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结构体、流路控制部、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45089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连接结构体,其与在电渗材料的两表面上形成有电极的电渗流泵连接,其包括:吸收液体的第一吸液体;和第二吸液体,其与所述第一吸液体叠置,具有可挠性并吸收液体;其中,所述第二吸液体的与所述第一吸液体接触的面的相反面与所述电渗流泵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结构体、流路控制部、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利用了电渗现象的电渗流泵的连接结构体、包括了该连接结构体的流路控制部、包括了该流路控制部的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以及包括了该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的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近年来,作为能量转换效率高的清洁的电源,燃料电池受到瞩目,它被广泛应用于燃料电池汽车、便携设备、电气化住宅等。燃料电池分为改质(也称为转化)方式和燃料直接方式两种。在改质方式是下列的方式:由燃料和水在改质器中生成氢气后,将氢气供给到发电单元(燃料电池主体)中的方式;燃料直接方式是不对燃料和水进行改质而将其供给到发电单元中的方式。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要使用泵作为用于输送燃料和水的动力源。泵包括离心式、容积旋转式、容积往复式等进行机械性工作的泵,但是,在要求小型化的便携设备领域等中,特别是使用压电传动装置的申请很多。但是,使用压电传动装置等进行机械性工作的泵在其可动部的寿命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设计出了在不具有机械性可动部的情况下输送液体的电渗流泵。电渗流泵利用了电渗现象,其按照图24所示的方式构成。如图24所示,电渗流泵包括填充在管材504中的电渗材料502、配置在电渗材料502上游侧的电极501和配置在下游侧的电极503。电渗材料502例如由配置在管材504的流动方向上的二氧化硅纤维等电介质形成。电渗流泵根据如下原理进行工作。即,当电渗材料502的电介质与液体接触时,电介质的表面带电,液体中的相反离子(counterion)聚集在其接触界面附近,电荷变得过剩。由此,如果通过在电极501-->和电极503之间施加电压而在电渗材料502内产生电场,则液体中的相反离子移动,整个液体由于液体粘性而流动。此外,在电渗材料502是二氧化硅的情况下,二氧化硅表面变成Si-O-,二氧化硅表面带负电,在液体中正离子(相反离子)聚集,由于液体中正电荷变得过剩,所以当施加电压以使得电极501的电位高于电极503的电位时,流体在如图24所示的方向上流动。可是,在电渗流泵中,存在没有可动部从而结构简单、可以小型化、无脉动、无噪音等优点,但是,在工作时必须使液体充分渗透到电渗材料的内部。然而,现有技术的电渗泵的连接结构由于是液体难以渗透到电渗材料中的结构,所以存在不能充分输送液体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由此,本专利技术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在电渗流泵工作时,使液体能充分渗透到电渗材料的内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连接结构体,其与在电渗材料的两表面上形成有电极的电渗流泵连接,其包括:吸收液体的第一吸液体;和第二吸液体,其与所述第一吸液体叠置,具有可挠性并吸收液体;其中,所述第二吸液体的与所述第一吸液体接触的面的相反面与所述电渗流泵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案,提供一种流路控制部,其包括:在内部形成有流路的基板;第一吸液体,其吸收液体并且由板状部和在该板状部上立式设置的棒状部一体化而形成;第二吸液体,其与所述板状部叠置,具有可挠性并吸收液体;电渗材料,其与所述第二吸液体叠置并在与所述第二吸液体接触的面及其相反面上分别形成有电极;其中,所述第二吸液体、所述电渗材料和所述板状部配置在所述基板内的流路中,所述棒状部向所述基板的外部突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案,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其包括:流路控制部;和基于供给到所述流路控制部的液体而获取电力的发电-->单元;其中,所述流路控制部具有:形成有流路的基板;第一吸液体,其吸收液体并且由板状部和在该板状部上立式设置的棒状部一体化而形成;第二吸液体,其与所述板状部叠置,具有可挠性并吸收液体;和电渗材料,其与所述第二吸液体叠置并在与所述第二吸液体接触的面及其相反面上分别形成有电极;其中所述第二吸液体、所述电渗材料和所述板状部配置在所述基板内的流路中,所述棒状部向所述基板的外部突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案,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流路控制部;基于供给到所述流路控制部的液体而获取电力的发电单元;和利用由所述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发电产生的电力进行工作的电子设备主体;其中,所述流路控制部具有:形成有流路的基板;第一吸液体,其吸收液体并且由板状部和在该板状部上立式设置的棒状部一体化而形成;第二吸液体,其与所述板状部叠置,具有可挠性并吸收液体;电渗材料,其与所述第二吸液体叠置并在与所述第二吸液体接触的面及其相反面上分别形成有电极;其中所述第二吸液体、所述电渗材料和所述板状部配置在所述基板内的流路中,所述棒状部向所述基板的外部突出。