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膜电极厚度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42365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4 1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针对膜电极厚度检测装置,涉及膜电极技术领域,包括膜电极输送带以及外置的PC端,在膜电极输送带的入口处对称安装有两组定位机构,在膜电极输送带的上方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中间区段分别对应固定安装有厚度仪和扫码器,厚度仪的启动和关闭被脚踏开关控制,在膜电极输送带上方按照膜电极的输送方向依次分别设置有扫码器和测厚仪,膜电极上自带信息识别码,途经扫码器时,扫码器将编码数据传递给PC端,同理,途经测厚仪时,测厚仪将检测的厚度数据传递给PC端,并且厚度仪的开启和关闭由脚踏开关控制,通过上述过程,让膜电极的厚度检测更加高效,并且不会因人工记录数据而出现错误的问题。出现错误的问题。出现错误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针对膜电极厚度检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膜电极
,具体为针对膜电极厚度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氢燃料电池制备技术上,国内外都取得了重大突破,随着技术进步和原材料成本的降低,氢燃料电池的应用逐步由试验验证阶段向商品化、规模化阶段迈进,PEMFC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主要由膜电极和密封框组成,膜电极一般是由质子交换膜、催化层与扩散层3个部分组成的“三合一结构”,是电化学反应场所,是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密封框作为结构件起到支撑膜电极和制备电堆时挤压密封的作用。
[0003]随着PEMFC的商品化和量产,产品性能和质量的稳定性、一致性成为生产追求的目标。通过分析MEA和PEMFC的制备工艺,最直接有效的品控手段就是对膜电极及密封框不同点位的厚度尺寸进行严格管控。
[0004]现有针对膜电极厚度的检测装置,在实际操作时,工作人员需将待测膜电极放在测厚仪下方,然后利用测厚仪来完成,在进行厚度检测之前,需要人工填写该膜电极对应编号,然后在获得厚度数据后,将此厚度数据人工记录在对应编号的后面,该种不仅效率低,而且存在厚度数据记错的风险,为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提出了一种针对膜电极厚度检测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针对膜电极厚度检测装置,解决了现有膜电极厚度检测过程中,针对数据的记录采用人工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的问题。
[000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针对膜电极厚度检测装置,包括膜电极输送带以及外置的PC端,在所述膜电极输送带的入口处对称安装有两组定位机构,在所述膜电极输送带的上方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中间区段分别对应固定安装有厚度仪和扫码器,所述厚度仪的启动和关闭被脚踏开关控制;
[0007]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膜电极输送带侧边缘的基座板,所述基座板的内部两侧滑动连接有导向轴杆,两根所述导向轴杆的一端共同固定连接有定位板,在所述基座板的中间贯穿设置有丝筒,所述丝筒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螺纹杆。
[0008]进一步的,在所述膜电极输送带的输送端面等距离放置有若干膜电极本体,每个所述膜电极本体的上表面均设置有信息识别码,所述信息识别码为二维码和条形码中的一种。
[0009]进一步的,所述厚度仪的接电端与脚踏开关的控制端之间连接有电缆。
[0010]进一步的,所述厚度仪的数据传输端与PC端的数据接收端之间连接有厚度数据传输线,所述扫码器的数据传输端与PC端的数据接收端之间连接有编码数据传输线。
[0011]进一步的,两根所述导向轴杆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定位板背离导向轴杆的端面设置有保护垫。
[0012]进一步的,所述螺纹杆的一端与定位板之间通过轴承座连接,所述螺纹杆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手盘。
[0013]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提供了针对膜电极厚度检测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1、针对膜电极厚度检测装置,在膜电极输送带上方按照膜电极的输送方向依次分别设置有扫码器和测厚仪,膜电极上自带信息识别码,途经扫码器时,扫码器将编码数据传递给PC端,同理,途经测厚仪时,测厚仪将检测的厚度数据传递给PC端,并且厚度仪的开启和关闭由脚踏开关控制,通过上述过程,让膜电极的厚度检测更加高效,并且不会因人工记录数据而出现错误的问题。
