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重型地面排水的地下网联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45689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6 08: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重型地面排水的地下网联系统及方法,其包括地面排水模块(2),若干相邻的所述地面排水模块(2)通过与之连通的汇流监测井(1)构建地面排水网络,汇流监测井(1)能够将设定区域范围内地面汇集的雨水进行收集并进行分流,使得从所述地面排水模块(2)中汇集的雨水在所述汇流监测井(1)中完成过滤、沉降后选择性地输送至雨水收集池(3)和市政排水管网(4)中;地面排水模块(2)至少包括沟体部(21)和将地表雨水汇入所述沟体部(21)的顶盖部(22),所述沟体部(21)和顶盖部(22)均设于混凝土层内部,且所述顶盖部(22)的扁口进水模块(221)在混凝土层中构建出所述沟体部(21)与地表之间的连接通道。表之间的连接通道。表之间的连接通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重型地面排水的地下网联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排水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重型地面排水的地下网联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城市里,道路及建筑区域均采用沥青或水泥和块状不透水材料进行表面覆盖,建筑密度很高,导致上述区域中土壤暴露的地表区域减少。因此,在发生大面积、高强度降雨时,城市区域中存在很大一部分雨水无法渗入土壤,并沿着地表的坡度流动。但是,随着全球变暖、大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导致多个地区会出现不可预期的特大暴雨等自然灾害,使得被暴雨侵袭的城市区域由于排水系统的排量限制使得城市和道路常常聚集形成大量被雨水淹没的低洼地带,造成建筑渗水等不良影响。因此,现代城市一般会收集这些地表水,通过雨水管或下水管道排放到周边的河流,或送至流水地的雨水排水管道系统。通常,雨水会沿建筑或道路的坡面流入到建筑群内穿插设置的或道路边缘以一定间隔形成的排水槽中。进入排水槽的雨水能够沿排水槽的槽体方向汇入到深埋于地下的雨水管或污水管中,并进一步沿下水管道网络,经过流水池或雨水泵场,或直接释放到河流中。虽然,现有的下水管道或雨水管是根据城市建设规划,在建造城市建筑、道路等时,排水管网均是按基本规划进行建造,其管道或处理容量、流水池的设置均考虑到该地区的气候和降水量、降雨强度和频率等因素进行设计。
[0003]近年来受全球变暖等影响,各地区出现了许多异常气候波动的现象,导致实际降雨情况与以往城市建设时预测的降水量、降雨强度存在较大差异。而降雨强度加大,暴雨频率增加,传统道路或建筑周围安装的污水或雨水排水管道系统就不堪重负,经常出现区域性的积水现象。城市中这种区域性的积水现象,即使时间很短,也会对当地道路和电力等系统造成重大打击,甚至可能给整个城市造成极大的混乱。此外,车辆、车站、房屋等的淹水还会带来巨额的物力损失,甚至会造成过地铁隧道雨水的大量灌入导致地铁乘客伤亡。针对上述的城市建设需求,新增设的道路或建筑可以建立流量更大的污水或雨水排水管道系统,但在现有的城市建筑和道路区域,改变污水或雨水排水管道系统的处理容量是非常困难的。
[0004]由于现有的雨水排水管道系统的设计问题,以及设施管理上的问题,可能会造成区域性的城区渗水。例如,污水管道内部堆积土或垃圾,或者道路两侧树根渗透,会缩小管道内通水空间,减少雨水处理容量,导致城市建筑区域和道路区域在暴雨时排水处理能力不足,存在积水风险和渗水风险。虽然替换或大幅提高城市大都市区这些现有排水系统的容量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预算限制/超支以及此类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造成的破坏令人望而却步。大多数城市出于地理位置、建筑条件以及城市已规划建设项目的限制等原因,选择在现有的排水系统不足的情况下生活,并且只不时进行小幅和适度的改进。因此,当发生强降雨时,例如在台风和飓风期间,世界各地的洪水易发城市经常遭受大洪水以及由此造成的死亡和财产损失。此外,常用的地面排水结构通常是直接利用混凝土浇筑成型的沟槽
或混凝土与砖块结构构建出的沟槽,该类混凝土结构的地面排水结构的体积较大且盖板也较大,但其本身的强度有限,因此常常出现混凝土结构的地面排水结构的盖板被车辆碾压断裂,给排水沟的养护造成了麻烦。另外混凝土结构的地面排水结构的重量和体积较大,导致运输和安装的成本较高。介于传统的混凝土结构的地面排水结构的诸多缺点,需要一种能够提高排水效率、质量轻、抗压强度高且能够长期使用的排水结构。
[0005]中国专利CN107386418B公开了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回收再利用方法和系统,考虑到车行道路和人行道路面雨水受污染程度不同,将雨水收集分为两部分,人行道路雨水利用半封闭蓄水区进行收集,并且利用控制器在地下水水位较低时控制补充地下水,在地下水水位较高时将干净雨水直接汇入净水蓄水池;对于车行道路雨水,考虑雨水分时段的受污染程度,利用雨水分流区将雨水分割为初雨和后期雨水,将初雨汇入污水处理区处理后汇入净水蓄水区,对于后期雨水,直接利用其灌溉绿化带,再由绿化带下方浅沟渗渠过滤净化,收集至净水蓄水区;本专利技术充分考虑了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雨水受污染程度,进行不同处理,能够大幅降低去污剂使用量,节能环保,最大限度对雨水再利用。该专利虽然能够对雨水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段收集的分类净化处理,但是其无法提供支撑强度和坚固程度高的地面排水结构,使得其地面排水容易受到道路车辆碾压出现结构性损坏,无法有效地完成雨水的收集,且还会产生一定的危险性。