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通过参照附图进行的以下的详细说明而变得更加明确。在附图中,图1是电子设备的方框图;图2是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的方框图;图5是从下面观察的微反应器和发电单元的立体图;图6是最下层流路板的平面图;图7是从下数的第二流路板的平面图;-->图8是从下数的第三流路板的平面图;图9是从下数的第四流路板的平面图;图10是从下数的第五流路板的平面图;图11是从下数的第六流路板的平面图;图12是从下数的第七流路板的平面图;图13是从下数的第八流路板的平面图;图14是最上层流路板的平面图;图15是表示从两个燃料匣(fuel cartridge)到气化器的燃料供给流路的路径的图;图16是表示从一氧化碳去除器到燃料极的氢供给流路的路径的图;图17是表示从燃料极到燃烧器的燃烧气体供给流路的路径的图;图18是表示从燃烧器到向外部排出的排气流路的路径的图;图19是表示从空气泵到氧极、一氧化碳去除器和燃烧器的空气供给流路的路径的图;图20是表示从氧极到排出的排空气流路的路径的图;图21是沿着图2的剖切线XXI-XXI的面的向视剖视图;图22是沿着图2的剖切线XXII-XXII的面的向视剖视图;图23是电渗流泵的示意图;图24是用于对电渗流泵的原理进行说明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说明。但是,在以下所述的实施方案中,附加了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技术上优选的各种限定,然而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案和图示例。图1是电子设备1000的方框图。电子设备1000包括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1、将由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1产生的电能转换成合适的电压的DC/DC转换器904、与DC/DC转换器904连接的二次电池905、-->对它们进行控制的控制部906和由DC/DC转换器904供给电能的电子设备主体901。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1如后文所述,生成电能并且输出到DC/DC转换器904。DC/DC转换器904完成以下功能:在将由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1产生的电能转换成合适的电压后,供给到电子设备主体901和控制部906;除此之外,还将由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1产生的电能充电至二次电池905中,在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1不工作时,将存储在二次电池905中的电能供给到电子设备主体901或控制部906。控制部906进行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1和DC/DC转换器904的控制以便稳定地向电子设备主体901供给电能。以下,对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1进行详细地说明。图2是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1的立体图,图3是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1的方框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结构体,其与在电渗材料的两表面上形成有电极的电渗流泵连接,其包括:吸收液体的第一吸液体;和第二吸液体,其与所述第一吸液体叠置,具有可挠性并吸收液体;其中,所述第二吸液体的与所述第一吸液体接触的面的相反面与所述 电渗流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6-3-28 088205/2006;JP 2006-9-15 251109/20061、一种连接结构体,其与在电渗材料的两表面上形成有电极的电渗流泵连接,其包括:吸收液体的第一吸液体;和第二吸液体,其与所述第一吸液体叠置,具有可挠性并吸收液体;其中,所述第二吸液体的与所述第一吸液体接触的面的相反面与所述电渗流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体,其中,所述第一吸液体由板状部和在该板状部上立式设置的棒状部一体化而形成,所述第二吸液体与所述板状部叠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体,其中,所述第二吸液体、所述电渗材料和所述板状部配置在基板的内部形成的流路中,所述棒状部向所述基板的外部突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结构体,其中,所述基板由多个基板组成,在所述多个基板的层上布图形成的配线图案与所述电渗材料的电极接触。5、一种流路控制部,其包括:在内部形成有流路的基板;第一吸液体,其吸收液体并且由板状部和在该板状部上立式设置的棒状部一体化而形成;第二吸液体,其与所述板状部叠置,具有可挠性并吸收液体;和电渗材料,其与所述第二吸液体叠置并在与所述第二吸液体接触的面及其相反面上分别形成有电极;其中,所述第二吸液体、所述电渗材料和所述板状部配置在所述-->基板内的流路中,所述棒状部向所述基板的外部突出。6、根据权利要求5的流路控制部,其中,所述基板由多个基板组成,在所述多个基板的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椛泽康成
申请(专利权)人: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