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头组件以及注射手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1262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4 1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针头组件,包括:上盖,其上顶面设有第一通孔,上盖的内顶面设有避空盒,避空盒的下底面设有第二通孔;下盖,其与上盖螺纹连接,上盖的内腔与下盖的内腔共同形成容纳腔,下盖内设有隔板,隔板上设有若干个出针孔;出针模块,其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连接的连接部、主体部和出针部,主体部位于容纳腔内,连接部向上延伸并依次穿过第二通孔、第一通孔,连接部设有限位板,限位板位于避空盒内,出针部包括若干个针头,针头与出针孔一一对应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控制针头的出针长度,以统一下针的深度,有效提升美容效果并降低医疗事故的风险。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上述针头组件的注射手具。具。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针头组件以及注射手具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涉及针头组件以及注射手具。

技术介绍

[0002]在医疗行业当中,特别是对于美容医疗行业,注射属于常规的治疗手段之一,其通过注射针将药液注射至皮肤之下,以获得相应的美容效果。对于不同的个体,其表皮层的深度各不相同,有些人比较薄,而有些人则比较厚,治疗者往往是根据个人经验来进行下针,由于对针头的出针长度缺乏控制,因此容易在患者的脸部留下深浅不一的针眼,美容效果不够理想,严重时部分创口甚至会出现发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针头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0004]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针头组件,包括:
[0005]上盖,其上顶面设有第一通孔,上盖的内顶面在所述第一通孔的下方设有避空盒,避空盒的下底面设有第二通孔,上盖的下部设有第一螺纹部;
[0006]下盖,其上部设有与所述第一螺纹部进行螺纹连接的第二螺纹部,上盖的内腔与下盖的内腔共同形成容纳腔,所述下盖内设有水平设置的隔板,所述隔板上设有若干个出针孔;
[0007]出针模块,其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连接的连接部、主体部和出针部,所述连接部、主体部和出针部均设有相互连通的出液通道,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连接部向上延伸并依次穿过所述第二通孔、第一通孔,所述连接部设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位于所述避空盒内,第一通孔的尺寸大小和第二通孔的尺寸大小均小于限位板的尺寸大小,所述出针部包括若干个针头,所述针头与所述出针孔一一对应设置。
[000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针头组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治疗者可通过转动上盖来调节上盖与下盖之间的上下位置,由于所述出针模块的限位板位于所述避空盒内,而所述避空盒设于所述上盖,因此所述出针模块能够跟随所述上盖一同向上或者向下移动,当所述上盖带动所述出针模块逐渐向下靠近所述下盖时,此时出针模块的针头逐渐伸出于所述下盖,当所述上盖带动所述出针模块逐渐向上远离所述下盖时,此时出针模块的针头逐渐缩回于所述下盖,使得治疗者能够通过转动所述上盖来控制针头的出针长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能够有效控制针头的出针长度,以统一下针的深度,有效提升美容效果并降低医疗事故的风险。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为了确保针头与出针孔之间的相对位置,所述主体部止转设置于所述下盖的内腔,使得所述主体部与所述下盖无法进行相对转动。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当需要向外伸出针头时,可通过转动上盖来驱使所述出针模块向下移动,出针模块的限位板在重力的作用下与避空盒的内底面进行抵接,
此时针头的出针长度被定义为名义出针长度,为了避免所述限位板随避空盒的转动而进行转动,所述限位板与所述避空盒之间留有周向间隙和上下间隙,两者之间的上下间隙一共为d;在针头扎进皮肤之前,所述针头会向上移动d距离并与避空盒的内顶面抵接,此时针头的实际下针长度应等于名义出针长度减去d。由于所述限位板与所述避空盒之间的上下间隙主要用于防止限位板跟随避空盒的转动而转动,因此d的数值不宜设置得过大,为此d不大于0.5mm。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为了使所述限位板能够设置在所述避空盒内,所述避空盒应为分体设置,为此所述避空盒包括外边缘和底板,所述外边缘固定设于上盖的内顶面,所述底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外边缘的底部,所述底板上设有所述第二通孔。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螺纹部为内螺纹,所述第二螺纹部为外螺纹,使得所述上盖的下部能够包裹所述下盖的上部。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为了便于转动所述上盖,所述上盖的外侧壁设有多个防滑条。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出针孔均设有向下延伸的保护套;所述出针部还包括若干个针套,所有的针套均连接于主体部的下底面,每个所述针套均连接有一个所述针头,所述针套与所述保护套一一对应设置。当针头不出针时,此时所述针头被所述保护套所包裹,以提升针头组件的安全系数,针套与保护套的设置,能够提升对针头的定位。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出针孔和针头的数量均为九个,所有的出针孔和所有的针头均矩阵分布。九针的设置,可显著提升注射效率。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板将下盖的内腔分为上腔和下腔,所述下盖连接有负压管,所述负压管与所述下腔连通。在注射时,个体的皮肤能够在所述负压管的作用下吸附于所述下盖,以解决由于皮肤的弹性而导致注射不便的技术问题。
[0017]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注射手具,包括注射器、推动装置和上述的针头组件,所述注射器与所述针头组件连接,所述推动装置用以推动注射器的活塞。
[001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注射手具,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采用所述针头组件的注射手具,其能够有效控制针头的出针长度,以统一下针的深度,有效提升美容效果并降低医疗事故的风险。
[0019]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0]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针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图1所示的针头组件的俯视图;
[0023]图3是图1所示的针头组件的立体结构透视图;
[0024]图4是图3所示的针头组件的正视图;
[0025]图5是图3所示的针头组件的分解图;
[0026]图6是图2所示的针头组件沿A

A剖面线的剖视图;
[0027]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注射手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中:100

上盖、200

下盖、300

出针模块、110

第一通孔、400

避空盒、410

外边缘、420

底板、421

第二通孔、120

第一螺纹部、220

第二螺纹部、101

容纳腔、210

隔板、211

出针孔、212

保护套、310

连接部、320

主体部、330

出针部、301

出液通道、331

针套、332

针头、311

限位板、130

防滑条、500

负压管、10

针头组件、20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针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100),其上顶面设有第一通孔(110),上盖(100)的内顶面在所述第一通孔(110)的下方设有避空盒(400),避空盒(400)的下底面设有第二通孔(421),上盖(100)的下部设有第一螺纹部(120);下盖(200),其上部设有与所述第一螺纹部(120)进行螺纹连接的第二螺纹部(220),上盖(100)的内腔与下盖(200)的内腔共同形成容纳腔(101),所述下盖(200)内设有水平设置的隔板(210),所述隔板(210)上设有若干个出针孔(211);出针模块(300),其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连接的连接部(310)、主体部(320)和出针部(330),所述连接部(310)、主体部(320)和出针部(330)均设有相互连通的出液通道(301),所述主体部(320)位于所述容纳腔(101)内,所述连接部(310)向上延伸并依次穿过所述第二通孔(421)、第一通孔(110),所述连接部(310)设有限位板(311),所述限位板(311)位于所述避空盒(400)内,第一通孔(110)的尺寸大小和第二通孔(421)的尺寸大小均小于限位板(311)的尺寸大小,所述出针部(330)包括若干个针头(332),所述针头(332)与所述出针孔(211)一一对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320)止转设置于所述下盖(200)的内腔,使得所述主体部(320)与所述下盖(200)无法进行相对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311)与所述避空盒(400)之间留有周向间隙和上下间隙,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良黎智敏莫广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思敏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