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艇用落水人员救助框,包括用于容纳落水人员的网面,网面两侧分别设有支撑杆,所述网面其中一侧支撑杆上设有与救生艇挂接相连的环带,另一侧支撑杆上设有操纵杆及手环绳,所述网面上还设有两组气囊,两组气囊中间预留落水人员的躺平空间;所述气囊平行于支撑杆设置,所述网面上还设有下沉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网面一侧连接在救生艇上,另一侧能够被救生员掌控、拉动,用以将落水人员呈平躺状拉起,防止落水人员在被打捞过程中受到二次伤害。伤害。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艇用落水人员救助框
[0001]本技术涉及水上救助
,尤其是一种艇用落水人员救助框。
技术介绍
[0002]落水人员失去知觉后,救生艇即便能够找到落水人员,也很难将落水人员拖曳到救生艇上,在拖曳过程中失去意识的落水人员重、而且手臂、腿都自然垂落,给拉拽工作造成较大困难。
[0003]目前,多采用艇篙或船桨进行打捞工作,这种长杆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完全依靠人力对落水人员进行拖拽,且施力难以控制,艇篙尖端、桨板容易对落水人员造成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艇用落水人员救助框,采用叠放结构的救助框,能够将落水人员包裹在救助框内,从而对落水人员的全身进行支撑,通过拉动带有浮力的救助框,将落水人员拉上岸。
[000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艇用落水人员救助框,包括用于容纳落水人员的网面,网面两侧分别设有支撑杆,所述网面其中一侧支撑杆上设有与救生艇挂接相连的环带,另一侧支撑杆上设有操纵杆及手环绳,
[0007]所述网面上还设有两组气囊,两组气囊中间预留落水人员的躺平空间;所述气囊平行于支撑杆设置,
[0008]所述网面上还设有下沉块。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10]每一组气囊包括至少两个长条形囊体,两囊体相互平行且气路相互独立。
[0011]同一组的囊体之间隔有隔条,隔条与囊体长度相等且平贴于两囊体之间。
[0012]所述网面上设有加强带,加强带垂直于支撑杆设置,且加强带线性阵列于网面上。
[0013]每一个环带对应有一个卸扣,环带与救生艇上的索环之间通过卸扣连接。
[0014]所述环带在支撑杆上线型阵列设置;支撑杆的长度大于网面的宽度,支撑杆的两端均设有环带。
[0015]所述操纵杆位于其所在的网面边缘的中点处,手环绳以操纵杆为对称中心,在对应支撑杆两端对称设置。
[0016]所述手环绳包括与其所在支撑杆端部固定相连的绳索,绳索端部连接手环环体;绳索的长度大于操纵杆的长度。
[0017]所述气囊与网面之间缝合相连,隔条位于缝合处起到加固作用,隔条采用编织带。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9]本技术结构紧凑、合理,操作方便,将网面一侧连接在救生艇上,另一侧能够被救生员掌控、拉动,网面的宽度与一个成年人的身高相适配,用以将落水人员呈平躺状拉
起,防止落水人员在被打捞过程中受到二次伤害。
[0020]本技术中的网面上设有加强带,加强带在使用过程中处于环住落水人员的状态,能够有效提高网面的牢固程度,对落水人员起到支撑的作用。
[0021]本技术中的气囊有多个囊体,每个囊体之间独立充气,能够通过控制充气囊体的数量、充气的气量来控制救助框整体的浮力大小,根据落水人员的体重、需要下沉的深度等因素,控制救助框浮力。
[0022]本技术中的操纵杆位于一侧支撑杆的中间位置,在支撑杆两侧对称设置手环绳,便于在打捞过程中,把握支撑杆的方位,同时通过两侧手环绳对支撑杆施加拉力,拉力均匀施加在平躺的落水人员身体上,将落水人员安全快速地救援至救生艇上。
[0023]平时收纳时,主体为网面的救助框能够折叠堆放,占用空间小。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中救助框使用时的原理图。
[0025]图2为本技术的救助框俯视图。
[0026]图3为本技术中卸扣的结构示意图。
[0027]其中:1、网面;2、支撑杆;3、环带;4、操纵杆;5、手环绳;6、下沉块;7、气囊;8、隔条;9、加强带;10、卸扣;
[0028]701、囊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30]如图1
‑
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艇用落水人员救助框,包括用于容纳落水人员的网面1,网面1两侧分别设有支撑杆2,网面1其中一侧支撑杆2上设有与救生艇挂接相连的环带3,另一侧支撑杆2上设有操纵杆4及手环绳5,
