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色偏液晶显示装置与其电极板形成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38831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与其电极板形成方法。电极板形成方法包含有:设置一下板电极、一导电层以及一介电层,浮接(float)下板电极,将导电层电连接于一薄膜晶体管(TFT)的一电极,且将介电层设置于导电层与下板电极之间,以及使用导电层、介电层与下板电极来产生一耦合电容,并调整耦合电容的电容值来控制下板电极上的电压。所以液晶显示装置可藉由控制下板电极上的电压以使得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每一次像素单元皆具有一预定的电压-穿透率特性曲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与其电极板形成方法,尤指一种在次像素单元(sub-pixel unit)中形成特定耦合电容来调整电极板上的电压,以影响次像素单元的电压-穿透率特性曲线(V-T curve),并藉此改善色偏(colortracking)情况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其电极板形成方法。
技术介绍
在液晶显示器中,液晶面板的光线穿透率(transmittance)主要是藉由上下两层偏极板(polarizer)以及液晶层所施加的光极化向量来决定,由于液晶本身的物理特性会使得光线通过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时产生相位延迟的现象。对于不同波长的光线而言,通过液晶层所产生的相位延迟并不相同,因此便会导致输出光的极化方向不同,而相对应的穿透率也会有所差异。也就是说,当施加一固定电压于液晶层两端时,不同波长的光线于通过液晶层和偏极板后会对应不同的穿透率。对于垂直配向式(vertical align,VA)的液晶显示器来说,其电压-穿透率特性曲线会随着波长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对于R、G、B三原色而言,其对应的电压-穿透率特性曲线也都不同。所以,当欲改变液晶层两端的电压来改变液晶显示器的灰阶时,因为R、G、B三原色的电压-穿透率特性曲线不同,所以R、G、B三原色的混色比例也随着不同,因而造成色偏的现象。请参阅图1,图1为现有垂直配向式液晶显示器的R、G、B三原色的电压-穿透率特性曲线图。横轴代表施加于液晶层上的电压,而纵轴则代表正规化(normalize)的后的穿透率,电压-穿透率特性曲线10、15、20分别对应蓝光、绿光以及红光。由图1可知,在液晶层两端的电压位于2伏特至6伏特之间时,蓝光、绿光与红光的穿透率有所差异,因此便产生了色偏的现象。举例来说,当施加在液晶层两端的电压为5.5伏特时,红光、绿光以及蓝光的穿透率的比例约等于1∶1∶1,于是可以得到一纯粹的白光;然而,当降低液晶层两端的电压至3伏特,亮度也跟着降低,但是红光、绿光以及蓝光的穿透率的比例却大约变成7∶7∶12,于是原本应该呈现的纯粹的白光却转而偏蓝。综上所述,色偏现象会造成现有垂直配向式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品质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所以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的一在于提供一种在次像素(sub-pixel)中利用电极板与介电层形成适当的耦合电容来调整其电压-穿透率特性曲线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其电极板形成方法,以解决上述色偏问题。依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其公开了一种电极板的形成方法,其包含有设置一下板电极、一导电层以及一介电层,浮接(float)下板电极,将导电层电连接于一薄膜晶体管(TFT)的一电极,且将介电层设置于导电层与下板电极之间;以及使用导电层、介电层与下板电极来产生一耦合电容,并调整耦合电容的电容值来控制下板电极上的电压。依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其另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形成方法,其包含有设置多个次像素单元(sub-pixel unit);于一第一次像素单元中,设置一第一液晶层、一第一上板电极、一第一下板电极、一第一导电层以及一第一介电层,将第一液晶层设置于第一上板电极与第一下板电极之间,浮接第一下板电极,设置第一导电层于第一下板电极的一侧,将第一导电层电连接于一第一薄膜晶体管的一电极,且将第一介电层设置于第一导电层与第一下板电极之间;然后使用第一导电层、第一介电层与第一下板电极来产生一第一耦合电容,并调整第一耦合电容的电容值来控制第一下板电极上的电压,使得第一次像素单元具有一预定的电压-穿透率特性曲线;接着于一第二次像素单元中,设置一第二上板电极、一第二液晶层、一第二下板电极、一第二导电层以及一第二介电层,将第二液晶层设置于第二上板电极与第二下板电极之间,浮接第二下板电极,设置第二导电层于第二下板电极的一侧,将第二导电层电连接于一第二薄膜晶体管的一电极,且将第二介电层设置于第二导电层与第二下板电极之间;以及使用第二导电层、第二介电层与第二下板电极来产生一第二耦合电容,并调整第二耦合电容的电容值来控制第二下板电极上的电压,使得第二次像素单元大致(substantially)具有预定的电压-穿透率特性曲线。