔区域时,背光模组中导光板的对应位置同样需要做挖孔处理。此时对于侧入式背光模组而言,由于导光板存在挖孔,位于挖孔一侧处的发光光源发出的光线无法传播至挖孔区的另一侧,从而导致挖孔另一侧区域出现发暗现象,影响显示装置使用者的体验感。
[0039]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

a

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40]背光模组具有第一区A1和位于第一区A1周侧的第二区A2,第一区A1包括沿垂直于背光模组出光面的方向贯穿的第一通孔3,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光源1和第二光源2。
[0041]第一光源1设置于第二区A2且沿第一方向X位于第一通孔3一侧,第一方向X与第一光源1的排列方向相交;第二光源2设置于第一区A1内且沿第一方向X位于第一通孔3背离第一光源1的一侧;其中,第一光源的发光面11沿第一方向X朝向第一通孔3设置,第二光源的发光面21朝向背光模组的出光面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2中的第一光源1与第二光源2仅为示意性结构,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004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第一区A1与对应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相匹配,背光模组的第二区A2与对应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相匹配,其中,背光模组的形状大小取决于对应显示面板的形状大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0043]第一通孔3位于第一区A1内,第一通孔3对应位置用于设置摄像头等感光元件。背光模组包括有导光板4,导光板4大部分位于第一区A1内,第一光源1和第二光源2发出的光线通过导光板4传播至背光模组外,其中,第一通孔3贯穿导光板4。
[0044]第一光源1为背光模组的主要发光来源,沿第一方向X位于第一通孔3的一侧,第一方向X平行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其中,第一光源1为线光源且在第二区A2内沿第二方向Y延伸设置,第一光源的发光面11沿第一方向X朝向第一通孔3设置,可选地,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相互垂直,且均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平行设置。
[0045]第一光源1发出的光线能够沿第一方向X传播至导光板4的其他位置,此时由于第一通孔3的存在,第一光源1发出的光线很难传播至第一通孔3背离第一光源1的一侧,从而导致该区域发暗。本申请实施例在第一光源1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二光源2,第二光源2沿第一方向X位于第一通孔3背离第一光源1的一侧,第二光源2发出的光线能够对第一通孔3背离第一光源1一侧区域内的光线强度进行补偿,提高该区域的亮度,增强显示效果。
[0046]同时,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光源的发光面21朝向背光模组的出光面设置,第一光源的发光面11与第二光源的发光面21垂直,这种设计能够减小第一通孔3周围边框尺寸。
[0047]具体地说,背光模组还包括有框体结构5,框体结构5环绕设置在导光板4的外周,可以理解的是,框体结构5对应设置于显示装置的非显示区中,并且一部分框体结构5位于第二区A2内,另一部分框体结构5位于第一区A1内。其中,在第一区A1中内的框体结构5围绕第一通孔3设置。
[0048]示例性地,若第一光源1与第二光源的发光面21平行设置,则第二光源2需要与第一通孔3周围的框体结构5对应设置,第二光源2的存在会对框体结构5的宽度产生影响。此时,第一通孔3背离第一光源1一侧的边框宽度大致在8mm~12mm的范围内。
[0049]本申请实施例将第二光源2设置于第一区A1内,且与显示装置的显示区相对应,并且第一光源的发光面11与第二光源的发光面21垂直设置,因此第二光源2的存在不会影响第一通孔3周围边框的尺寸,即不会增大显示装置中非显示区尺寸,有利于窄边框。此时,第一通孔3背离第一光源1一侧的边框宽度在4mm~6mm的范围内。
[0050]本申请实施例在第一光源1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区和位于所述第一区周侧的第二区,所述第一区包括沿垂直于背光模组出光面的方向贯穿的第一通孔,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光源,设置于所述第二区内且沿第一方向位于所述第一通孔一侧,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光源的排列方向相交;第二光源,设置于所述第一区内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第一通孔背离所述第一光源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光源的发光面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第一通孔设置,所述第二光源的发光面朝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光板和背板,所述导光板具有沿垂直于背光模组出光面的方向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位于所述第二面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光源设置于所述第二面与所述背板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面具有朝靠近所述第一面方向凹陷形成的凹槽,所述第二光源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凹槽内,且所述第二光源的发光面朝向所述第一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光板、背板以及反射片,所述反射片夹设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背板之间,所述反射片包括沿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方向贯穿的第一避让孔,所述第二光源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避让孔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光源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并排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不交叠,所述第二光源位于任一所述第一通孔背离所述第一光源的一侧;其中,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光源发出的光能传播至其他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冰淋吴玲邓佩琴方丽婷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