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疗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1668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4 1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医疗导管,包括:远端定形段和连接于所述远端定形段的近端的主体段;所述远端定形段包括第一外管和穿设于所述第一外管的内定形丝;所述主体段包括第二外管和穿设于所述第二外管的内支撑件,所述第二外管为高分子管或者编织高分子管,所述第二外管与所述第一外管相接,所述内支撑件与所述内定形丝相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医疗导管,保证导管可操控性能不受影响的同时,也提高了抗弯折性,安全系数得以提高,另外,由于所述内支撑件的远端与所述远端定形段的内定形丝过渡连接,因此可保证导管整体的扭控传递性。因此可保证导管整体的扭控传递性。因此可保证导管整体的扭控传递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医疗导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医疗导管。

技术介绍

[0002]环肺标测导管,导管远端具有圈形结构,用于配合冷冻球囊消融导管(或其他类似结构导管)进行心脏内信号标测(主要用于肺静脉信号标测)。手术时,环肺标测导管经由球囊导管内腔通道(或其他类似结构导管的内腔推送通道)到达心脏部位,然后通过CT和心电信号,找到肺静脉口。另外也通过环肺标测导管监测心电信号判断球囊导管消融是否完成。目前市场上的环肺标测导管存些如下不足:
[0003](1)为保证导管操控性能,导管细长主体段为金属管,存在折断风险;
[0004](2)导管性能单一,一般与CT配合只能进行二维显示。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疗导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0006]基于上述思想,本技术提供一种医疗导管,所述医疗导管包括:远端定形段和连接于所述远端定形段的近端的主体段;
[0007]所述远端定形段包括第一外管和穿设于所述第一外管的内定形丝;
[0008]所述主体段包括第二外管和穿设于所述第二外管的内支撑件,所述第二外管为高分子管或者编织高分子管,所述第二外管与所述第一外管相接,所述内支撑件与所述内定形丝相接。
[0009]可选的,在所述的医疗导管中,所述内支撑件的远端包括第一变细段,所述内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一变细段与所述内定形丝的近端相接;所述医疗导管还包括第一对接管,所述第一变细段和所述内定形丝的近端通过所述第一对接管实现对接
[0010]可选的,所述第一变细段的外径等于所述内定形丝的近端的外径。
[0011]可选的,在所述的医疗导管中,所述第一对接管为金属管。
[0012]可选的,在所述的医疗导管中,所述内支撑件为金属芯棒。
[0013]可选的,在所述的医疗导管中,所述远端定形段还包括传感器,所述内定形丝包括第二变细段,所述传感器套设于所述第二变细段;所述第二外管与所述第一外管过渡连接形成一对接段,所述第一外管包括第一单腔管,所述第一单腔管套设于所述第二变细段且至少覆盖所述传感器,所述第一单腔管的外径不大于所述对接段的最大外径。
[0014]可选的,在所述的医疗导管中,所述内定形丝包括圈段和直杆段,所述第二变细段位于所述直杆段。
[0015]可选的,在所述的医疗导管中,所述第一外管还包括第二单腔管和第三单腔管,所述第二单腔管套设于所述圈段并延伸至所述直杆段,所述第三单腔管套设于所述直杆段除所述第二变细段之外的至少一部分。
[0016]可选的,在所述的医疗导管中,所述远端定形段还包括多个环电极,多个所述环电极至少间隔套设于所述第二单腔管,其中,至少一所述环电极与所述传感器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0~20mm。
[0017]可选的,在所述的医疗导管中,至少一所述环电极套设于所述第三单腔管,套设于所述第三单腔管的所述环电极与所述传感器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0~20mm。
[0018]可选的,在所述的医疗导管中,所述直杆段包括第一直杆段和第二直杆段,所述圈段、所述第一直杆段和所述第二直杆段依次相接,所述第二变细段包括等径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直杆段的近端,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直杆段的远端,所述医疗导管还包括第二对接管,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通过所述第二对接管实现对接。
[0019]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所述医疗导管,包括:远端定形段和连接于所述远端定形段的近端的主体段,所述远端定形段包括第一外管和穿设于所述第一外管的内定形丝;所述主体段包括第二外管和穿设于所述第二外管的内支撑件,所述第二外管为高分子管或者编织高分子管,所述第二外管与所述第一外管相接,所述内支撑件与所述内定形丝相接。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0](1)本技术提供的医疗导管,所述主体段的外管为高分子管或高分子编织管,可以增加导管的扭控性和抗弯折性,另外,所述内部支撑件使得所述主体段的外管在保持操控性能的同时难以折断,故而可以提高安全性。
[0021](2)进一步的,本技术提供的医疗导管中,所述远端定形段还包括传感器,所述内定形丝包括第二变细段,所述传感器套设于所述第二变细段,所述第一外管包括第一单腔管,所述第一单腔管套设于所述第二变细段,且至少覆盖所述传感器,所述第一单腔管的外径不大于所述第二外管与所述第一外管过渡连接所形成一对接段的最大外径。即在不改变导管最大外径的前提下,在远端定形段通过对内定形丝进行处理节省出空间安装传感器,进而可利用磁电双定位技术,结合现有三维设备实现三维显示功能,提高手术效率和安全。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环形导管与球囊导管配合使用的状态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医疗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医疗导管的的内定形丝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图2中B区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图2中A区域的内部结构图;
[0027]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医疗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医疗导管的内定形丝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医疗导管的直杆段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医疗导管的第一外管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1]其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32]1‑
远端定形段;2

主体段;3

取直管;4

插座;
[0033]100

对接段;101

第一变细段,102

第二变细段;
[0034]11

内定形丝;12

第一外管;
[0035]111

圈段;112

直杆段;12a

第一单腔管;12b

第二单腔管;12c

第三单腔管;
[0036]13a

环电极;13b

传感器;13c

环电极导线;13d

传感器导线;
[0037]200

第二对接管;201

第一对接管;
[0038]21

第二外管;22

内支撑件;
[0039]112a

第一直杆段;112b

第二直杆段;
[0040]102a

第一部分;102b

第二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医疗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疗导管包括:远端定形段和连接于所述远端定形段的近端的主体段;所述远端定形段包括第一外管和穿设于所述第一外管的内定形丝;所述主体段包括第二外管和穿设于所述第二外管的内支撑件,所述第二外管为高分子管或者编织高分子管,所述第二外管与所述第一外管相接,所述内支撑件与所述内定形丝相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支撑件的远端包括第一变细段,所述内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一变细段与所述内定形丝的近端相接;所述医疗导管还包括第一对接管,所述第一变细段和所述内定形丝的近端通过所述第一对接管实现对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疗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细段的外径等于所述内定形丝的近端的外径。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疗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管为金属管。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支撑件为金属芯棒。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定形段还包括传感器,所述内定形丝包括第二变细段,所述传感器套设于所述第二变细段;所述第二外管与所述第一外管过渡连接形成一对接段,所述第一外管包括第一单腔管,所述第一单腔管套设于所述第二变细段且至少覆盖所述传感器,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阮峰梁波董超朱静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