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旋式等燃发动机,包括机壳、动力转动机构、主轴、动力传动机构、配气机构。动力转动机构和动力传动机构均套装于所述的主轴上,动力转动机构包括转筒、能量转化腔定翼和第一联体滑翼,配气机构包括配气座和配气体,动力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转筒、传动定翼和第二联体滑翼,动力转动机构和动力传动机构之间设置有承隔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解决传统发动机结构也比较复杂,较大,较重,较贵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旋式等燃发动机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发动机
,尤其与一种旋式等燃发动机有关。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汽车发动机普遍采用活塞式四冲程发动机,活塞式四冲程发动机的能耗据研究资料表明大部分是被热传导和负功率损失掉。这种方式不仅浪费而且还有大量碳排和其他污染,造成严重的环保问题。其次这种传统发动机结构也比较复杂,较大,较重,较贵。虽然活塞式四冲程发动机的使用领域很多已被电动代替,但由于目前各类电池性能的限制,这种替代始终是有限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活塞式四冲程发动机存在的热损耗高且还会大量碳排和其他污染物而造成严重的环保的问题,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可节省燃料、环保、结构较为简单、体积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旋式等燃发动机。
[0004]为此,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旋式等燃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式等燃发动机包括机壳、动力转动机构、主轴、动力传动机构、配气机构,所述的动力转动机构和动力传动机构均套装于所述的主轴上,所述的动力转动机构作为旋式等燃发动机的驱动机构。
[0005]所述的机壳包括能量转化腔壳体和传动腔壳体,所述的能量转化腔壳体和传动腔壳体的轮廓线为两条不同直径、不同圆心的圆弧线首尾连接闭合形成。
[0006]所述的动力转动机构包括转筒、能量转化腔定翼和第一联体滑翼;所述的转筒分为三段,前后依次分别为前端部、中间段部和后端部,主轴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通过轴承支撑安装,所述的能量转化腔定翼包括第一套筒部和定翼部,所述的定翼部一体成形于第一套筒部的外侧,所述的第一联体滑翼包括第二套筒部和滑翼部,所述的滑翼部一体成形于第二套筒部的外侧,所述的第一套筒部通过平键固定套装于所述的主轴上,所述的第二套筒部滑动套装于所述的主轴上,并位于所述的第一套筒部的后侧,所述的第一套筒部和第二套筒部轴向相加的长度均等于所述的定翼部和滑翼部的长度;所述的中间段部长度与所述的定翼部长度相等,所述的能量转化腔定翼、第一联体滑翼安装于所述的中间段部内部形成的能量转化腔中,所述的中间段部的外周面上开设有两个与能量转化腔腔体连通的上柱状孔,柱状孔内设置第一转销,每个所述的第一转销上设置有与能量转化腔定翼或第一联体滑翼配合的孔,所述的能量转化腔定翼和第一联体滑翼分别穿设于对应的孔中;所述的转筒配合安装于能量转化腔壳体的内腔中,转筒的外侧壁始终与其中一个半圆腔体的内壁贴靠,所述的能量转化腔壳体上设置有与能量转化腔壳体的内腔连通的排气口。
[0007]所述的配气机构包括配气座和配气体,配气体通过轴承套装于所述的主轴的前端,所述的前端部通过对应的轴承外套于所述的配气体的外周部,所述的配气体的内端面与所述的能量转化腔的能量转化腔定翼、第一联体滑翼对应;配气体的外缘部通过所述的
配气座安装;所述的前端部上设置有两组多个相连通的燃烧腔体,所述的中间段部的前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两个与所述的燃烧腔体相配合的工质喷槽,工质喷槽通过设置在所述的前端部的内端面上的第一孔与燃烧腔体连通,所述的工质喷槽与能量转化腔壳体上段的内壁始终旋转贴靠,所述的能量转化腔壳体与所述的配气座的端部配合相固定连接,所述的前端部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与燃烧腔体连通的充气孔,所述的配气体的外周顶部设置有弧形槽,弧形槽与外界连通,当前端部转过一定角度,弧形槽与充气孔连通时,开始充气。
[0008]所述的动力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转筒、传动定翼和第二联体滑翼,所述的第二联体滑翼包括第三套筒部和传动滑翼部,传动滑翼部一体成形于第三套筒部的外侧,所述的传动定翼包括第四套筒部和传动定翼部,所述的第三套筒部套装于所述的主轴上,所述的第四套筒部套装于所述的主轴上并位于所述的第三套筒部的后侧,所述的传动定翼和第二联体滑翼安装于所述的传动转筒内部形成的传动腔中;所述的传动转筒配合安装于传动腔壳体的内腔中,传动转筒的外侧壁始终与其中一个半圆腔体的内壁贴靠。
[0009]动力转动机构和动力传动机构之间设置有承隔体,承隔体固定于滑套上,能量转化腔与传动腔间之间通过隔封板隔离,所述的承隔体的外周面设置与能量转化腔壳体相连通的第二孔,所述的第二孔贯穿出机壳。
[0010]所述的能量转化腔壳体与所述的传动腔壳体的主体为一体成型的柱状体。
[0011]所述的前端部正对所述的燃烧腔体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弧形喷油槽。
[0012]所述的第三套筒部通过滑套与所述的第二套筒部相配合固定。
[0013]所述的排气口呈扁平形与壳体连通,排气口上设置有调节阀。
