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减少岩礁性鱼类苗种自残的环境丰容装置,属于水产养殖作业技术领域,其包括上部可悬挂挂钩、下部入水闭合离水打开的挡板、中部多个依次套设的框架;框架与与其相邻的框架之间形成多个独立的腔体;框架内设置有与其活动连接的隔板,框架与隔板形成具有上下开口的柱体,隔板上设置有若干通孔。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显著增加水体空间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模拟自然生境的空间结构,同时提高育苗水体的空间利用率,通过物理分隔方式为不同规格大小的苗种提供栖息空间,减少大规格个体与小规格个体间的接触几率,增加小规格个体的避险区域,可极大降低鱼群内自残行为的发生,提高苗种的产量与质量。提高苗种的产量与质量。提高苗种的产量与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减少岩礁性鱼类苗种自残的环境丰容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作业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减少岩礁性鱼类苗种自残的环境丰容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同类相残行为(自残)是广泛存在于肉食性水生生物中的行为现象。在自然环境中自残行为是一种调节种群密度降低种内竞争的生态调节机制,对群体整体的生存稳定性具有重要保障作用。但在水产养殖生产中,自残行为会造成苗种的大量死亡,导致育苗成活率低,经济效益差等一系列问题,是肉食性水生生物育苗过程中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如何减少自残发生及其负面影响,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已有的大量研究已发现,在育苗环境中通过设置隐蔽物等方式增加环境丰容,可有效降低水生生物的自残发生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
[0003]岩礁性鱼类是我国近海重要的经济鱼种,也是当前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增殖类群。在褐菖鲉、许氏平鲉等海水岩礁性鱼类的育苗生产过程中,早期阶段的苗种自残是制约育苗产量、影响育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可导致50%以上的苗种损失。岩礁性鱼类天然具有恋礁栖息的习性,对物理结构复杂的栖息环境具有较强的偏好性,在自然海域中常栖息于礁石区、海藻丛等结构复杂的生境中。
[0004]在目前的规模化育苗生产中,尚缺少针对恋礁鱼类生产育苗的人工隐蔽物产品,人工育苗环境往往是单一裸露的非自然环境,缺少自然水域中复杂的隐蔽和栖息空间,且养殖密度较大,鱼群内因生长差异引发的规格差异明显,导致鱼群内自残频发,严重影响了育苗产量。
[0005]人工隐蔽物在虾蟹类及海参的育苗生产和养殖中已有广泛应用,例如在克氏原螯虾的育苗生产过程中,通常采用塑料网和砖块等隐蔽物用于降低苗种的自残,提高幼虾的成活率与生长速度。在三疣梭子蟹等蟹类的育苗生产中,使用聚乙烯网片、瓦片、砖块等隐蔽物可显著减少自残发生。但在海水岩礁性鱼类的育苗生产过程中,尚未见规模化使用的生产育苗用人工隐蔽物产品。在当前的育苗环节中,目前仍大多采用人工挑拣分苗的方式将不同规格的鱼苗分开,分苗过程耗时耗力且极易对苗种造成损伤,效率较低。在石斑鱼等海水岩礁性育苗生产实践中,目前仅见部分育苗车间在育苗池内使用隐蔽物的实践操作,且使用的丰容构造物大多是养殖工人基于各自经验临时使用简易裁截的PVC管、塑料构件、废旧轮胎等,使用方式大多是在养殖池内随意简单堆砌,缺乏科学规范的人工隐蔽物产品及相应的丰容技术指导。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用于减少岩礁性鱼类苗种自残的环境丰容装置,包括多个依次套设的框架,所述框架与与其相邻的框架之间形成多个独立的腔体;所述框架内设置有与其活动连接的
隔板,所述框架与所述隔板形成具有上下开口的柱体,所述隔板上设置有若干通孔;位于最外侧的框架下端活动连接有挡板。
[0008]进一步地,所述框架为3个,且所述框架为方形;所述框架与所述隔板形成具有上下开口的四棱柱体。
[0009]进一步地,3个所述框架由内至外分别设定为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其中,所述第一框架的侧棱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的侧面上,所述第二框架的侧棱设置在所述第三框架的侧面上。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框架的内侧设置有若干人工水草,用于满足较小个体的隐蔽物栖息需求。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三框架之间悬挂有若干管串,用于模仿天然栖息孔隙结构。
[0012]进一步地,位于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框架和所述第三框架的隔板上的通孔尺寸依次增大,以达到将不同规格幼鱼过滤分隔。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框架的下端设置有三角形活页塑料板,所述塑料板的一边与所述第三框架的底边铰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框架的上端设置有悬挂接口,用于将所述环境丰容装置在育苗池内悬挂使用。
