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露顶式平面事故闸门的充水平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39015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9: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露顶式平面事故闸门的充水平压装置,包括闸门槽(26),闸门槽(26)内设有平面事故闸门(1);平面事故闸门的底节门叶(2)上设有长杆闸阀(3);长杆闸阀(3)上部的阀杆(13)贯穿事故闸门(1)的全部主梁腹板(21)并在顶主梁腹板(14)及其余主梁腹板(21)间隔设有阀杆固定装置(16);长杆闸阀(3)顶部设有操作手轮(25);闸门槽(26)顶部设置矩形槽(28)并设有盖板(27)。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露顶式平面事故闸门采用节间充水平压,动水闭门时下节门叶因门顶过水有负压作用会诱发振动,导致闸门下闸困难,门槽的空化空蚀加剧,水流对底槛冲击较大,易造成门槽底槛破坏等技术问题。槛破坏等技术问题。槛破坏等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露顶式平面事故闸门的充水平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露顶式平面事故闸门的充水平压装置,属于水利水电工程金属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对于规模较大的水电工程,为保障主要泄洪设施运行的安全,其露顶式工作闸门前设置了露顶式平面事故闸门,露顶式平面事故闸门操作条件:动水闭门,静水开启。因露顶式平面事故闸门规模一般较大,高度较高,为降低启闭容量,启门时需充水平压,因此,露顶式平面事故闸门一般分上下两大节,上下两大节之间设置节间充水平压装置,闸门运行时,通过整体门叶动水下门;启门时,先按节间充水平压行程小开度提起上节门叶充水平压。该技术虽可满足露顶式平面事故闸门运行要求,但存在因节间充水平压装置充水行程影响,事故闸门动水下闸时上下两大节门叶之间有间隙过水,下节门叶因门顶过水闸下容易形成负压不稳定气囊或旋滚的动力作用,诱发闸门振动,导致闸门下闸困难,有时要加配重,增加投资,严重时甚至出现垂向低频大幅度振荡,导致闸门结构破坏,且加剧门槽的空化空蚀作用;此外,节间充水平压行程射程较远,充水平压时,有时甚至冲击到工作闸门,对工作闸门的结构安全造成影响,所以,现有技术还存在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露顶式平面事故闸门的充水平压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下节门叶因门顶过水有负压作用会诱发振动,导致闸门下闸困难,门槽的空化空蚀加剧,水流对底槛冲击较大,易造成门槽底槛破坏等技术问题,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本技术的一种露顶式平面事故闸门的充水平压装置,包括闸门槽,闸门槽内设有平面事故闸门;平面事故闸门的底节门叶上设有长杆闸阀;长杆闸阀上部的阀杆贯穿事故闸门的全部主梁腹板并在顶主梁腹板及其余主梁腹板间隔设有阀杆固定装置;长杆闸阀顶部设有操作手轮;闸门槽顶部设置矩形槽并设有盖板。
[0006]前述露顶式平面事故闸门的充水平压装置中,所述底节门叶为箱型主梁结构;长杆闸阀设在箱型主梁内靠边柱两端;长杆闸阀上游侧经法兰与上游阀管连接;上游阀管前端倒圆并与面板焊接;长杆闸阀下游侧经法兰与下游阀管连接;下游阀管后端倒圆并与主梁后翼缘焊接;主梁后翼缘后侧设有拍门。
[0007]前述露顶式平面事故闸门的充水平压装置中,所述阀杆固定装置包括外固定套筒;外固定套筒内设有轴套,轴套经紧固螺钉与外固定套筒连接;外固定套筒经螺栓与顶主梁腹板或中主梁腹板连接。
[0008]前述露顶式平面事故闸门的充水平压装置中,所述未安装阀杆固定装置的主梁腹板设有圆孔,圆孔孔径略大于阀杆的外径,阀杆从圆孔内穿过。
[0009]前述露顶式平面事故闸门的充水平压装置中,所述闸门槽顶部的矩形槽边缘和平面事故闸门顶部均设有护栏;矩形槽边缘的护栏焊接在矩形槽底部边缘,平面事故闸门顶部的护栏焊接在边柱顶板边缘;护栏的空隙处设有柔性防护索30。
[0010]前述露顶式平面事故闸门的充水平压装置中,所述矩形槽底部略高于平面事故闸门的边柱顶板;矩形槽两侧设有爬梯。
[0011]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2]1、露顶式平面事故闸门采用长杆闸阀充水平压,闸门节间整体密封连接,运行时闸门节间无间隙过水,闸门下闸时振动较小,有利于闸门运行安全的同时,减小了水流对门槽空化空蚀的作用。
[0013]2、长杆闸阀的下游阀管后端设置拍门,通过拍门自重力矩对水能消耗,有效减缓水流对底槛及工作闸门的冲击作用。
[0014]3、底节门叶采用箱型主梁,增强结构安全性且便于阀管的固定。
[0015]4、长杆闸阀采用阀杆固定装置,有效防止阀杆变形。
[0016]5、内阀杆复合材料轴套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外固定套筒,有效防止操作手轮时,内阀杆复合材料轴套从外固定套筒脱离出来。
[0017]6、未设置阀杆固定装置的中主梁腹板开直径略大于阀杆的圆孔,且阀杆固定装置设置复合材料轴套,摩擦系数低,便于操作阀杆顶部手轮。
[0018]7、闸门顶部设置护栏,护栏焊接固定于边柱顶板上,阀杆顶部设置操作手轮,在有效保护操作人员安全的同时便于手动操作长杆闸阀。
[0019]8、在门槽顶部设置上部带盖板的矩形槽,矩形槽底部高程略高于边柱顶板,矩形槽两侧设置踏板,矩形槽底部外缘设置带柔性防护的护栏,便于操作人员到达闸门顶部边柱顶板操作手轮。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3是图1中B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图1中C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图1中D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是本技术的闸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标记如下:1

