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5GBBU模块化散热导风组件及BBU模块。所述5G BBU模块化散热导风组件包括横向导风件、进风侧纵向导风件和出风侧纵向导风件;横向导风件内导风室通过隔板分隔为横向进风导风室和横向出风导风室,进风侧纵向导风件具有进风侧纵向导风室,出风侧纵向导风件具有出风侧纵向导风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横向导风件、进风侧纵向导风件及出风侧纵向导风件充分改善并强化形成有效的气流组织,使冷气流最大程度的通过BBU设备从而为设备散热,避免了热气流回流短路造成的设备局部过热问题,大大提高了设备散热效率。导风组件采用模块设计,与BBU设备高度匹配,可灵活调整在机柜中的安装位置或扩容。中的安装位置或扩容。中的安装位置或扩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5GBBU模块化散热导风组件及BBU模块
[0001]本技术属于通信
,具体涉及一种5G BBU模块化散热导风组件及BBU模块。
技术介绍
[0002]从3G时代采用分布式基站开始,华为、中兴等主流厂商的BBU设备的工艺设计就基于当时的功率密度(低),充分考虑了安装和维护的需要,采用了“侧进侧出”的安装方式。
[0003]随着5G时代的来临,5G BBU设备功耗大幅增长,由4G时代的150W
‑
300W 增长到5G的500W
‑
1200W,而设备气流设计工艺并未改进。当BBU设备集中部署时,单机柜功率可达3
‑
5KW,甚至更高;这带来了电力容量及空调制冷能力方面的新问题;尤其是后者,通常的基站、接入机房及现有机柜条件均无法满足该要求。随着空调的增加,机房、机柜也需预留相应容量来满足空调安装,由此导致电力成本、建设成本急剧增加,严重制约5G的发展。
[0004]另外,现网安装时,由于机柜侧板与BBU之间的间距偏小,造成左右两侧进风和出风风量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的气流组织,导致热气流回流短路,设备局部过热,严重影响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巧妙的5G BBU模块化散热导风组件,其通过纵、横导风组件改变机柜气流组织,避免热气流回流断路问题,并使冷气流最大利用化,解决设备局部过热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7]5G BBU模块化散热导风组件,包括:
[0008]横向导风件,安装于BBU设备的底部,所述横向导风件具有导风室;所述导风室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导风室分隔为横向进风导风室和横向出风导风室;
[0009]进风侧纵向导风件,安装于BBU设备的进风侧,所述进风侧纵向导风件具有进风侧纵向导风室,所述进风侧纵向导风室与所述横向进风导风室、BBU设备的进风侧相连,从所述横向进风导风室导入的冷气流可进入所述进风侧纵向导风室;
[0010]出风侧纵向导风件,安装于BBU设备的出风侧,所述出风侧纵向导风件具有出风侧纵向导风室,所述出风侧纵向导风室与BBU设备的出风侧、所述横向出风导风室相连,冷气流进入BBU设备、与BBU设备换热后形成的热气流可进入所述出风侧纵向导风室。
[0011]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横向进风导风室前端设置有冷风进口,所述横向进风导风室侧部设置有冷风出口;所述进风侧纵向导风室与所述横向进风导风室的侧部冷风出口相连。
[0012]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横向出风导风室侧部设置有热风进口,所述横向出风导风室后端设置有热风出口;所述出风侧纵向导风室与所述横向出风导风室的侧部热风进口相连。
[0013]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横向导风件为与BBU设备底部形状适配的框型结构,所述框型结构内部形成所述导风室。
[0014]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隔板沿对角将所述导风室分隔为横向进风导风室和横向出风导风室。
[0015]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进风侧纵向导风件包括与BBU设备侧部形状适配的进风侧封闭式盖体,所述进风侧封闭式盖体具有至少一部分向外突出的进风侧散热部。
[0016]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出风侧纵向导风件包括与BBU设备侧部形状适配的出风侧封闭式盖体,所述出风侧封闭式盖体具有至少一部分向外突出的出风侧散热部。
[0017]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5G BBU模块,包括分层布置的BBU设备,每层所述BBU设备的底部和两个侧部分别安装有如上所述的5G BBU模块化散热导风组件。
[0018]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至少以下有益效果:
