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燃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7147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8: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阻燃面料,包括阻燃面料层、涤纶面料层、耐磨透气面料层、抑菌面料层和亲肤面料层,耐磨透气面料层、阻燃面料层、涤纶面料层、抑菌面料层和亲肤面料层之间通过丝线缝合连接固定,耐磨透气面料层包括若干丙纶纤维经线、沿着丙纶纤维经线的长度方向设置的若干组编织单元,每组编织单元均包括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一加强束和第二加强束,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分别与丙纶纤维经线交错编织,第一加强束的一端绕接于第一纬线的外侧,第二加强束的一端绕接于第二纬线的外侧,第一加强束与第二加强束的上部与丙纶纤维经线相互缠绕交织,该第一加强束与第二加强束的下部与下一丙纶纤维经线、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相互缠绕交织。织。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阻燃面料


[0001]本技术涉及纺织面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阻燃面料。

技术介绍

[0002]涤纶布一般指聚酯纤维。聚酯纤维,俗称“涤纶”。是由有机二元酸和二元醇缩聚而成的聚酯经纺丝所得的合成纤维,简称PET纤维,属于高分子化合物。于1941年专利技术,是当前合成纤维的第一大品种。聚酯纤维最大的优点是抗皱性和保形性很好,具有较高的强度与弹性恢复能力。其坚牢耐用、抗皱免烫、不粘毛,现在很多服装的面料都是涤纶材质的。
[0003]现有的公告号CN204773835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阻燃涤纶面料,涉及纺织品领域,该阻燃涤纶面料的基布层的波峰与波谷之间均填充有阻燃填充料,阻燃填充料中还设有若干截面呈圆形的加固丝,基布层两面均设有表面涂层,基布层波浪形设计增大了其与阻燃填充料的接触面积,提高阻燃效果,阻燃填充料和表面涂层的双重保护,可有效阻止基布层燃烧,加固丝可提高阻燃填充料的强度,防止布料断裂。
[0004]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1.该阻燃涤纶面料缺乏相关的抑菌材料,从而大幅度降低了抑菌性;该阻燃涤纶面料不易透气,从而大幅度降低了面料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阻燃面料。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阻燃面料层、涤纶面料层,还包括耐磨透气面料层、抑菌面料层和亲肤面料层,所述耐磨透气面料层设置在阻燃面料层的上方,所述阻燃面料层的下方依次由上至下设置有涤纶面料层、抑菌面料层和亲肤面料层,所述耐磨透气面料层、阻燃面料层、涤纶面料层、抑菌面料层和亲肤面料层之间通过丝线缝合连接固定,所述耐磨透气面料层包括若干丙纶纤维经线、沿着所述丙纶纤维经线的长度方向设置的若干组编织单元,每组所述编织单元均包括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一加强束和第二加强束,所述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分别与丙纶纤维经线交错编织,所述第一加强束的一端绕接于所述第一纬线的外侧,所述第二加强束的一端绕接于所述第二纬线的外侧,所述第一加强束与第二加强束的上部与丙纶纤维经线相互缠绕交织,该第一加强束与第二加强束的下部与下一丙纶纤维经线、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相互缠绕交织。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均为氨纶纤维线,所述第一加强束和第二加强束均包括芳纶纤维丝和玻璃纤维丝,所述芳纶纤维丝以S型加捻方式缠绕于玻璃纤维丝外侧。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强束和第二加强束均包括芳纶纤维丝和玻璃纤维丝,所述芳纶纤维丝以S型加捻方式缠绕于玻璃纤维丝外侧。
[0009]优选的,所述阻燃面料层由聚酰亚胺纤维经线和聚酰亚胺纤维玮线相互交织而成。
[0010]优选的,所述涤纶面料层由涤纶纤维经线和涤纶纤维玮线相互交织而成。
