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筒式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8862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9:24
一种筒式阻尼器,涉及减震配件技术领域,阻尼器包括外壳以及套设在外壳内的旋转轴,外壳包括同轴设置的外筒以及内筒,外筒与内筒之间形成储存槽;旋转轴沿长度方向上包括固定爪、固定凸台以及旋转筒体,固定爪用于与外部装置传动连接,固定凸台、旋转筒体的连接处与外筒之间形成有大密封圈卡槽,大密封圈卡槽中设有大密封圈,旋转筒体的内壁与内筒之间形成有小密封圈限位槽,小密封圈限位槽中设有小密封圈;旋转筒体的外壁上开设有通孔组,通孔组包括多个沿旋转筒体的轴向间隔设置的通孔,通孔与储存槽连通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阻尼器在工作时,阻尼油的流动性提高,吸收并消耗动能的能力提升,能更好地为阻尼器提供扭矩。能更好地为阻尼器提供扭矩。能更好地为阻尼器提供扭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筒式阻尼器


[0001]本技术涉及减震配件
,具体涉及到一种筒式阻尼器。

技术介绍

[0002]阻尼器是以提供运动的阻力,耗减运动能量的装置。利用阻尼来吸能减震不是什么新技术,在航天、航空、军工、枪炮、汽车等行业中早已应用各种各样的阻尼器(或减震器)来减振消能,而且阻尼器分为弹簧阻尼器,液压阻尼器,脉冲阻尼器,旋转阻尼器,风阻尼器,粘滞阻尼器,阻尼铰链,阻尼滑轨。
[0003]现有公告号为CN21227290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筒式阻尼器,包括外壳以及套设在外壳内的旋转轴,外壳包括内筒和外筒,旋转轴中心位置贯穿开设有第一通孔,旋转轴的外表面设有斜面台阶,斜面台阶的截面呈突出的三角状,外筒内表面上设有与斜面台阶相互卡合连接的卡槽,外筒与旋转轴的外壁构成一个装满阻尼油的第一阻尼腔,内筒与旋转轴的内壁构成一个装满阻尼油的第二阻尼腔,本技术优点在于通过斜面台阶与外壳的卡槽卡合连接,相较于现有的上盖连接,降低生产的成本以及避免旋转轴因上盖与外壳的超声波焊接而导致的位置偏差。然而,现有技术中,旋转轴上开设的第一通孔尺寸较小,且第二阻尼腔中的空间较小,当旋转轴相对外壳旋转时,第一阻尼腔中的阻尼油从第一通孔进入第二阻尼腔中的难度较大,流动性较差,导致阻尼油吸收以及消耗旋转轴动能的能力变差,从而导致对阻尼器提供扭矩的性能变差,因此,待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筒式阻尼器,通过设置通孔组,阻尼油的流动性提高,吸收并消耗动能的能力提升,能更好地为阻尼器提供扭矩,具体方案如下:
[0005]一种筒式阻尼器,所述阻尼器包括外壳以及套设在所述外壳内的旋转轴,所述外壳包括同轴设置的外筒以及内筒,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之间形成用于填充粘性流体的储存槽,且所述储存槽用于配合放置所述旋转轴;
[0006]所述旋转轴沿长度方向上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固定爪、固定凸台以及旋转筒体,所述固定爪用于与外部装置传动连接,所述固定凸台、旋转筒体的连接处与所述外筒之间形成有大密封圈卡槽,所述大密封圈卡槽中设有大密封圈,所述旋转筒体的内壁与所述内筒之间形成有小密封圈限位槽,所述小密封圈限位槽中设有小密封圈;
[0007]所述旋转筒体的外壁上开设有便于粘性流体运动的通孔组,所述通孔组处于所述小密封圈的下方,所述通孔组以所述旋转筒体的轴截面为对称面对称设置有两组,所述通孔组包括多个沿所述旋转筒体的轴向间隔设置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储存槽连通设置。
[0008]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凸台上开设有排气槽,所述排气槽与所述大密封圈卡槽连通设置。
[0009]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爪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板之间形成有
安装孔。
[0010]进一步的,所述外筒的内壁上绕设有多个挡块,所述挡块均处于所述大密封圈的上方,且所述挡块上的上侧形成有导向斜面。
[0011]进一步的,所述外筒的外壁上绕设有多个可视口,所述可视口处于所述挡块的下方。
