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工程现浇混凝土结构变形缝的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7394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09: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下工程现浇混凝土结构变形缝的防水结构,属于地下工程技术领域。一种地下工程现浇混凝土结构变形缝的防水结构,包括混凝土结构主体,混凝土结构主体内下部设填充有泡沫,泡沫上侧设有止水带,止水带上设有多个固定机构,固定机构包括固定箱,固定箱内转动连接有双头螺杆,双头螺杆左右侧均设有限位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向下按压拧帽并转动,拧帽带动双头螺杆转动,双头螺杆带动限位杆抵接止水带与混凝土结构主体内壁紧密抵接,从而实现防水功能,与现有技术相比,节省了混凝土结构主体中的变形缝需要开槽的麻烦,同时方便了止水带的安装,提升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工程现浇混凝土结构变形缝的防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地下工程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地下工程现浇混凝土结构变形缝的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地下结构变形缝是指将地下混凝土结构分割成若干相对独立单元,根据在结构中的变形方向和目的,地下工程变形缝可分为用于应对结构竖向不均匀沉降的沉降缝,用于应对结构轴向伸缩变形的伸缩缝,用于应对结构横向错动位移的错动缝。目前地下混凝土变形缝的防水措施主要为在缝隙底部填充泡沫,中部固定中埋止水带,外部盖上金属盖板。但现有的中埋式止水带在安装时需要将止水带两侧嵌入柱混凝土结构内部,不仅安装方式繁琐,且需要混凝土施工进行技术配合,工作效率低,实用度低,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地下工程现浇混凝土结构变形缝的防水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工程现浇混凝土结构变形缝的防水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2.技术方案
[0006]一种地下工程现浇混凝土结构变形缝的防水结构,包括混凝土结构主体,所述混凝土结构主体内下部设填充有泡沫,所述泡沫上侧设有止水带,所述止水带上设有多个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箱,所述固定箱内转动连接有双头螺杆,所述双头螺杆两端均螺纹连接有滑块,所述双头螺杆左右侧均设有限位杆,所述双头螺杆中部固定连接有锥齿轮A,所述锥齿轮A上侧啮合连接有锥齿轮B,所述锥齿轮B顶面中部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内滑动配合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中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外套设有固定筒,所述传动杆上端穿过固定筒并固定连接有拧帽。
[0007]优选地,所述止水带呈U字型结构,且所述止水带上部外壁与混凝土结构主体内壁抵接配合。
[0008]优选地,所述限位杆外壁与止水带紧密抵接,且所述限位杆内壁两端铰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内端与滑块铰接。
[0009]优选地,所述转轴与固定箱上部转动连接,且所述转轴顶面通过弹簧与限位板底面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固定筒底面与固定箱连接固定,且所述限位板顶面固定连接的面齿轮与固定筒内顶面卡接配合。
[0011]3.有益效果
[0012]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3]1、本技术通过向下按压拧帽并转动,拧帽带动与传动杆下部连接的转轴转动,转轴通过锥齿轮B带动与锥齿轮A连接的双头螺杆转动,双头螺杆带动两个滑块相对移动,使得能够带动两个限位杆相对外侧移动,限位杆抵接止水带与混凝土结构主体内壁紧密抵接,从而实现防水功能,与现有技术相比,节省了混凝土结构主体中的变形缝需要开槽的麻烦,同时方便了止水带的安装,提升了工作效率。
