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雾节水冷却塔的淋水填料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6916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09: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消雾节水冷却塔的淋水填料布置结构,该用于提高冷却塔的冷却效果,同时有利于降低消雾节水冷却塔的漂滴损失。该消雾节水冷却塔的淋水填料布置结构,淋水填料由片间距不同的若干淋水填料层组成,且不同淋水填料层按片间距依次减小的方式沿淋水填料层高度方向从上向下布置,即越处于下层的淋水填料的单位体积的散热面积越大,同时上下层淋水填料正交交错布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这种布置方式能够充分利用进塔空气在靠近冷却塔进风口即淋水填料的下层相对湿度较小的特点,采用换热效果好的小间距淋水填料,使循环水与空气进行充分热交换后得到冷却,从而提高冷却塔的冷却效果,降低出塔水温。降低出塔水温。降低出塔水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消雾节水冷却塔的淋水填料布置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换热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消雾节水冷却塔的淋水填料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冷凝式消雾节水冷却塔,是在冷却塔收水器上的气室中安装一种板式交叉气

气换热器消雾模块,设计为不同的通道可使塔内湿热空气和塔外干冷空气在其中进行间壁式热交换。塔内接近饱和的湿热空气经过消雾模块后,温度降低,部分水蒸气凝结为水重新回流到冷却塔内,达到节水的目的;塔外干冷空气经过消雾模块后温度升高,相对湿度下降。塔内外空气经过消雾模块后再进行混合,混合后的空气降低了出塔空气的相对湿度,在塔的出口不易形成白雾,从而达到消雾的目的。目前,冷凝式消雾节水冷却塔均采用同一类型和片间距的淋水填料自上而下布置。这种布置方式未从热质传递的本质和淋水填料沿高度方向换热特性的不均匀性来挖掘冷却塔的冷却潜力,再者从消雾节水的角度考虑,不同片间距的淋水填料对淋水的溅散效果也不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消雾节水冷却塔的淋水填料布置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淋水填料的布置方式冷却效果难以达到最优冷却效果的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5]一种消雾节水冷却塔的淋水填料布置结构,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上层淋水填料、中层淋水填料和下层淋水填料;每一层的淋水填料均由淋水填料块排列组成,所述淋水填料块由淋水片层沿水平方向粘结组成;
[0006]上层淋水填料中淋水片之间的距离为A,中层淋水填料中淋水片之间的距离为B,下层淋水填料中淋水片之间的距离为C;A>B>C。
[0007]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0008]优选的,上层淋水填料、中层淋水填料和下层淋水填料的总高度为1.5m。优选的,上层淋水填料、中层淋水填料和下层淋水填料各自的高度均为0.5m。
[0009]优选的,所述A为30mm;所述B为25mm;所述C为22mm。
[0010]优选的,所述淋水填料块的长
×

×
高为1.0m
×
0.5m
×
0.5m。
[0011]优选的,上层淋水填料的淋水填料块和中层淋水填料的淋水填料块成正交设置,中层淋水填料的淋水填料块和下层淋水填料的淋水填料块成正交设置。
[0012]优选的,所述淋水填料的上方设置有配水系统,配水系统的上方设置有除水器,除水器的上方设置有消雾节水模块。
[0013]优选的,所述淋水填料的上端和配水系统底部之间的距离为0.8m~1.2m。
[0014]优选的,所述淋水填料放置在玻璃钢托架上,玻璃钢托架固定设置在消雾节水冷
却塔的底部。
[0015]优选的,所述淋水填料的上边部和消雾节水冷却塔的侧壁之间设置有挡水板。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消雾节水冷却塔的淋水填料布置结构,该用于提高冷却塔的冷却效果,同时有利于降低消雾节水冷却塔的漂滴损失。该消雾节水冷却塔的淋水填料布置结构,淋水填料由片间距不同的若干淋水填料层组成,且不同淋水填料层按片间距依次减小的方式沿淋水填料层高度方向从上向下布置,即越处于下层的淋水填料的单位体积的散热面积越大,同时上下层淋水填料正交交错布置。本技术这种布置方式能够充分利用进塔空气在靠近冷却塔进风口即淋水填料的下层相对湿度较小的特点,采用换热效果好的小间距淋水填料,使循环水与空气进行充分热交换后得到冷却,从而提高冷却塔的冷却效果,降低出塔水温。从热量传递的不可逆程度分析,淋水填料层下部的热传递不可逆程度要大于淋水填料上部的不可逆程度,所以也有必要强化淋水填料层下部的传热效果。此外,上层淋水填料的片间距大,从喷溅装置落下的循环水也更容易以较厚的液膜向下流动,从而减少漂滴损失,节约水资源。本技术可用于冷却塔的节能改造、优化设计以降低出塔水温和减少漂滴损失。从降低漂滴损失的角度,优化上层淋水填料片的间距具有一定的节水潜力。
附图说明
[0018]附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2是本技术上层淋水填料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3是本技术中层淋水填料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4是本技术下层淋水填料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1