[0015]进一步地,所述框架为PVC材质。
[0016]有益效果:
[0017]通过在育苗池中放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环境丰容装置,可以显著增加水体空间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模拟自然生境的空间结构,同时提高育苗水体的空间利用率,通过物理分隔方式为不同规格大小的苗种提供栖息空间,减少大规格个体与小规格个体间的接触几率,增加小规格个体的避险区域,在满足岩礁性鱼类趋礁习性、提高其福利水平的同时,可极大降低与群内自残行为的发生,提高苗种的产量与质量。
[0018]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环境丰容装置通过物理分隔方式降低大小苗种的自残发生率,同时可为苗种提供丰富的空隙结构为苗种在育苗池内提供栖息场所,产生隐蔽效应,可降低苗种生长离散及应激反应,提高苗(尤其是对隐蔽物具较强需要的岩礁性鱼类)增殖苗种的生产数量与质量,具备较强的科学性。
[0019]此外,丰容环境对于苗种的生长、应激水平、自然行为塑造等均具有一定改善功能。对于以增殖放流为最终的目的的苗种来说,通过使用本装置可促使放流苗种在生长过程中掌握藏匿、躲避等野外生存所需的行为模式,有效增强幼鱼的趋礁和领域行为,提高放流苗种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促使人工苗种在行为模式和生物学特性上更接近于野生个体,从而增强其野外生存适应性,有利于放流苗种存活率的提高。
[0020]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环境丰容装置具备整体抬升与方便拆装转运的特性,具有较好的便捷性,添加后不妨碍育苗管理过程中的清池、转池等操作,具备较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的正视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的仰视图;
[0024]其中,1、第一框架;2、第二框架;3、第三框架;4、隔板;5、通孔;6、挡板板;7、吊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实施例1
[0026]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减少岩礁性鱼类苗种自残的环境丰容装置,为模仿岩许氏平鲉、褐菖鲉等恋礁性鱼类在自然环境下的栖息生境——藻礁生境或附藻贻贝串制作而成的养殖池用环境丰容装置。
[0027]参考图1
‑
3,一种用于减少岩礁性鱼类苗种自残的环境丰容装置,包括多个依次套设的框架,框架与与其相邻的框架之间形成多个独立的腔体;框架内设置有与其活动连接的隔板4,框架与隔板4形成具有上下开口的柱体,隔板4上设置有若干通孔5;位于最外侧的框架下端活动连接有挡板6。
[0028]在本实施例中,框架为PVC材质。
[0029]其中,框架为3个,且框架为方形;框架与隔板4形成具有上下开口的四棱柱体。
[0030]在本实施例中,框架为正方形,框架与隔板4形成具有上下开口的正四棱柱体。
[0031]3个框架由内至外分别设定为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和第三框架3,其中,第一框架1的侧棱设置在第二框架2的侧面上,第二框架2的侧棱设置在第三框架3的侧面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框架1的侧棱和第二框架2的侧棱分别位于第二框架2的侧面和第三框架3的侧面的中间位置。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减少岩礁性鱼类苗种自残的环境丰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依次套设的框架,所述框架与与其相邻的框架之间形成多个独立的腔体;所述框架内设置有与其活动连接的隔板,所述框架与所述隔板形成具有上下开口的柱体,所述隔板上设置有若干通孔;位于最外侧的框架下端活动连接有挡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减少岩礁性鱼类苗种自残的环境丰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为3个,且所述框架为方形;所述框架与所述隔板形成具有上下开口的四棱柱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减少岩礁性鱼类苗种自残的环境丰容装置,其特征在于,3个所述框架由内至外分别设定为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其中,所述第一框架的侧棱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的侧面上,所述第二框架的侧棱设置在所述第三框架的侧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减少岩礁性鱼类苗种自残的环境丰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的内侧设置有若干人工水草,用于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浩宇,张秀梅,徐强,柴学军,张鼎元,田梦佳,张晓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