[0014]本技术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比传统机节省燃料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大幅降低使用成本和提高国家能源安全。本技术比传统机减少碳排和其他污染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或以上,噪音小,排温低,极大提高环保效益。结构简单,功率密度高,体积、重量、价格仅为同量级传统机的两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左右,大幅节约原材料和制造能耗。可用多种常温液态燃料,来源广泛。不强制冷却,无需冷却剂。喷油嘴等精密件不受旋转时高温炙烤,不结碳,不烧蚀,工作质量长期良好、稳定。如该机用在车辆配套,需要时本身可以方便,快捷转换成无附加磨损,软性制动状态,提高运行安全。特别适合配套成新式混动车辆动力,解决原油电式混动存在的排放改善不大和比较贵的两大问题。本技术在能量转化腔结构中没有阀门,喷嘴等精密件又只受喷油转角短时内烤,旋翼板等有50%以上转动时间的吸入空气内冷式风冷,轴承有隔离地远离高温,可以充分润滑。因此可以耐久地工作。以现尺寸计算本技术时最大功率可达136马力。12小时耐久功率可达110马力,油耗为90克/马力小时左右,在70%
‑
100%转速和功率范围内单位油耗基本不增加。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立体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另一方向立体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去壳示立体示意图1。
[0018]图4是本技术去壳示立体示意图2。
[0019]图5是本技术去壳示立体示意图3。
[0020]图6是本技术去壳示立体示意图4。
[0021]图7是本技术去壳示立体示意图5。
[0022]图8是本技术去壳去转筒立体示意图1。
[0023]图9是本技术去壳去转筒立体示意图2。
[0024]图10是本技术壳体立体示意图。
[0025]图11是本技术能量转化腔定翼立体示意图。
[0026]图12是本技术能量转化腔定、滑翼立体示意图。
[0027]图13是本技术定、滑翼立体示意图。
[0028]图14是本技术承隔体立体示意图。
[0029]图15是本技术承隔体另一方向立体示意图。
[0030]图16是本技术配气体立体示意图。
[0031]图17是本技术配气体另一方向立体示意图。
[0032]图18是本技术配气体剖视图。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式等燃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式等燃发动机包括机壳(1)、动力转动机构(2)、主轴(3)、动力传动机构(4)、配气机构(5),所述的动力转动机构(2)和动力传动机构(4)均套装于所述的主轴(3)上,所述的动力转动机构(2)作为旋式等燃发动机的驱动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式等燃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壳(1)包括能量转化腔壳体(101)和传动腔壳体(102),所述的能量转化腔壳体(101)和传动腔壳体(102)的轮廓线为两条不同直径、不同圆心的圆弧线首尾连接闭合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旋式等燃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转动机构(2)包括转筒(6)、能量转化腔定翼(7)和第一联体滑翼(8);所述的转筒(6)分为三段,前后依次分别为前端部(61)、中间段部(62)和后端部(63),主轴(3)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通过轴承支撑安装,所述的能量转化腔定翼(7)包括第一套筒部(9)和定翼部(10),所述的定翼部(10)一体成形于第一套筒部(9)的外侧,所述的第一联体滑翼(8)包括第二套筒部(12)和滑翼部(13),所述的滑翼部(13)一体成形于第二套筒部(12)的外侧,所述的第一套筒部(9)通过平键固定套装于所述的主轴(3)上,所述的第二套筒部(12)滑动套装于所述的主轴(3)上,并位于所述的第一套筒部(9)的后侧,所述的第一套筒部(9)和第二套筒部(12)轴向相加的长度均等于所述的定翼部(10)和滑翼部(13)的长度;所述的中间段部(62)长度与所述的定翼部(10)长度相等,所述的能量转化腔定翼(7)、第一联体滑翼(8)安装于所述的中间段部(62)内部形成的能量转化腔中,所述的中间段部(62)的外周面上开设有两个与能量转化腔腔体连通的上柱状孔,柱状孔内设置第一转销(14),每个所述的第一转销(14)上设置有与能量转化腔定翼(7)或第一联体滑翼(8)配合的孔,所述的能量转化腔定翼(7)和第一联体滑翼(8)分别穿设于对应的孔中;所述的转筒(6)配合安装于能量转化腔壳体的内腔中,转筒(6)的外侧壁始终与其中一个半圆腔体的内壁贴靠,所述的能量转化腔壳体(101)上设置有与能量转化腔壳体(101)的内腔连通的排气口(3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旋式等燃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配气机构(5)包括配气座(17)和配气体(18),配气体(18)通过轴承套装于所述的主轴(3)的前端,所述的前端部(61)通过对应的轴承外套于所述的配气体(18)的外周部,所述的配气体(18)的内端面与所述的能量转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尹中,
申请(专利权)人:梁玉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