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电平直流母线电容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19587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4 1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电平直流母线电容池,包括壳体组件、直流转接排组件、直流母排组件、直流电容、绝缘柱和风道板;所述壳体组件底面通过拉铆钉装有2根横加强梁和2根竖加强梁,横加强梁和竖加强梁连接处通过拉铆钉相连;所述壳体组件两短侧边通过拉铆钉各装有2个加强角件,所述壳体组件两短侧边通过拉铆钉各装有3个绝缘柱支撑钣金,所述壳体组件两长侧边上各开有3组散热孔,所述壳体组件上设有多个电容安装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三电平功率模块上直流电容组分离出来,提供一种三电平直流母线电容池,可有效降低功率模块的安装和维护难度。度。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电平直流母线电容池


[0001]本技术涉及风能发电领域,涉及一种母线电容池,特别是涉及一种三电平直流母线电容池。

技术介绍

[0002]与两电平变流器相比,三电平变流器具有输出容量大、电压高、电流谐波含量小和效率高等优点,使其在风能发电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通常三电平功率模块中除了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模块外还包含了直流电容组,如中国专利CN201821716073.0,其公开了一种三电平模块及结构,涉及逆变器领域。在本技术中,三电平模块包括:电容组件、转换模块、壳体组件,转换模块及电容组件均设置在壳体组件内,电容组件设置在转换模块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其中,第一方向沿壳体组件的延伸方向延伸,电容组件设置在转换模块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使整个三电平模块大致呈长条状,使三电平模块结构紧凑,便于安装和存放,从而提高了三电平模块的实用性;显然,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三电平功率模块体积和重量都非常大,安装和维护不方便。
[0003]随着三电平变流器单机容量不断增加的趋势,通常做法是增加功率模块上IGBT模块和直流电容的数量,使得功率模块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给导致安装和维护带来很大的挑战;而为解决这一难题,研发一种能降低功率模块的安装和维护难度的三电平直流母线电容池是相当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将三电平功率模块上直流电容组分离出来,提供一种三电平直流母线电容池,可有效降低功率模块的安装和维护难度。
[0005]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三电平直流母线电容池,其结构包括壳体组件、直流转接排组件、直流母排组件、直流电容、绝缘柱;所述壳体组件两长侧边上通过螺钉各安装有多个绝缘柱,两短侧边上通过螺钉各装有多个绝缘柱;所述直流转接排组件按直流转接排负极排、直流转接负极中性层级绝缘膜、直流转接中性层排、直流转接正极中性层级绝缘膜、直流转接排正极排和转接SMC绝缘角件的顺序通过螺钉连接在一起;所述直流母排组件按直流母排负极排、负极中性层级绝缘膜、直流母排中性层排、正极中性层绝缘膜和直流母排正极排的顺序通过尼龙铆钉定位叠在一起;所述直流母排组件和多个直流转接排组件通过平垫、弹垫和螺母与直流电容连接,且在连接后直流母排负极排与直流转接排负极排相接触、直流母排中性层排与直流转接中性层排相接触、直流母排正极排和直流转接排正极排相接触;所述直流母排组件两侧分别通过螺钉与壳体组件两短侧边上装有的绝缘柱连接;所述直流转接排组件通过螺钉与壳体组件两长侧边上装有的绝缘柱连接;其中尼龙铆钉能起到精确定位作用,使绝缘膜圆孔与直流母排圆孔重合,保证直流母排组件安装时与直流电容的电极同心;
[0006]优选地,所述壳体组件底面通过拉铆钉装有2根横加强梁和2根竖加强梁,横加强梁和竖加强梁连接处通过拉铆钉相连。
[0007]优选地,所述壳体组件两短侧边通过拉铆钉各装有2个加强角件,所述壳体组件两短侧边通过拉铆钉各装有3个绝缘柱支撑钣金,所述壳体组件两长侧边上各开有3组散热孔,所述壳体组件1上设有多个电容安装孔。
[0008]优选地,每组散热孔均布设置有24个8x8mm方孔。
[0009]优选地,所述壳体组件两短侧边上通过螺钉各安装有1块风道板;直流电容通过平垫和螺母安装在壳体组件上。
[0010]优选地,共装有6个直流转接排组件,形成3个模块安装区,每个模块安装区上安装有2个朝向相反的直流转接排组件。
[0011]本技术在直流转接排组件上连接三电平功率模块后组成三电平变流器的功率转换核心部件,实际应用时,本技术的三电平直流母线电容池置于变流器机柜内,电容电极端朝下,形成倒挂式结构,3个模块安装区内分别安装功率模块,每个模块安装区内安装2个功率模块。
[0012]在实际应用中,电容池的维护等级远低于功率模块,在使用本技术的变流器中,功率模块上不存在直流电容组,使得功率模块的体积和重量大大减少,提高了功率模块的安装和可维护性。
[0013]本技术采用冷加工覆铝锌板作为壳体组件1的材料,完全摒弃焊接加工方式,可加工性高;
[0014]本技术可按主回路走向和器件装配需求,按功能分为:直流转接排组件和直流母排组件,可以分别装配后再组装,具有安装简单的优点。
[0015]装了本技术的变流器在运行或运输振动时,三电平直流母线电容池与模块连接处的直流转接排组件上所传递的冲击载荷可集中到转接SMC绝缘角件上,可有效避免直流电容电极连接柱因承受冲击载荷而损坏,从而提高了本技术的可靠性。
[0016]本技术适用性强,当变流器配置的能量密度较高、直流电容发热严重时,可根据本技术壳体组件两长侧边上各设置的3组散热孔,配备风机后形成散热风道,让风进入电容池与直流电容接触后在流出电容池,带走直流电容的热量。
[0017]本技术直流转接排组件和直流母排组件均采用叠层方式,相邻电极极性不相同,可以减小杂散电感,使直流电容和变流器中功率模块的性能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一种三电平直流母线电容池的轴测图;
[0019]图2为本技术所述直流母排组件的轴测图;
[0020]图3为本技术所述直流母排组件的分解图;
[0021]图4为本技术所述壳体组件的轴测图1;
[0022]图5为本技术所述壳体组件的轴测图2;
[0023]图6为本技术一种三电平直流母线电容池的局部安装图;
[0024]图7为本技术所述直流转接排组件的轴测图;
[0025]图8为本技术所述直流转接排组件的分解图;
[0026]图9为本技术使用时的安装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组件,2、直流转接排组件,3、直流母排组件,4、直流电容,5、绝缘柱,6、风道板,11、三电平直流母线电容池,12、功率模块,101、绝缘柱支撑钣金,102、散热孔,103、横加强梁,104、竖加强梁,105、加强角件,106、电容安装孔,111、模块安装区,21、转接SMC绝缘角件,22、直流转接排正极排,23、直流转接正极中性层级绝缘膜,24、直流转接中性层排,25、直流转接负极中性层级绝缘膜,26、直流转接排负极排,31、直流母排负极排,32、直流母排中性层排,33、直流母排正极排,34、负极中性层级绝缘膜,35、正极中性层绝缘膜,36、尼龙铆钉。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图1

