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电阻率法的地质灾害、堤坝、隧道安全监测电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40753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4 13: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电阻率法的地质灾害、堤坝、隧道安全监测电极装置,包括锥形螺纹电极,安装在锥形螺纹电极端部的钻孔膨胀组件以及套设在锥形螺纹电极上的锁紧调节组件;锥形螺纹电极远离所述钻孔膨胀组件的一端连接总电缆,所述钻孔膨胀组件适于对地表进行钻孔并固定在地表内;锁紧调节组件适于控制所述钻孔膨胀组件与地表内部钻孔的孔壁之间的张紧度。本装置的电极与目标电极监测点的土壤耦合性较高,且受人为因素以及自然因素影响较小,监测精度较高,且总电缆走线埋于地下,避免长期监测过程中,电极端头和电缆外漏导致的误碰拉断电缆,保证监测数据的有效性。保证监测数据的有效性。保证监测数据的有效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电阻率法的地质灾害、堤坝、隧道安全监测电极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地质灾害、堤坝、隧道安全监测监测电极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电阻率法的地质灾害、堤坝、隧道安全监测电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阻率法监测就是对地质体内部的电性数据进行数据监测。通过电阻率法监测,可以测得地质体内部的电性数据,结合电阻率成像设备,可以分析反映出地质体的内部构造以及形变过程。一般通过电阻率法监测分析地质体的内部结构。
[0003]现有的电阻率法监测电极装置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导致监测装置易发生偏位的情况,与土壤耦合性较差,影响电阻率法监测电极装置的监测数据;
[0004]而且,现有的电阻率法监测电极装置的电缆线连接安装于地表,在长期监测过程中,电极端头和电缆外漏极易导致的误碰拉断电缆,影响电阻率法监测电极数据的有效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电阻率法的地质灾害、堤坝、隧道安全监测电极装置。该装置解决了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而导致的电阻率法监测电极装置安装稳定性较差,与土壤耦合性较差,影响电阻率法监测电极数据的监测精度的问题;同时解决了因电阻率法监测电极装置安装于地表,电极端头和电缆外漏,极易误碰拉断电缆,影响电阻率法监测电极数据有效性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基于电阻率法的地质灾害、堤坝、隧道安全监测电极装置,包括锥形螺纹电极,安装在锥形螺纹电极端部的钻孔膨胀组件以及套设在锥形螺纹电极上的锁紧调节组件;
[0008]所述锥形螺纹电极远离所述钻孔膨胀组件的一端连接总电缆,所述钻孔膨胀组件适于对地表进行钻孔并固定在地表内;
[0009]所述锁紧调节组件适于控制所述钻孔膨胀组件与地表内部钻孔的孔壁之间的张紧度。
[0010]进一步,所述钻孔膨胀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锥形螺纹电极端部的钻形钻头以及套设在锥形螺纹电极上的膨胀筒,膨胀筒的一端与所述钻形钻头抵接。
[0011]进一步,所述锁紧调节组件包括套设在所述锥形螺纹电极上的套筒以及固定螺母,固定螺母的位于所述套筒的一侧并与套筒抵接,所述套筒远离固定螺母的一侧与所述膨胀筒抵接。
[0012]进一步,所述锥形螺纹电极安装于地质灾害监测智能壳体的电极安装口内,所述地质灾害监测智能壳体安装于地表,所述地质灾害监测智能壳体顶部设有开盖上壳,且地质灾害监测智能壳体内部设有电缆通道,所述电缆通道的中心处设有连接孔,所述总电缆内有电极监测线,所述电极监测线从电缆通道的连接孔穿出,并与锥形螺纹电极相连接。
[0013]进一步,所述膨胀筒的底部设有开口,所述套筒位置下移时,所述膨胀筒的底部发生膨胀。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该装置通过锥形螺纹电极、套筒、膨胀筒、地质灾害监测智能壳体、电缆通道、固定螺母、连接孔、开盖上壳、电极连接口的配合作用,使得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对装置影响较小,电阻率法监测电极装置安装稳定性高,可有效的增大电阻率法监测电极装置与土壤的耦合性,提高电阻率法监测电极的数据精度,有利于电阻率法监测电极之后对地质体内部结构进行精准的反映;