[0011]优选的,所述抑菌面料层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而成,所述经线和纬线均采用抑菌纱线,所述抑菌纱线包括内层的弹性橡筋和包裹于弹性橡筋外侧的抑菌保护层,所述抑菌保护层由竹炭纤维经线和纳米银纤维纬线相互交织而成。
[0012]优选的,所述亲肤面料层由莫代尔纤维经线和莫代尔纤维纬线相互交织而成。
[0013]由上述对本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14]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阻燃面料,耐磨透气面料层包括若干丙纶纤维经线、沿着所述丙纶纤维经线的长度方向设置的若干组编织单元,编织单元分别与经线和纬线交织后形成透气区,从而可以实现该阻燃面料的透气性,增加面料使用的舒适度,同时耐磨透气面料层中的经线为丙纶纤维经线,编织单元中的第一纬线、第二纬线均为氨纶纤维线,丙纶纤维经线和氨纶纤维线都具有优异的耐磨性,大大降低了该阻燃面料的损坏率,延长了该阻燃面料的使用寿命。
[0015]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阻燃面料,通过采用由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一加强束和第二加强束等相结合构成的编织单元,其中第一加强束和第二加强均包括芳纶纤维丝和玻璃纤维丝,芳纶纤维丝以S型加捻方式缠绕于玻璃纤维丝外侧,即芳纶纤维丝和玻璃纤维丝具有较好的抗拉性,其中,芳纶纤维丝以S型加捻方式缠绕于玻璃纤维丝外侧,能增强第一加强束和第二加强束的强度,从而提高整个耐磨透气面料层的整体结构强度。
[0016]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阻燃面料,抑菌面料层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而成,经线和纬线均采用抑菌纱线,抑菌纱线包括内层的弹性橡筋和抑菌保护层,抑菌保护层由竹炭纤维经线和纳米银纤维纬线相互交织而成,该抑菌保护层具有很好的弹性和韧性,不易断裂,抑菌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8]图1为本技术一种阻燃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一种阻燃面料的耐磨透气面料层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一种阻燃面料的抑菌保护层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一种阻燃面料的抑菌纱线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一种阻燃面料的第一加强束的示意图。
[0023]图中:1.耐磨透气面料层;11.丙纶纤维经线;I11.编织单元;12a.第一纬线;12b.第二纬线;12c.第一加强束;12d.第二加强束;121.芳纶纤维丝;122.玻璃纤维丝;2.阻燃面料层;3.涤纶面料层;4.抑菌面料层;41.抑菌纱线;41a.弹性橡筋;41b.抑菌保护层;411b.竹炭纤维经线;412b.纳米银纤维纬线;5.亲肤面料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燃面料,包括阻燃面料层(2)、涤纶面料层(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耐磨透气面料层(1)、抑菌面料层(4)和亲肤面料层(5),所述耐磨透气面料层设置在阻燃面料层(2)的上方,所述阻燃面料层的下方依次由上至下设置有涤纶面料层(3)、抑菌面料层(4)和亲肤面料层(5),所述耐磨透气面料层(1)、阻燃面料层(2)、涤纶面料层(3)、抑菌面料层(4)和亲肤面料层(5)之间通过丝线缝合连接固定,所述耐磨透气面料层(1)包括若干丙纶纤维经线(11)、沿着所述丙纶纤维经线(11)的长度方向设置的若干组编织单元(I11),每组所述编织单元(I11)均包括第一纬线(12a)、第二纬线(12b)、第一加强束(12c)和第二加强束(12d),所述第一纬线(12a)和第二纬线(12b)分别与丙纶纤维经线(11)交错编织,所述第一加强束(12c)的一端绕接于所述第一纬线(12a)的外侧,所述第二加强束(12d)的一端绕接于所述第二纬线(12b)的外侧,所述第一加强束(12c)与第二加强束(12d)的上部与丙纶纤维经线(11)相互缠绕交织,该第一加强束(12c)与第二加强束(12d)的下部与下一丙纶纤维经线、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美凤王汉雷陈小燕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骏源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