图9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9]为了使本技术的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电平直流母线电容池,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壳体组件(1)、直流转接排组件(2)、直流母排组件(3)、直流电容(4)、绝缘柱(5);所述壳体组件(1)两长侧边上通过螺钉各安装有多个绝缘柱(5),两短侧边上通过螺钉各装有多个绝缘柱(5);所述直流转接排组件(2)按直流转接排负极排(26)、直流转接负极中性层级绝缘膜(25)、直流转接中性层排(24)、直流转接正极中性层级绝缘膜(23)、直流转接排正极排(22)和转接SMC绝缘角件(21)的顺序通过螺钉连接在一起;所述直流母排组件(3)按直流母排负极排(31)、负极中性层级绝缘膜(34)、直流母排中性层排(32)、正极中性层绝缘膜(35)和直流母排正极排(33)的顺序通过尼龙铆钉(36)定位叠在一起;所述直流母排组件(3)和多个直流转接排组件(2)通过平垫、弹垫和螺母与直流电容(4)连接,且在连接后直流母排负极排(31)与直流转接排负极排(26)相接触、直流母排中性层排(32)与直流转接中性层排(24)相接触、直流母排正极排(33)和直流转接排正极排(22)相接触;所述直流母排组件(3)两侧分别通过螺钉与壳体组件(1)两短侧边上装有的绝缘柱(5)连接;所述直流转接排组件(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亚林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海得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