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化急诊溶栓抢救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7741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9: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化急诊溶栓抢救车,包括抢救床,所述抢救床的下端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下端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上端设置有凹槽,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设置有转孔,所述转孔的内部设置有转轴一,所述转孔的内部设置有转轴二,所述支撑杆的下端设置有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的内部设置有电机室,所述电机室的内部设置有电机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调节支撑杆与连接杆的角度,进而调节抢救床的高度,通过电机一带动滚轮转动使得装置移动,通过传感器室内部的传感器自动识别患者体温、体重等生命体征,并通过传输器立即上传至医院生命体征录入系统。通过传输器立即上传至医院生命体征录入系统。通过传输器立即上传至医院生命体征录入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化急诊溶栓抢救车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
,具体为一种智能化急诊溶栓抢救车。

技术介绍

[0002]急救设备从广义的范围来说,一切能在短时间内救命的设备都是急救设备。我们通常所说的急救设备属于狭义范畴,主要是医院内抢救病人的必备常规医疗设备。它包括心脏除颤器、简易呼吸器、心脏按压泵、负压骨折固定装置、氧气瓶。多功能抢救床、负压吸引器、全自动洗胃机、微量注射泵、定量输液泵等以及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监护系统、体外膜式肺氧合(ECMO)装置,腹膜透析和血液净化系统等设备。
[0003]现代医学的进步给急救医学赋予了新的概念和内涵,比如呼救系统已从跑步到电话和计算机处理,运输工具从人背马驮到救护车、高速汽车和直升飞机,抢救技术从简单徒手操作到现代化电子医疗设备,急救工作不再是被动的,而是一种现代化的流动医院,这种流动医院能够根据需要走出医院、走上社会、走进家庭,迅速来到病人身边,一旦救护车到达标志着病人即巳“入院”就可得到迫切和有效急救治疗.危重病人的生存希望,就可以从这里开始。
[0004]存在如下问题:
[0005]现有的抢救车在运送病人的过程中不能对病人的生命体征做出测量,容易耽误病人的抢救时间,难以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提出一种智能化急诊溶栓抢救车。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化急诊溶栓抢救车,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智能化急诊溶栓抢救车,包括抢救床,所述抢救床的下端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下端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上端设置有凹槽,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设置有转孔,所述转孔的内部设置有转轴一,所述转孔的内部设置有转轴二,所述支撑杆的下端设置有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的内部设置有电机室,所述电机室的内部设置有电机一,所述电机一的一端设置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架,所述支撑框架的一端设置有滑轮,所述电机室的内部设置有电机二,所述电机二的一端设置有扇叶,所述支撑框架的一端设置有通风窗,所述通风窗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所述抢救床的一端设置有滑杆,所述滑杆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套,所述连接套的上端设置有传感器室,所述传感器室的内部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室的内部设置有传输器,所述传输器的一端设置有蓄电池,所述传感器室的下端设置有减震底板,所述减震底板的一端设置有弹簧,所述减震底板的另一端设置有缓震垫。
[0008]优选的,所述连接杆的数量有四根,四根所述连接杆的上端转动连接在抢救床的下端,所述连接杆的下端转动连接在凹槽内,四根所述连接杆关于抢救床的中心对称排列,
所述连接杆和支撑杆的材质为钢板。
[0009]优选的,所述转孔的数量有两组,两组所述转孔关于支撑杆的中线对称排列,所述转轴一的一端穿过上端的转孔并转动连接在连接杆的下端,所述转轴二的一端穿过下端的转孔并转动连接在支撑框架的一端。
[0010]优选的,所述支撑框架的长度与抢救床的长度相同,所述电机室焊接在支撑框架的内部,所述电机一焊接在电机室的内部,所述传动轴的一端焊接在电机一的一端,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穿过电机室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固定架内,所述固定架焊接在支撑框架的内部,所述滑轮的数量有四组,四组所述滑轮关于支撑框架的中心对称排列,所述滑轮焊接在传动轴的一端。
[0011]优选的,所述电机二焊接在电机室的内壁顶端,所述电机二的一端焊接有扇叶,所述通风窗的一端与电机室的一端连通,所述通风窗的另一端与支撑框架的一端连通,所述通风窗的内部焊接有过滤网。
[0012]优选的,所述滑杆焊接在抢救床的一端,所述连接套套接在滑杆的一端,所述传感器室为内部中空的长方体,所述传感器的数量有若干组,若干组所述传感器等间距排列在传感器室的内部,所述传感器的一端与传输器的一端通过数据线数据连接,所述传输器焊接在传感器室的内部。
[0013]优选的,所述弹簧的上端焊接在传感器室的下端,所述弹簧的下端焊接在减震底板的上端,所述减震底板的下端铺设有缓震垫,所述缓震垫的材料为橡胶,所述缓震垫的下端焊接在连接套的上端。
[0014]优选的,所述蓄电池的数量有两组,两组所述蓄电池分别焊接在支撑框架和传感器室的内部,所述蓄电池通过导线分别与电机一、电机二和传输器电性连接。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本技术通过转动转轴一和转轴二调节支撑杆与连接杆的角度,进而调节抢救床的高度,使得抢救床的高度调节更为简便,电机室内部的电机一通电后带动滚轮转动使得装置移动,节约运送时间,运送过程中传感器室内部的传感器自动识别患者体温、体重等生命体征,并通过传输器立即上传至医院生命体征录入系统,在医生谈话结束做出溶栓决定时即可根据体重精准的配置静脉溶栓药物剂量,减少DNT、OTT时间,降低因药物剂量引起的溶栓后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等并发症的发生。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连接杆立体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支撑框架内部部件侧面剖视图;
[0020]图4为本技术传感器室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传感器室内部部件侧面剖视图。
[0022]图中:1、抢救床;2、连接杆;3、支撑杆;4、凹槽;5、转孔;6、转轴一;7、转轴二;8、支撑框架;9、电机室;10、电机一;11、传动轴;12、固定架;13、滑轮;14、电机二;15、扇叶;16、通风窗;17、过滤网;18、滑杆;19、连接套;20、传感器室;21、传感器;22、传输器;23、减震底板;24、弹簧;25、缓震垫;26、蓄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请参阅图1