[0015]2.该装置通过锥形螺纹电极、套筒、膨胀筒、地质灾害监测智能壳体、电缆通道、固定螺母、连接孔、开盖上壳、电极安装口的配合作用,减少了安装于地表的结构装置,使得电阻率法监测电极装置监测稳定性强、安全性高、保质期长,解决了在长期监测过程中,因电极端头和电缆外漏而导致的误碰拉断电缆的问题,保证监测数据的有效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安装前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安装后的俯视剖面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多个监测电极装置相互连接的走线示意图。
[0020]标记说明:1、锥形螺纹电极;2、钻形钻头;3、套筒;4、膨胀筒;5、地质灾害监测智能壳体;6、电缆通道;7、总电缆;8、电极监测线;9、固定螺母;10连接孔;11、开盖上壳;12、电极安装口;13、地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基于电阻率法的地质灾害、堤坝、隧道安全监测电极装置,包括锥形螺纹电极1,安装在锥形螺纹电极1端部的钻孔膨胀组件以及套设在锥形螺纹电极上的锁紧调节组件;
[0022]所述锥形螺纹电极远离所述钻孔膨胀组件的一端连接总电缆7,所述钻孔膨胀组件适于对地表进行钻孔并固定在地表13内;
[0023]所述锁紧调节组件适于控制所述钻孔膨胀组件与地表13内部钻孔的孔壁之间的张紧度。
[0024]钻孔膨胀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锥形螺纹电极1端部的钻形钻头2以及套设在锥形螺纹电极1上的膨胀筒4,膨胀筒4的一端与所述钻形钻头2抵接。膨胀筒4的底部设有开口,套筒3位置下移时,膨胀筒4的底部发生膨胀。
[0025]锁紧调节组件包括套设在所述锥形螺纹电极1上的套筒3以及固定螺母9,固定螺母9的位于套筒3的一侧并与套筒3抵接,所述套筒3远离固定螺母9的一侧与所述膨胀筒4抵接。
[0026]通过固定螺母9的旋转,可以调节套筒3在锥形螺纹电极1上的位置,从而使膨胀筒4受到钻形钻头2的挤压而膨胀,膨胀后,锥形螺纹电极1顶部贴近或低于地质灾害监测智能壳体5的顶部,锥形螺纹电极1安装固定于地质灾害监测智能壳体5的一侧,地质灾害智能监测壳体5的另一侧设有电缆通道6,且地质灾害监测智能壳体5安装固定于地表,两个装置之
间的总电缆7埋入地表13的20

30厘米,总电缆7从地表13的20

30厘米处穿出,电缆通道6中心设有连接孔10,总电缆7内的电极监测线8从连接孔10穿出,电极监测线8与锥形螺纹电极1相连接。
[0027]进一步,膨胀筒4底部设有膨胀开口,通过改变套筒3的位置,使得膨胀筒4的端口与钻形钻头2外部相互挤压,形成膨胀结构,增强装置与土壤的耦合性。
[0028]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具体如下:监测地质体内部的电性数据时,首先将地质灾害监测智能壳体的开盖上壳11打开,即可对地质灾害监测智能壳体5的内部进行操作,然后将地表下的总电缆7穿过地质灾害监测智能壳体5的电缆通道6,然后将地质灾害监测智能壳体5的电极安装口12对准目标电极监测点,使得后续锥形螺纹电极1的安装以及固定更加方便,然后将地质灾害监测智能壳体5安装固定于地表13,将电极监测线8从连接孔10内穿出,即用于后续连接锥形螺纹电极1监测目标电极监测点的数电性据,然后将固定螺纹9安装于锥形螺纹电极1上,此时固定螺纹9与套筒3以及未膨胀的膨胀管4连接固定,然后将锥形螺纹电极1底部的钻形钻头2置于目标电极监测点,然后用一个铁锤将锥形螺纹电极1锤进地底,直至锥形螺纹电极1的顶部与地质灾害监测智能壳体5的顶部持平,从而使得开盖上壳可以完整顺利的安装于地质灾害监测智能壳体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基于电阻率法的地质灾害、堤坝 、隧道安全监测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锥形螺纹电极(1),安装在锥形螺纹电极(1)端部的钻孔膨胀组件以及套设在锥形螺纹电极上的锁紧调节组件;所述锥形螺纹电极远离所述钻孔膨胀组件的一端连接总电缆(7),所述钻孔膨胀组件适于对地表进行钻孔并固定在地表(13)内;所述锁紧调节组件适于控制所述钻孔膨胀组件与地表(13)内部钻孔的孔壁之间的张紧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电阻率法的地质灾害、堤坝 、隧道安全监测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孔膨胀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锥形螺纹电极(1)端部的钻形钻头(2)以及套设在锥形螺纹电极(1)上的膨胀筒(4),膨胀筒(4)的一端与所述钻形钻头(2)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电阻率法的地质灾害、堤坝 、隧道安全监测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调节组件包括套设在所述锥形螺纹电极(1)上的套筒(3)以及固定螺母(9),固定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小卿江佳豪程茜王鑫涛李刚张健郝玉杰梁常荣徐哈宁肖慧刘玉
申请(专利权)人:东华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