[0016]2、针对膜电极厚度检测装置,通过在膜电极输送带的入口处设置两组对称的定位机构,两组定位机构之间的间距可调,便于不同宽度的膜电极的定位,该定位机构的设置,确保膜电极在输送带上的位置不偏移,不歪斜,便于后续的扫码和测厚操作的进行。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原理框图。
[0020]图中:1、膜电极输送带;2、PC端;3、定位机构;31、基座板;32、导向轴杆;33、定位板;34、丝筒;35、螺纹杆;36、手盘;37、轴承座;38、限位块;4、膜电极本体;41、信息识别码;5、第一支架;6、厚度仪;7、第二支架;8、扫码器;9、厚度数据传输线;10、编码数据传输线;11、电缆;12、脚踏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针对膜电极厚度检测装置,包括膜电极输送带1以及外置的PC端2,在膜电极输送带1的入口处对称安装有两组定位机构3,在膜电极输送带1的输送端面等距离放置有若干膜电极本体4,每个膜电极本体4的上表面均设置有信息识别码41,信息识别码41为二维码和条形码中的一种,在膜电极输送带1的上方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架5和第二支架7,第一支架5和第二支架7的中间区段分别对应固定安装有厚度仪6和扫码器8,厚度仪6的数据传输端与PC端2的数据接收端之间连接有厚度数据传输线9,扫码器8的数据传输端与PC端2的数据接收端之间连接有编码数据传输线10,厚度仪6的启动和关闭被脚踏开关12控制,厚度仪6的接电端与脚踏开关12的控制端之间连接有电缆11。
[0023]请参阅图2,定位机构3包括固定安装在膜电极输送带1侧边缘的基座板31,基座板31的内部两侧滑动连接有导向轴杆32,两根导向轴杆32的一端共同固定连接有定位板33,两根导向轴杆32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38,定位板33背离导向轴杆32的端面设置有保护垫,在基座板31的中间贯穿设置有丝筒34,丝筒34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螺纹杆35,螺纹杆35的一端与定位板33之间通过轴承座37连接,螺纹杆35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手盘36。
[0024]定位机构3在实际使用时,转动手盘36,带动螺纹杆35转动,由于螺纹杆35与基座板31之间通过丝筒34螺纹连接,而基座板31固定不动,因此当螺纹杆35转动时,螺纹杆35自身会横线移动,进而带动定位板33移动,两根导向轴杆32确保定位板33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0025]使用时,将第一块膜电极本体4放在膜电极输送带1的入口处,并调整两组定位机构3之间的距离,直至对膜电极本体4形成约束,确保膜电极本体4在膜电极输送带1上的位置不偏移,不歪斜,随后,启动膜电极输送带1,使得膜电极本体4跟随膜电极输送带1移动;
[0026]途经扫码器8时,扫码器8对膜电极本体4上的信息识别码41进行读取,并通过编码数据传输线10传输给PC端2,同理,膜电极本体4继续移动,途经厚度仪6时,人工踩踏脚踏开关12,开启厚度仪6,厚度仪6检测膜电极本体4的厚度,并将数据通过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针对膜电极厚度检测装置,包括膜电极输送带(1)以及外置的PC端(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膜电极输送带(1)的入口处对称安装有两组定位机构(3),在所述膜电极输送带(1)的上方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架(5)和第二支架(7),所述第一支架(5)和第二支架(7)的中间区段分别对应固定安装有厚度仪(6)和扫码器(8),所述厚度仪(6)的启动和关闭被脚踏开关(12)控制;所述定位机构(3)包括固定安装在膜电极输送带(1)侧边缘的基座板(31),所述基座板(31)的内部两侧滑动连接有导向轴杆(32),两根所述导向轴杆(32)的一端共同固定连接有定位板(33),在所述基座板(31)的中间贯穿设置有丝筒(34),所述丝筒(34)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螺纹杆(3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膜电极厚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膜电极输送带(1)的输送端面等距离放置有若干膜电极本体(4),每个所述膜电极本体(4)的上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凤鹃王一鑫倪飞腾陈伟李恒龚云海沈逸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唐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