5,一种智能化急诊溶栓抢救车,包括抢救床1,所述抢救床1的下端设置有连接杆2,所述连接杆2的下端设置有支撑杆3,所述支撑杆3的上端设置有凹槽4,所述支撑杆3的一端设置有转孔5,所述转孔5的内部设置有转轴一6,所述转孔5的内部设置有转轴二7,所述支撑杆3的下端设置有支撑框架8,所述支撑框架8的内部设置有电机室9,所述电机室9的内部设置有电机一10,所述电机一10的一端设置有传动轴11,所述传动轴11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架12,所述支撑框架8的一端设置有滑轮13,所述电机室9的内部设置有电机二14,所述电机二14的一端设置有扇叶15,所述支撑框架8的一端设置有通风窗16,所述通风窗16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17,所述抢救床1的一端设置有滑杆18,所述滑杆18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套19,所述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化急诊溶栓抢救车,包括抢救床(1),其特征在于:所述抢救床(1)的下端设置有连接杆(2),所述连接杆(2)的下端设置有支撑杆(3),所述支撑杆(3)的上端设置有凹槽(4),所述支撑杆(3)的一端设置有转孔(5),所述转孔(5)的内部设置有转轴一(6),所述转孔(5)的内部设置有转轴二(7),所述支撑杆(3)的下端设置有支撑框架(8),所述支撑框架(8)的内部设置有电机室(9),所述电机室(9)的内部设置有电机一(10),所述电机一(10)的一端设置有传动轴(11),所述传动轴(11)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架(12),所述支撑框架(8)的一端设置有滑轮(13),所述电机室(9)的内部设置有电机二(14),所述电机二(14)的一端设置有扇叶(15),所述支撑框架(8)的一端设置有通风窗(16),所述通风窗(16)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17),所述抢救床(1)的一端设置有滑杆(18),所述滑杆(18)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套(19),所述连接套(19)的上端设置有传感器室(20),所述传感器室(20)的内部设置有传感器(21),所述传感器室(20)的内部设置有传输器(22),所述传输器(22)的一端设置有蓄电池(26),所述传感器室(20)的下端设置有减震底板(23),所述减震底板(23)的一端设置有弹簧(24),所述减震底板(23)的另一端设置有缓震垫(2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化急诊溶栓抢救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2)的数量有四根,四根所述连接杆(2)的上端转动连接在抢救床(1)的下端,所述连接杆(2)的下端转动连接在凹槽(4)内,四根所述连接杆(2)关于抢救床(1)的中心对称排列,所述连接杆(2)和支撑杆(3)的材质为钢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化急诊溶栓抢救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孔(5)的数量有两组,两组所述转孔(5)关于支撑杆(3)的中线对称排列,所述转轴一(6)的一端穿过上端的转孔(5)并转动连接在连接杆(2)的下端,所述转轴二(7)的一端穿过下端的转孔(5)并转动连接在支撑框架(8)的一端。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小华杨梅杨洁邓丽萍潘璐李晓蝶冯振亭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市转化医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