[0006]因此,针对现有技术缺陷迫切需要既具有成本效益又不易被破坏的排水网络系统,在提高系统的排水能力降低暴雨期间地面积水的同时还能够补充现有排水系统结构上的缺陷,使得地面排水结构能够有效排水并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和耐碾压性。
[0007]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专利技术人做出本专利技术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专利技术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专利技术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
技术介绍
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技术实现思路

[0008]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的是一种基于重型地面排水的地下网联系统,其包括地面排水模块,若干相邻的所述地面排水模块通过与之连通的汇流监测井构建地面排水网络,所述汇流监测井能够将设定区域范围内地面汇集的雨水进行收集并进行分流,使得从所述地面排水模块中汇集的雨水在所述汇流监测井中完成过滤、沉降后选择性地输送至雨水收集池和市政排水管网中;所述地面排水模块至少包括沟体部和将地表雨水汇入所述沟体部的顶盖部,其中,所述沟体部和顶盖部均设于混凝土层内部,且所述顶盖部的扁口进水模块在混凝土层中构建出所述沟体部与地表之间的连接通道。其优势在于,本申请通过设置具有扁口进水模块的排水结构,使得排水结构能够埋入到地层中后仍能够进行废水收集,扁口进水模块的设计,使得重型车辆在排水结构上方驶过时,车辆直接作用在排水结构的作用力被地面有效地分散,使得排水结构仅需要承载部分车辆重力。另外,具有向上凸起状扁口主体的顶盖部在安装至沟体部开口上时,可以通过在遮挡单元上方浇筑混凝土的方式使得顶盖部能够有效地固定在沟体部上方的同时,避免顶盖部被车辆直接碾压而缩短使用寿命。通过在遮挡单元上方浇筑与扁口主体同高度的混凝土还能够分散扁口主体可能受到的碾压力,并对扁口主体进行有效地保护的同时方便扁口主体中的扁
口槽收集地面废水并汇集到沟体部内。
[0009]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地面排水模块按照预设的敷设坡度进行铺设并在其安装地基上浇筑与所述扁口进水模块齐平的混凝土地面,使得地表汇集的雨水能够通过扁口进水模块流入到所述地面排水模块内;具有敷设坡度的所述地面排水模块的下游端按照能够将其内部容纳的雨水定向输送的方式与所述汇流监测井连通。其优势在于,通过设置具有一定敷设坡度的排水沟槽能够一定程度上加快汇集雨水的流动,尤其是沟槽底部内壁涂覆有光滑涂层,能够降低雨水中杂物留置于地面排水模块内部的可能性,从而保证了沟槽内部的洁净度,使得其长期能够保持一个较大的流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重型地面排水的地下网联系统,其包括地面排水模块(2),其特征在于,若干相邻的所述地面排水模块(2)通过与之连通的汇流监测井(1)构建地面排水网络,所述汇流监测井(1)能够将设定区域范围内地面汇集的雨水进行收集并进行分流,使得从所述地面排水模块(2)中汇集的雨水在所述汇流监测井(1)中完成过滤、沉降后选择性地输送至雨水收集池(3)和市政排水管网(4)中;所述地面排水模块(2)至少包括沟体部(21)和将地表雨水汇入所述沟体部(21)的顶盖部(22),其中,所述沟体部(21)和顶盖部(22)均设于混凝土层内部,且所述顶盖部(22)的扁口进水模块(221)在混凝土层中构建出所述沟体部(21)与地表之间的连接通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重型地面排水的地下网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排水模块(2)按照预设的敷设坡度进行铺设并在其安装地基上浇筑与所述扁口进水模块(221)齐平的混凝土地面,使得地表汇集的雨水能够通过扁口进水模块(221)流入到所述地面排水模块(2)内;具有敷设坡度的所述地面排水模块(2)的下游端按照能够将其内部容纳的雨水定向输送的方式与所述汇流监测井(1)连通。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重型地面排水的地下网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监测井(1)至少包括在其轴向上有序连接的第一区段(11)、第二区段(12)和第三区段(13),其中,位于所述汇流监测井(1)的轴向上段的第一区段(11)通过贯穿其侧壁的若干排水管(5)与若干所述地面排水模块(2)的下游端连接,并围绕所述汇流监测井(1)构建出地面排水网络。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重型地面排水的地下网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段(12)的侧壁上开设有对应于不同水位高度的第一排水口(14)和第二排水口(15),使得所述汇流监测井(1)中汇集的雨水通过选择性地流入第一排水口(14)或第二排水口(15)的方式完成雨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车延飞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砼利建筑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