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冷孔加工设备用内冷转换套防护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0893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4 13: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中冷孔加工设备用内冷转换套防护壳,具体涉及内冷转换套领域,中冷孔加工设备用内冷转换套防护壳,包括防护套,所述防护套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一衔接杆,且第一衔接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液压杆,且液压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受力板,所述防护套的表面位于第一衔接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衔接杆,通过设置挡板,由于挡板与第二导流槽相接触,当旋转旋转柱时,旋转柱会受到螺纹的影响带动圆台下降,在圆台下降时,第二导流槽会逐渐与挡板相分离,使得冷却液能够通过第二导流槽与挡板的间隙流入到加工的工件上,在加工过程中,挡板能够起到断流作用。流作用。流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冷孔加工设备用内冷转换套防护壳


[0001]本技术涉及内冷转换套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中冷孔加工设备用内冷转换套防护壳。

技术介绍

[0002]在金属工艺学中,冷加工是指金属在低于再结晶温度进行塑性变形的加工工艺,如冷轧、冷拔、冷锻、冲压、冷挤压等,冷加工变形抗力大,在使金属成形的同时,可以利用加工硬化提高工件的硬度和强度。
[0003]在冷加工工艺中,内转换套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件,但是现有的内冷转换套不能够对冷却液的流速进行调节,在对材料加工的时候十分不方便,为此我们提出中冷孔加工设备用内冷转换套防护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中冷孔加工设备用内冷转换套防护壳,以解决现在的很多但是现有的内冷转换套不能够对冷却液的流速进行调节,在对材料加工的时候十分不方便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中冷孔加工设备用内冷转换套防护壳,包括防护套,所述防护套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一衔接杆,且第一衔接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液压杆,且液压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受力板,所述防护套的表面位于第一衔接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衔接杆,且第二衔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内部贯穿有软管,且软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受力块,所述防护套的内环固定连接有挡板,且防护套的内环位于挡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套环,所述第一套环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导流槽,所述第一套环的内环设置有螺纹,且螺纹的侧面啮合有旋转柱,所述旋转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圆台,且圆台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导流槽,所述防护套的底部旋转连接有旋转环,且旋转环的底部设置有螺栓孔,所述旋转环的内环设置有凸杆,且凸杆的表面贴合有三角块,所述三角块的侧面设置有与防护套滑动连接的夹环。
[0006]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衔接杆与第二衔接杆均关于防护套的圆心对称设置有四组,所述受力板为圆盘设计。
[0007]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受力块的侧面为斜面,且受力块与受力板为紧密贴合状态。
[0008]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软管的上部与第一衔接杆相贴合,且受力板通过受力块与第一衔接杆相配合对软管构成挤压结构。
[0009]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挡板凹进防护套内部,且防护套的内部与第一套环的外环紧密贴合。
[0010]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挡板的尺寸与第一导流槽,且防护套通过挡板凹陷所形成的凹槽与第一导流槽相配合形成导流通道。
[0011]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旋转柱的表面设置有与螺纹相匹配的凹槽,且螺纹嵌入旋转柱表面凹槽内部并与其旋转连接。
[0012]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导流槽与挡板的底部相接触,所述第二导流槽通过旋转柱与挡板构成分离状态。
[0013]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4]1、通过设置挡板,由于挡板与第二导流槽相接触,当旋转旋转柱时,旋转柱会受到螺纹的影响带动圆台下降,在圆台下降时,第二导流槽会逐渐与挡板相分离,使得冷却液能够通过第二导流槽与挡板的间隙流入到加工的工件上,在加工过程中,挡板能够起到断流作用。