平面事故闸门、2

底节门叶、3

长杆闸阀、4

箱型主梁、5

边柱、6

法兰、7

上游阀管、8

倒圆、9

面板、10

下游阀管、11

主梁后翼缘、12

拍门、13

阀杆、14

顶主梁腹板、15

中主梁腹板、16

阀杆固定装置、17

轴套、18

外固定套筒、19

紧固螺钉、20

圆孔、21

主梁腹板、22

矩形槽边缘的护栏、23

边柱顶板、24

平面事故闸门顶部的护栏、25

操作手轮、26

门槽、27

盖板、28

矩形槽、29

爬梯、30

柔性防护索、31

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8]本技术的一种露顶式平面事故闸门的充水平压装置,如图1所示,该装置包括闸门槽26,闸门槽26内设有平面事故闸门1;其特征在于:平面事故闸门1的底节门叶2上设有长杆闸阀3;长杆闸阀3上部的阀杆13贯穿平面事故闸门1的全部主梁腹板21并在顶主梁腹板14及其余主梁腹板21间隔设有阀杆固定装置16;长杆闸阀3顶部设有操作手轮25;闸门槽26顶部设有矩形槽28并设有盖板27。
[0029]如图2所示,底节门叶2为箱型主梁4结构;长杆闸阀3设在箱型主梁4内靠边柱5(见图6)两端;长杆闸阀3上游侧经法兰6与上游阀管7连接;上游阀管7前端倒圆8并与面板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露顶式平面事故闸门的充水平压装置,包括闸门槽(26),闸门槽(26)内设有平面事故闸门(1);其特征在于:平面事故闸门(1)的底节门叶(2)上设有长杆闸阀(3);长杆闸阀(3)上部的阀杆(13)贯穿事故闸门(1)的全部主梁腹板(21)并在顶主梁腹板(14)及其余主梁腹板(21)间隔设有阀杆固定装置(16);长杆闸阀(3)顶部设有操作手轮(25);闸门槽(26)顶部的矩形槽(28)设有盖板(2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露顶式平面事故闸门的充水平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节门叶(2)为箱型主梁(4)结构;长杆闸阀(3)设在箱型主梁(4)内靠边柱(5)两端;长杆闸阀(3)上游侧经法兰(6)与上游阀管(7)连接;上游阀管(7)前端倒圆(8)并与面板(9)焊接;长杆闸阀(3)下游侧经法兰(6)与下游阀管(10)连接;下游阀管(10)后端倒圆(8)并与主梁后翼缘(11)焊接;主梁后翼缘(11)后侧设有拍门(1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露顶式平面事故闸门的充水平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兴恩杨清华徐祎谭守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