[0031]网面1上还设有两组气囊7,两组气囊7中间预留落水人员的躺平空间;气囊7平行于支撑杆2设置,
[0032]网面1上还设有下沉块6。
[0033]每一组气囊7包括至少两个长条形囊体701,两囊体701相互平行且气路相互独立。
[0034]同一组的囊体701之间隔有隔条8,隔条8与囊体701长度相等且平贴于两囊体701之间。
[0035]网面1上设有加强带9,加强带9垂直于支撑杆2设置,且加强带9线性阵列于网面1上。
[0036]每一个环带3对应有一个卸扣10,环带3与救生艇上的索环之间通过卸扣 10连接。
[0037]环带3在支撑杆2上线型阵列设置;支撑杆2的长度大于网面1的宽度,支撑杆2的两端均设有环带3。
[0038]操纵杆4位于其所在的网面1边缘的中点处,手环绳5以操纵杆4为对称中心,在对应支撑杆2两端对称设置。
[0039]手环绳5包括与其所在支撑杆2端部固定相连的绳索,绳索端部连接手环环体;绳索的长度大于操纵杆4的长度。
[0040]气囊7与网面1之间缝合相连,隔条8位于缝合处起到加固作用,隔条8 采用编织带。
[0041]本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如下:
[0042]如图2所示,救助框整体平铺呈矩形,中间部分为矩形的网面1,网面1 采用聚酯纤维带编织结构,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且自重较轻,强度较高。在网面1的两侧分别设置支撑杆2,其中一根支撑杆2与救生艇相连,另一根支撑杆2与救生艇上的支撑杆2相对设置。其中,位于救生艇上的支撑杆2还配套有一根长度更长的杆体,与救生艇上的支撑杆2相连,起到增长此支撑杆2 的作用,与救生艇之间的连接长度增长,提高连接可靠程度。
[0043]增长的支撑杆2上设有环带3,本实施例中共有三个环带3,分别位于增长的支撑杆2两端和中间位置。每个环带3上配套有一个卸扣10,如图3所示,为本技术中采用的卸扣10正视图。
[0044]如图2所示,在背离救生艇一侧的支撑杆2上设有操纵杆4和手环绳5,该侧支撑杆2上还贴设有一组气囊7。在网面1中间靠近救生艇一侧设有另一组平行的气囊7。两组气囊7都由两个囊体701组成,每个囊体701都能够独立充气,囊体701的直径采用120mm。充气时,采用便携式脚踏充气泵快速充气,四个囊体701全部充满时,能够提供90kg的浮力,能够承担一个正常成年人救助所需要的浮力,大大减小救生员的工作量。
[0045]本技术在网面1上布置有下沉块6,下沉块6设置在网面1周围,当救助框被放下水后,中间位置自然下沉,周边带有下沉块6的位置也能够顺势下沉,方便将落水人员打捞到网面1上。
[0046]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使用示意图,施救时,救生员先用脚踏实地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艇用落水人员救助框,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容纳落水人员的网面(1),网面(1)两侧分别设有支撑杆(2),所述网面(1)其中一侧支撑杆(2)上设有与救生艇挂接相连的环带(3),另一侧支撑杆(2)上设有操纵杆(4)及手环绳(5),所述网面(1)上还设有两组气囊(7),两组气囊(7)中间预留落水人员的躺平空间;所述气囊(7)平行于支撑杆(2)设置,所述网面(1)上还设有下沉块(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艇用落水人员救助框,其特征在于:每一组气囊(7)包括至少两个长条形囊体(701),两囊体(701)相互平行且气路相互独立。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艇用落水人员救助框,其特征在于:同一组的囊体(701)之间隔有隔条(8),隔条(8)与囊体(701)长度相等且平贴于两囊体(701)之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艇用落水人员救助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网面(1)上设有加强带(9),加强带(9)垂直于支撑杆(2)设置,且加强带(9)线性阵列于网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彩霞,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鸿声船用玻璃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