[0015]2、通过设置受力板,当受力板通过液压杆下降时,受力块会因此受到挤压力,由于受力块的倾斜设计,当受力板向下移动时,会将四组受力块向侧面推开,受力块会因此与第一衔接杆相配合对软管进行夹持,使得软管的直径变小,起到限流作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为:1、防护套;2、第一衔接杆;3、顶板;4、液压杆;5、受力板;6、第二衔接杆;7、固定环;8、软管;9、受力块;10、挡板;11、第一套环;12、第一导流槽;13、旋转柱;14、螺纹;15、圆台;16、第二导流槽;17、旋转环;18、螺栓孔;19、凸杆;20、三角块;21、夹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中冷孔加工设备用内冷转换套防护壳,包括防护套1,防护套1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一衔接杆2,且第一衔接杆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3,第一衔接杆2与第二衔接杆6均关于防护套1的圆心对称设置有四组,受力板5为圆盘设计,通过受力板5的设计,当受力板5降时,能够对四组受力块9时施加推力,顶板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液压杆4,且液压杆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受力板5,防护套1的表面位于第一衔接杆2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衔接杆6,且第二衔接杆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环7,固定环7的内部贯穿有软管8,且软管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受力块9,软管8的上部与第一衔接杆2相贴合,且受力板5通过受力块9与第一衔接杆2相配合对软管8构成挤压结构,当软管8受到挤压时,会因为直径变小而起到限流作用,受力块9的侧面为斜面,且受力块9与受力板5为紧密贴合状态,通过受力块9的斜面设计,当受力板5下降时,会对倾斜状的受力块9施加推力,使得受力块9向侧面移动,防护套1的内环固定连接有挡板10,且防护套1的内环位于挡板10的
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套环11,挡板10凹进防护套1内部,且防护套1的内部与第一套环11的外环紧密贴,当第一套环11防护套1密贴合时,使得冷却液在流淌时不会从两者的缝隙流出,挡板10的尺寸与第一导流槽12一致,且防护套1通过挡板10凹陷所形成的凹槽与第一导流槽12相配合形成导流通道,使得冷却液能够从二者所形成的导流通道中流到第二导流槽16内,第一套环11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导流槽12,第一套环11的内环设置有螺纹14,且螺纹14的侧面啮合有旋转柱13,旋转柱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圆台15,旋转柱13的表面设置有与螺纹14相匹配的凹槽,且螺纹14嵌入旋转柱13表面凹槽内部并与其旋转连接,当旋转旋转柱13时,旋转柱13能够通过自身表面的凹槽构成升降结构,且圆台15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导流槽16,第二导流槽16与挡板10的底部相接触,第二导流槽16通过旋转柱13与挡板10构成分离状态,通过挡板10的设置,能够对第二导流槽16起到限流作用,防护套1的底部旋转连接有旋转环17,且旋转环17的底部设置有螺栓孔18,旋转环17的内环设置有凸杆19,且凸杆19的表面贴合有三角块20,三角块20的侧面设置有与防护套1滑动连接的夹环21。
[0024]本技术工作原理:该中冷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中冷孔加工设备用内冷转换套防护壳,包括防护套(1),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套(1)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一衔接杆(2),且第一衔接杆(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3),所述顶板(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液压杆(4),且液压杆(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受力板(5),所述防护套(1)的表面位于第一衔接杆(2)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衔接杆(6),且第二衔接杆(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环(7),所述固定环(7)的内部贯穿有软管(8),且软管(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受力块(9),所述防护套(1)的内环固定连接有挡板(10),且防护套(1)的内环位于挡板(10)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套环(11),所述第一套环(11)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导流槽(12),所述第一套环(11)的内环设置有螺纹(14),且螺纹(14)的侧面啮合有旋转柱(13),所述旋转柱(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圆台(15),且圆台(15)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导流槽(16),所述防护套(1)的底部旋转连接有旋转环(17),且旋转环(17)的底部设置有螺栓孔(18),所述旋转环(17)的内环设置有凸杆(19),且凸杆(19)的表面贴合有三角块(20),所述三角块(20)的侧面设置有与防护套(1)滑动连接的夹环(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孔加工设备用内冷转换套防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衔接杆(2)与第二衔接杆(6)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文李学升葛春星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海戈锐工具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