[0014]2、本技术通过当松开拧帽时,弹簧伸展带动限位板向上运动,使得固定机构在固定止水带后,限位板上的面齿轮与固定筒卡接,防止双头螺杆转动,提高了本技术对止水带连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固定机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固定箱、固定筒结构解剖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转轴、传动杆及限位板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标号说明:1、混凝土结构主体;2、泡沫;3、止水带;4、固定机构;401、固定箱;402、双头螺杆;403、滑块;404、限位杆;405、支撑杆;406、锥齿轮A;407、锥齿轮B;408、转轴;409、传动杆;410、限位板;411、弹簧;412、固定筒;413、面齿轮;414、拧帽。
具体实施方式
[0020]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21]一种地下工程现浇混凝土结构变形缝的防水结构,包括混凝土结构主体1,混凝土结构主体1内下部设填充有泡沫2,泡沫2上侧设有止水带3,止水带3上设有多个固定机构4,固定机构4包括固定箱401,固定箱401内转动连接有双头螺杆402,双头螺杆402两端均螺纹连接有滑块403,双头螺杆402左右侧均设有限位杆404,双头螺杆402中部固定连接有锥齿轮A406,锥齿轮A406上侧啮合连接有锥齿轮B407,锥齿轮B407顶面中部固定连接有转轴408,转轴408内滑动配合有传动杆409,传动杆409中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410,限位板410外套设有固定筒412,传动杆409上端穿过固定筒412并固定连接有拧帽414。本技术中的混凝土结构主体1上设有变形缝,泡沫2、止水带3及固定机构4均设于变形缝内,相邻的两个固定机构4头尾之间呈上下交错排列,向下按压拧帽414并转动,拧帽414带动传动杆409向转轴408内滑动,此时限位板410上的面齿轮413与固定筒402卡接脱离,拧帽414带动与传动杆409滑动配合的转轴408转动,转轴408通过锥齿轮B407带动与锥齿轮A406连接的双头螺杆402转动,双头螺杆402带动两个滑块403相对外侧移动,使得滑块403通过支撑杆405能够带动两个限位杆404相对外侧移动,限位杆404抵接止水带3与混凝土结构主体1内的变形缝内壁紧密抵接,松开拧帽414后,弹簧411伸展带动限位板410上升,面齿轮413与固定筒412内壁卡接,可防止双头螺杆402转动。
[0022]具体的,止水带3呈U字型结构,且止水带3上部外壁与混凝土结构主体1内壁抵接配合。
[0023]进一步的,限位杆404外壁与止水带3紧密抵接,且限位杆404内壁两端铰接有支撑杆405,支撑杆405内端与滑块403铰接。
[0024]再进一步的,转轴408与固定箱401上部转动连接,且转轴408顶面通过弹簧411与限位板410底面连接。转轴408与固定箱401上部转动连接,且转轴408顶面通过弹簧411与限位板410底面连接。
[0025]更进一步的,固定筒412底面与固定箱401连接固定,且限位板410顶面固定连接的面齿轮413与固定筒412内顶面卡接配合。
[0026]工作原理:本技术在使用时,将止水带3折成U字型结构铺设于混凝土结构主体1内的变形缝内,将固定机构4放置于止水带3上部内,通过扳手等工具与拧帽414卡接,向下按压拧帽414并转动,拧帽414带动传动杆409向转轴408内滑动,传动杆409带动转轴408转动,转轴408通过锥齿轮B407带动与锥齿轮A406连接的双头螺杆402转动,双头螺杆402带动两个滑块403相对外侧移动,使得滑块403通过支撑杆405能够带动两个限位杆404相对外侧移动,限位杆404抵接止水带3与混凝土结构主体1内的变形缝内壁紧密抵接,松开拧帽414后,弹簧411伸展带动限位板410上升,面齿轮413与固定筒412内壁卡接,可防止双头螺杆402转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工程现浇混凝土结构变形缝的防水结构,包括混凝土结构主体(1),所述混凝土结构主体(1)内下部设填充有泡沫(2),其特征在于:所述泡沫(2)上侧设有止水带(3),所述止水带(3)上设有多个固定机构(4),所述固定机构(4)包括固定箱(401),所述固定箱(401)内转动连接有双头螺杆(402),所述双头螺杆(402)两端均螺纹连接有滑块(403),所述双头螺杆(402)左右侧均设有限位杆(404),所述双头螺杆(402)中部固定连接有锥齿轮A(406),所述锥齿轮A(406)上侧啮合连接有锥齿轮B(407),所述锥齿轮B(407)顶面中部固定连接有转轴(408),所述转轴(408)内滑动配合有传动杆(409),所述传动杆(409)中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410),所述限位板(410)外套设有固定筒(412),所述传动杆(409)上端穿过固定筒(412)并固定连接有拧帽(414)。2.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群桑国荣马超
申请(专利权)人:宁夏大学新华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