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0386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4 1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箱体、风道组件和蒸发器;箱体内部具有间室;风道组件设置在间室内,并且风道组件与间室的后壁之间设置有间隔形成蒸发器腔;蒸发器收容在蒸发器腔内;风道组件内部具有与蒸发器腔连通的风道,风道组件横向的两侧具有连通风道与间室的并且在横向上相对应的出风口,出风口朝向间室的侧壁并与间室的侧壁之间设置有间隔,风道组件的底部具有连通蒸发器腔与间室的回风结构。风道组件两侧的出风口吹出的风朝向间室的侧壁并沿间室的内壁移动形成环抱式风路,使冷气在间室的上部停留时间延长,确保间室的上部充分制冷,制冷设备的制冷均匀性好。制冷设备的制冷均匀性好。制冷设备的制冷均匀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制冷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制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制冷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风冷式单门冷藏箱一般包括具有间室的箱体和设置在间室内的风道组件,风道组件将蒸发器的冷气吹送至间室内,以使间室保持较低的温度。现有的风道组件向间室提供冷气的出风口一般朝向前方,冷气吹至间室的上部后向下沉降,冷气在间室上部停留时间短,间室上部温度较高,因此制冷设备制冷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均匀的制冷设备。
[0004]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之一,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包括:
[0005]箱体,内部具有间室;
[0006]风道组件,设置在所述间室内,并且所述风道组件与所述间室的后壁之间设置有间隔形成蒸发器腔;
[0007]蒸发器,所述蒸发器收容在所述蒸发器腔内;
[0008]所述风道组件内部具有与所述蒸发器腔连通的风道,所述风道组件横向的两侧具有连通所述风道与所述间室的并且在横向上相对应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间室的侧壁并与所述间室的侧壁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风道组件的底部具有连通所述蒸发器腔与所述间室的回风结构。
[0009]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风道组件包括前盖、位于所述前盖后方并且位于蒸发器腔上方的后盖、以及设置在所述风道内的风机,所述风道设置在所述前盖和后盖之间,所述前盖向下突伸出所述后盖的部分与所述间室的后壁之间设置有间隔构成所述蒸发器腔,所述后盖上设置有连通所述风道与所述蒸发器腔并与所述风机相对应的风机配合孔。
[0010]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风道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前盖与所述后盖之间的风道泡沫,所述风道泡沫朝向所述后盖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构成所述风道,所述前盖与所述后盖的侧边通过卡扣连接,并且所述前盖与所述后盖夹紧固定所述风道泡沫。
[0011]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风道泡沫的后侧,所述风道泡沫上具有至少一个前后贯穿的风机定位孔,所述风机通过穿过所述风机定位孔的风机连接结构与前盖连接,所述风机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前盖后侧的配合件和与所述配合件配合并与穿过所述风机的紧固件。
[0012]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盖和后盖的左右两侧具有相对应的缺口构成所述出风口,所述风道具有收容所述风机的主风道和复数个从所述主风道延伸至所述风道泡沫两侧形成开口的侧风道,所述侧风道的开口与所述出风口相对应。
[0013]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盖的后侧设置有与所述蒸发器位置相对应的隔热板,所述隔热板在所述回风结构的上方,所述前盖的后侧在所述隔热板与所述回风结构之间具有向后突伸出所述隔热板的导水筋,所述导水筋具有朝向所述隔热板的导水斜面且所述导水斜面的前侧高于其后侧,所述间室的底壁具有与所述导水筋相配合的接水部。
[0014]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盖在后盖的下方具有向后突伸的第一卡扣,所述后盖的左右两侧和顶部具有向后突伸的第二卡扣,所述间室的后壁具有与所述第一卡扣配合的第一配合部和与所述第二卡扣配合的第二配合部。
[0015]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盖在与所述蒸发器腔对应处设置有穿孔形成第一回风口,所述前盖的底部设置有向前突伸并位于所述第一回风口下方的回风部,所述回风部与所述间室的底壁之间设置有连通所述间室和蒸发器腔的通道形成第二回风口。
[0016]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间室的底壁具有前端面和位于所述前端面后方的后端面,所述后端面高于所述前端面并在前端面与后端面之间形成阶梯面,所述回风部具有设置在后端面上方的第一部分和在阶梯面前方的第二部分,并且所述回风部的底部具有复数个向下突伸并支撑于所述后端面和阶梯面的支撑筋。
[0017]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盖的底部具有向下突伸并位于所述回风部后方的限位部,所述后端面的顶部具有与所述限位部配合的限位配合槽。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蒸发器提供冷量,使蒸发器腔内的空气温度降低,风道组件将蒸发器腔的冷气吸入风道,然后通过出风口吹至间室内部,由于风道组件的出风口风朝向间室的侧壁,风道组件两侧的出风口吹出的风朝向间室的侧壁并沿间室的内壁横向移动形成环抱式风路,使冷气在间室的上部停留时间延长,确保间室的上部充分制冷,最后两侧的出风口吹出的气体相碰后沉降至风道组件底部的回风结构并从回风结构回到蒸发器腔,形成气体循环,间室内部温度均匀性好,因此制冷设备的制冷均匀性好。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内胆、风道组件、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内胆、风道组件、蒸发器的主视图;
[0022]图4是图3中A