[0012]进一步的,所述外筒的外壁上一体形成有凸条。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4](1)阻尼器静止状态时,旋转轴安装在储存槽中浸于粘性流体中,粘性流体可采用阻尼油,与粘性流体充分接触,大密封圈的设置使得储存槽中的粘性流体无法从旋转筒体与外筒之间的缝隙溢出,小密封圈的设置使得粘性流体无法从旋转筒体与内筒之间的缝隙溢出。阻尼器工作时,旋转轴在储存槽中转动,本技术中通孔组设有两个,且每个通孔组中包括多个通孔,在旋转轴转动的同时,储存槽中的粘性流体因为被旋转筒体搅动可在不同的通孔处发生流动,阻尼油的流动性提高,因此,粘性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吸收并消耗动能的能力提升,能更好地为阻尼器提供扭矩,提高与阻尼器连接的装置的工作稳定性;
[0015](2)通过设置排气槽,可将储存槽中的空气排出,使得装有粘性流体的储存槽中的气压稳定,旋转轴能稳定在储存槽中转动;
[0016](3)通过设置挡块,旋转轴在导向斜面的作用下顺畅套设在外壳中,之后,挡块与固定凸台抵接,阻挡旋转轴从外壳中脱出,提高安装稳定性,通过设置可视口,工作人员可通过可视口观察旋转轴是否安装到位。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爆炸示意图;
[0019]图3为阻尼器为展示储存槽沿轴向剖开的剖面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中旋转轴的侧视图;
[0021]图5为本技术中旋转轴展示小密封圈限位槽的仰视图。
[0022]附图标记:10、外壳;11、外筒;12、内筒;20、旋转轴;21、固定爪;22、固定凸台;23、旋转筒体;30、储存槽;40、大密封圈卡槽;41、大密封圈;50、小密封圈限位槽;51、小密封圈;60、通孔组;70、排气槽;80、挡块;81、导向斜面;90、可视口;100、凸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0024]如图1所示,一种筒式阻尼器,阻尼器包括外壳10以及套设在外壳10内的旋转轴20,旋转轴20与外部装置连接,当阻尼器工作时,旋转轴20相对外壳10转动,从而对外部装置起到吸能减震的作用。
[0025]如图3所示,外壳10包括同轴设置的外筒11以及内筒12,外筒11与内筒12之间形成用于填充粘性流体的储存槽30,储存槽30的底部呈密封设置,本实施例中,粘性流体采用阻尼油,不仅起到润滑的作用,同时,当阻尼油处于流动状态时还起到吸能减震的作用。
[0026]如图2所示,由于旋转轴20套设于外壳10内,储存槽30还用于配合放置旋转轴20。具体的,旋转轴20沿长度方向上包括依次一体连接的固定爪21、固定凸台22以及旋转筒体23,旋转筒体23呈圆柱状,储存槽30的形状也类似于圆柱状,旋转筒体23插设于储存槽30中,固定凸台22与外壳10的上端配合,且固定爪21外露于外壳10上方。如图4,为提高外壳10与旋转筒体23之间的密封性以避免阻尼油的泄漏,固定凸台22、旋转筒体23的连接处与外筒11之间形成有大密封圈卡槽40,大密封圈卡槽40中设有大密封圈41,结合图3和图5,旋转筒体23的内壁与内筒12之间形成有小密封圈限位槽50,小密封圈限位槽50中设有小密封圈51,且小密封圈51恰好处于内筒12的阶梯状拐角处,与内筒12抵接,提高稳定性。
[0027]阻尼器装配完毕之后,旋转轴20安装在储存槽30中浸于粘性流体中,与粘性流体充分接触,大密封圈41的设置使得储存槽30中的粘性流体无法从旋转筒体23与外筒11之间的缝隙溢出,小密封圈51的设置使得粘性流体无法从旋转筒体23与内筒12之间的缝隙溢出。
[0028]结合图2和图4,为便于粘性流体运动,旋转筒体23的外壁上开设有便于粘性流体运动的通孔组60,通孔组60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筒式阻尼器,所述阻尼器包括外壳(10)以及套设在所述外壳(10)内的旋转轴(20),所述外壳(10)包括同轴设置的外筒(11)以及内筒(1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11)与所述内筒(12)之间形成用于填充粘性流体的储存槽(30),且所述储存槽(30)用于配合放置所述旋转轴(20);所述旋转轴(20)沿长度方向上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固定爪(21)、固定凸台(22)以及旋转筒体(23),所述固定爪(21)用于与外部装置传动连接,所述固定凸台(22)、旋转筒体(23)的连接处与所述外筒(11)之间形成有大密封圈卡槽(40),所述大密封圈卡槽(40)中设有大密封圈(41),所述旋转筒体(23)的内壁与所述内筒(12)之间形成有小密封圈限位槽(50),所述小密封圈限位槽(50)中设有小密封圈(51);所述旋转筒体(23)的外壁上开设有便于粘性流体运动的通孔组(60),所述通孔组(60)处于所述小密封圈(51)的下方,所述通孔组(60)以所述旋转筒体(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玉董殿存江波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度邦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