依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其另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含有一第一次像素单元以及一第二次像素单元,其中第一次像素单元包含有一第一上板电极;一第一下板电极,其为浮接(floating);一第一液晶层,设置于第一上板电极与第一下板电极之间;一第一导电层,设置于第一下板电极的一侧及电连接于一第一薄膜晶体管的一电极,第一导电层用来与第一下板电极构成一第一耦合电容以调整第一次像素单元具有一预定穿透率特性;以及一第一介电层,设置于第一导电层与该第一下板电极之间;第二次像素单元包含有一第二上板电极;一第二下板电极,其为浮接;一第二液晶层,设置于该第二上板电极与该第二下板电极之间;一第二导电层,设置于第二下板电极的一侧及电连接于一第二薄膜晶体管的一电极,第二导电层用来与第二下板电极构成一第二耦合电容以调整第二次像素单元大致上(substantially)具有预定的电压-穿透率特性曲线;以及一第二介电层,设置于第二导电层与第二下板电极之间;其中第一、第二耦合电容对应不同的电容值。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其电极板形成方法经由调整耦合电容值的大小来调整次像素单元的电压-穿透率特性曲线,因此依据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多种调整耦合电容值的方法来调整次像素单元中的耦合电容值大小便可分别调整R、G、B三原色的次像素单元中电极板上的电压,也就是说,当调整液晶层两端的电压来调整灰阶值时,由于耦合电容的分压效应,使得实际落在电极板上的电压便不同,再藉由适当的调整使得R、G、B的穿透率比例维持在1∶1∶1,于是便可以消除现有色偏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垂直配向式液晶显示器的R、G、B三原色的电压-穿透率特性曲线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次像素单元与其电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次像素单元与其电极板沿切线3’-3’的剖面图;图5为图2所示的次像素单元的等效电路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装置的R、G、B三原色的电压-穿透率特性曲线图。附图标记说明 10蓝光的电压-穿透率特性曲线15绿光的电压-穿透率特性曲线20红光的电压-穿透率特性曲线100 显示装置102a~102d像素单元105a~105c次像素单元110 栅极线115 薄膜晶体管120 数据线125、135、136 下板电极130 导电层205 介电层215 液晶层216 上板电极310 储存电容315、325 电容320 耦合电容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图2为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装置100的示意图。液晶显示装置100(例如垂直配向式液晶显示装置)包含有多个以矩阵方式排列的像素单元(pixel)102a~102d,而每一像素单元102a、102b、102c、102d中则包含有多个次像素单元(sub-pixel),举例来说,像素单元102a中设置有三个次像素单元105a、105b、105c,分别对应R、G、B三原色,亦即,经由控制三个次像素单元105a、105b、105c所输出的红光、绿光与蓝光的强度,就可使像素单元102a对应一特定颜色。请参考图3,图3为图2所示的次像素单元105a与其电极板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极板的形成方法,其包含有:(a)设置一第一下板电极、一导电层以及一介电层,浮接(float)该第一下板电极,将该导电层电连接于一薄膜晶体管(TFT)的一电极,且将该介电层设置于该导电层与该第一下板电极之间;以及(b)使 用该导电层、该介电层与该第一下板电极来产生一耦合电容,并调整该耦合电容的电容值来控制该第一下板电极上的电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伯纶田名峰苏振嘉吴明洲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