A

的剖视图;
[0023]图5是图3中B

B

的剖视图;
[0024]图6是图5中C区域的放大图;
[0025]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风道组件和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8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内胆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9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风道组件的分解图;
[0028]图10是图9中D区域的放大图;
[0029]图11是图9中E区域的放大图;
[0030]图12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风道泡沫的结构示意图;
[0031]其中,10、箱体;11、内胆;12、间室;121、前端面;122、后端面;123、阶梯面;124、第一配合部;125、第二配合部;126、接水部;127、限位配合槽;13、蒸发器腔;20、风道组件;21、出风口;22、回风结构;23、前盖;231、第一卡扣;232、配合件;2321、抵持部;2322、配合孔;233、导水筋;234、第一回风口;235、回风部;2351、第一部分;2352、第二部分;2353、支撑筋;236、第二回风口;237、限位部;24、后盖;241、第二卡扣;242、风机配合孔;25、风机;251、紧固件;26、风道泡沫;261、风道;2611、主风道;2612、侧风道;262、风机定位孔;27、隔热板;30、蒸发器;40、门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0033]在本技术的各个图示中,为了便于图示,结构或部分的某些尺寸会相对于其它结构或部分扩大,因此,仅用于图示本技术的主题的基本结构。
[0034]在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冷设备,包括:箱体,内部具有间室;风道组件,设置在所述间室内,并且所述风道组件与所述间室的后壁之间设置有间隔形成蒸发器腔;蒸发器,收容在所述蒸发器腔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内部具有与所述蒸发器腔连通的风道,所述风道组件横向的两侧具有连通所述风道与所述间室的并且在横向上相对应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间室的侧壁并与所述间室的侧壁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风道组件的底部具有连通所述蒸发器腔与所述间室的回风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包括前盖、位于所述前盖后方并且位于蒸发器腔上方的后盖、以及设置在所述风道内的风机,所述风道设置在所述前盖和后盖之间,所述前盖向下突伸出所述后盖的部分与所述间室的后壁之间设置有间隔构成所述蒸发器腔,所述后盖上设置有连通所述风道与所述蒸发器腔并与所述风机相对应的风机配合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前盖与所述后盖之间的风道泡沫,所述风道泡沫朝向所述后盖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构成所述风道,所述前盖与所述后盖的侧边通过卡扣连接,并且所述前盖与所述后盖夹紧固定所述风道泡沫。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风道泡沫的后侧,所述风道泡沫上具有至少一个前后贯穿的风机定位孔,所述风机通过穿过所述风机定位孔的风机连接结构与前盖连接,所述风机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前盖后侧的配合件和与所述配合件配合并穿过所述风机的紧固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和后盖的左右两侧具有相对应的缺口构成所述出风口,所述风道具有收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文军卞伟曾凡君丁东锋杨志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