[0019](1)通过横向导风件、进风侧纵向导风件及出风侧纵向导风件充分改善并强化形成有效的气流组织,使冷气流最大程度的通过5G BBU设备从而为设备散热,避免了热气流回流短路造成的设备局部过热问题,大大提高了设备散热效率。
[0020](2)横向导风件通过隔板将导风室分隔为横向进风导风室和横向出风导风室,横向导风件的横向进风导风室将机柜前部冷气流导入机柜侧面的进风侧纵向导风件,进风侧纵向导风组件与BBU设备进风侧相连,冷风进入BBU设备冷却后变成热空气排入出风侧纵向导风件,出风侧纵向导风件通过横向导风件的横向出风导风室将热气流导入机柜后部,通过风机吸入与换热芯或冷源进行换热。同时导风组件采用模块设计,与BBU设备高度匹配,可灵活调整在机柜中的安装位置或扩容。
附图说明
[0021]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
[00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5G BBU模块化散热导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5G BBU模块化散热导风组件的进风示意图;
[002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5G BBU模块化散热导风组件的出风示意图;
[0025]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5G BBU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5G BBU模块上导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技术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0028]如图1至图5所示,5G BBU模块化散热导风组件,包括横向导风件10、进风侧纵向导风件20和出风侧纵向导风件30,其中:
[0029]所述横向导风件10安装于BBU设备40的底部,所述横向导风件10具有导风室;所述
导风室内设置有隔板11,所述隔板11将所述导风室分隔为横向进风导风室12和横向出风导风室13。本实施例中,所述横向导风件10为与 BBU设备40底部形状适配的框型结构,所述框型结构内部形成所述导风室,所述隔板11沿对角设置(参考图5);所述横向进风导风室12前端设置有冷风进口14,所述横向进风导风室12侧部设置有冷风出口15;所述横向出风导风室 13侧部设置有热风进口16,所述横向出风导风室13后端设置有热风出口17。
[0030]所述进风侧纵向导风件20安装于BBU设备40的进风侧41,所述进风侧纵向导风件20具有进风侧纵向导风室21,所述进风侧纵向导风室21与所述横向进风导风室12的侧部冷风出口15、BBU设备40的进风侧41相连。参考图2,从所述横向进风导风室12导入的冷气流可进入所述进风侧纵向导风室21;所述进风侧纵向导风件20包括与BBU设备侧部形状适配的进风侧封闭式盖体22,所述进风侧封闭式盖体22具有至少一部分向外突出的进风侧散热部23,通过散热部一方面增大盖体散热面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5G BBU模块化散热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导风件,安装于BBU设备的底部,所述横向导风件具有导风室;所述导风室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导风室分隔为横向进风导风室和横向出风导风室;进风侧纵向导风件,安装于BBU设备的进风侧,所述进风侧纵向导风件具有进风侧纵向导风室,所述进风侧纵向导风室与所述横向进风导风室、BBU设备的进风侧相连,从所述横向进风导风室导入的冷气流可进入所述进风侧纵向导风室;出风侧纵向导风件,安装于BBU设备的出风侧,所述出风侧纵向导风件具有出风侧纵向导风室,所述出风侧纵向导风室与BBU设备的出风侧、所述横向出风导风室相连,冷气流进入BBU设备、与BBU设备换热后形成的热气流可进入所述出风侧纵向导风室。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5G BBU模块化散热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进风导风室前端设置有冷风进口,所述横向进风导风室侧部设置有冷风出口;所述进风侧纵向导风室与所述横向进风导风室的侧部冷风出口相连。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5G BBU模块化散热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出风导风室侧部设置有热风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锋,蔡佳佳,王明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汇珏网络通信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