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及固体蓄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42973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4 18: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及固体蓄热系统,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包括外壳、多个蓄热体组和分流机构;外壳内形成有用于供气流循环流动的循环气路;多个蓄热体组和分流机构均设置于循环气路上,分流机构用于将气流均匀分配至多个蓄热体组。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通过分流机构能将气流均匀分配至多个蓄热体组,使其散热均匀,从而改善不同位置处的蓄热体组散热温度不一致的问题。温度不一致的问题。温度不一致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及固体蓄热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固体蓄热
,尤其涉及一种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及固体蓄热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固体蓄热装置的流道系统基本采用低温空气从蓄热体组一侧进入与其换热,被加热的高温气体从另一侧流出的结构。由于进入上下层蓄热体组的气流量存在差异,容易造成不同位置处蓄热体组温度不一致的情况,不利于其均匀散热。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及固体蓄热系统,用以解决现有的固体蓄热装置进入不同位置处蓄热体组的气流量存在差异的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包括外壳、多个蓄热体组和分流机构;
[0005]所述外壳内形成有用于供气流循环流动的循环气路;
[0006]所述多个蓄热体组和所述分流机构均设置于所述循环气路上,所述分流机构用于将气流均匀分配至所述多个蓄热体组。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所述分流机构包括分流器和挡板;
[0008]所述分流器对应所述多个蓄热体组设置有多个出风口,所述分流器用于使气流均匀地自所述多个出风口处流出;
[0009]所述分流器的每一个出风口与对应的所述蓄热体组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挡板,所述挡板用于将自所述出风口处流出的气流导向对应的所述蓄热体组。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所述蓄热体组均具有迎风面以及远离所述迎风面的出风面,所述蓄热体组设置有贯穿所述迎风面和所述出风面的内部换热通道;
[0011]所述挡板的两端分别连接相对应的所述分流器的出风口与所述蓄热体组的迎风面。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所述多个蓄热体组为上下并行设置,所述多个蓄热体组的迎风面的朝向为水平向且相同;
[0013]所述分流机构位于所述多个蓄热体组靠近迎风面的一侧,所述分流器的多个出风口为朝上设置,所述挡板的两端分别连接相对应的所述出风口靠近所述迎风面的一侧风口与所述蓄热体组的迎风面的下缘。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所述分流器位于所述外壳的底部;或者,
[0015]所述多个蓄热体组为上下并行设置,所述分流器与所述多个蓄热体组中靠近中间
的一个水平相对。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所述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循环气路上,其中:
[0017]所述分流器为靠近所述风机的送风端设置;或者,
[0018]所述分流器与所述风机的送风端连接。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所述多个蓄热体组为等间距地沿上下向布置;和/或,
[0020]所述多个蓄热体组均为由相同数量的蓄热体采用相同的堆叠方式堆叠而成。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所述多个蓄热体组中位于最上方的一个与所述外壳的上壳壁在上下向的间距等于相邻两个所述蓄热体组在上下向的间距。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所述多个蓄热体组为并行设置,每一个所述蓄热体组的迎风面上贯穿设置有内部换热通道。
[002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固体蓄热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
[002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通过分流机构能将气流均匀分配至多个蓄热体组,使其散热均匀,从而改善不同位置处的蓄热体组散热温度不一致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
[0028]100: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1:外壳;11:迎风侧通道;12:出风侧通道;13:底部通道;2:蓄热体组;21:蓄热体;22:迎风面;23:内部换热通道;3:分流器;31:出风口;4:挡板;5:风机;6:换热器;7:外部换热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能运用于固体蓄热系统,如图1所示,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100包括外壳1、多个蓄热体组2和分流机构。
[0031]如图1所示,外壳1内形成有用于供气流(以下将以气流是空气为例进行介绍)循环流动的循环气路。循环气路即为外壳1内的空气循环流动的路径,外壳1通常为保温材料制成,外壳1的内部形成了密闭的保温腔。
[0032]如图1所示,多个蓄热体组2设置于循环气路上,这样外壳1内循环流动的空气能与多个蓄热体组2进行循环换热。蓄热体组2通常是由多个蓄热体21堆叠而成,其中,蓄热体21优先采用镁砖等高温耐火材料。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100还包括设置于循环气路上的风机5和换热器6,风机5用于驱动外壳1内的空气循环流动。风机5能将冷空气吹向多个蓄热体组2,冷空气与多个蓄热体组2进行换热而形成高温空气,高温空气经换热器6换热后变为低温空气后,再通过风机5吹向多个蓄热体组2。如图1所示,蓄热体组2通常会设置有内部换热通道23,冷空气能自内部换热通道23的入口处进入蓄热体组2的内部进行换热,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蓄热体组2为并行设置,每一个蓄热体组2的迎风面22(迎风面22为蓄热体组2最先与空气接触的面)上贯穿设置有内部换热通道23,并且,多个蓄热体组2通常均为由相同数量的蓄热体21采用相同的堆叠方式堆叠而成,这样多个蓄热体组2会形成相同数量和大小的内部换热通道23,使得多个蓄热体组2的内部换热面积相同。
[0033]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蓄热体组2为等间距地沿上下向布置;并且,多个蓄热体组2中位于最上方的一个与外壳1的上壳壁在上下向的间距等于相邻两个蓄热体组2在上下向的间距。这样相邻的两个蓄热体组2之间、以及蓄热体组2与外壳1的上侧壁之间会形成大小相同的外部换热通道7。由于内部换热通道23和外部换热通道7的形成,能增大蓄热体组2的总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并且,由于多个蓄热体组2由相同数量的蓄热体21均匀堆叠而成,多个蓄热体组2的结构和换热面积一致,多个蓄热体组2的内部换热通道23和外部换热通道7的长度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多个蓄热体组和分流机构;所述外壳内形成有用于供气流循环流动的循环气路;所述多个蓄热体组和所述分流机构均设置于所述循环气路上,所述分流机构用于将气流均匀分配至所述多个蓄热体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机构包括分流器和挡板;所述分流器对应所述多个蓄热体组设置有多个出风口,所述分流器用于使气流均匀地自所述多个出风口处流出;所述分流器的每一个出风口与对应的所述蓄热体组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挡板,所述挡板用于将自所述出风口处流出的气流导向对应的所述蓄热体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体组均具有迎风面以及远离所述迎风面的出风面,所述蓄热体组设置有贯穿所述迎风面和所述出风面的内部换热通道;所述挡板的两端分别连接相对应的所述分流器的出风口与所述蓄热体组的迎风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蓄热体组为上下并行设置,所述多个蓄热体组的迎风面的朝向为水平向且相同;所述分流机构位于所述多个蓄热体组靠近迎风面的一侧,所述分流器的多个出风口为朝上设置,所述挡板的两端分别连接相对应的所述出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俊杰杨彪陈六彪季伟郭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