消雾节水冷却塔;2

上层淋水填料;3

挡水板;4

中层淋水填料;5

下层淋水填料;6

玻璃钢托架;7

集水池;8

配水系统;9

除水器;10

消雾节水模块;11

淋水填料。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4]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消雾节水冷却塔的淋水填料布置结构,该淋水填料布置结构,所述消雾节水冷却塔1设置在集水池7的上方。
[0025]参见图1,消雾节水冷却塔1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淋水填料11、配水系统8、除水器9和消雾节水模块10。淋水填料11和配水系统8之间,配水系统8和除水器9之间,除水器9和消雾节水模块10之间设置有间隙。
[0026]所述淋水填料11设置在玻璃钢托架6上,玻璃钢托架6固定设置在消雾节水冷却塔1的底部。所述的淋水填料11的高度为1.5m,淋水填料11的顶部距离配水系统8底部的距离为0.8m~1.2m。所述的淋水填料11上部的淋水密度均匀一致,即配水系统8中的相邻喷淋头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配水系统8中配水管中心线的高度在同一水平面上。
[0027]淋水填料11由片间距和换热面积不同的若干淋水填料片组成,且所有的淋水填料片按其内部片间距依次减小的方式沿淋水填料层高度方向自上向下布置,上下相邻淋水填料层之间的淋水填料块成正交布置,即上层淋水填料2的淋水填料块长度方向轴线垂直于
中层淋水填料4的淋水填料块长度方向轴线,中层淋水填料4的淋水填料块长度方向轴线垂直于下层淋水填料5的淋水填料块长度方向轴线。
[0028]具体的,淋水填料从下到上依次包括下层淋水填料5、中层淋水填料4和上层淋水填料2,且上层淋水填料2、中层淋水填料4以及下层淋水填料5沿淋水填料11的高度方向自上向下依次布置,每层高度0.5m。每层淋水填料均由长宽高为1.0m
×
0.5m
×
0.5m的淋水填料块组成,同层淋水填料组装块安装时要紧密接触。
[0029]参见图2、图3和图4,所述的上层淋水填料2的淋水填料块采用片间距为30mm的斜折波型式的淋水填料,中层淋水填料的淋水填料块采用片间距为25mm的斜折波淋水填料,下层淋水填料5的淋水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消雾节水冷却塔的淋水填料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淋水填料(11),淋水填料(11)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上层淋水填料(2)、中层淋水填料(4)和下层淋水填料(5);每一层的淋水填料均由淋水填料块排列组成,所述淋水填料块由淋水片层沿水平方向粘结组成;上层淋水填料(2)中淋水片之间的距离为A,中层淋水填料(4)中淋水片之间的距离为B,下层淋水填料(5)中淋水片之间的距离为C;A>B>C。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雾节水冷却塔的淋水填料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上层淋水填料(2)、中层淋水填料(4)和下层淋水填料(5)的总高度为1.5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雾节水冷却塔的淋水填料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上层淋水填料(2)、中层淋水填料(4)和下层淋水填料(5)各自的高度均为0.5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雾节水冷却塔的淋水填料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为30mm;所述B为25mm;所述C为22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消雾节水冷却塔的淋水填料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淋水填料块的长
×

×
高为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明晓邹洋万超荆涛王明勇李高潮韩立李永康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西热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