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井电缆可调高支撑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5719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3:19
一种电缆井电缆可调高支撑体,涉及一种电线支架,多根横担(8)的后端由上至下连接在立管(7)上,在底部方形支架的上水平管(16)中部设有短方管(13),下端固定在底部方形支架的下水平管(21)中部的细立管(11)上部穿在短方管中部,立管下部套在细立管上,立管下部处于短方管的方形立孔(12)中,调高定位杆(17)穿接短方管的定位孔(24)、立管下部间隔设置多个过孔(10)的其中一对和细立管上部的孔(25);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出现电缆井支架脱落时,利用装上横担的立管放置在贴墙处,在旋转立管后使横担肩负原有电缆托杆的管线,然后利用调高定位杆与底部方形支架,实现了快速修复的目的。实现了快速修复的目的。实现了快速修复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缆井电缆可调高支撑体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缆支架,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缆井电缆可调高支撑体。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城市规划中将以前在老旧的空中的电力、通信和广播电视线路均要求入地,电力部门会协同一些合适的通信和广播电视线路一同借用电缆井形成一个组合电缆井;结合附图5,将电缆托杆(29)后端通过固定螺丝(28)与槽钢(27)连接形成电缆托架,在电缆井的建设时,通过膨胀螺丝将槽钢(27)固定电缆井的一侧墙壁上;实际使用中受到环境潮湿和酸碱侵蚀,导致部分墙体的水泥脱落,安装在水泥墙体上的电缆托架也有部分脱落,由于原有墙体以无法再次安装电缆托架,只能任其悬空。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缆井电缆可调高支撑体,在出现电缆井支架脱落时,利用装上横担的立管放置在贴墙处,在旋转立管后使横担肩负原有电缆托架的管线,然后利用调高定位杆与底部方形支架,实现了快速修复的目的。
[0004]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缆井电缆可调高支撑体,包括立管、横担、底部方形支架、短方管、细立管和调高定位杆,多根横担的后端由上至下连接在立管上,在底部方形支架的上水平管中部设有短方管,下端固定在底部方形支架的下水平管中部的细立管上部穿在短方管中部,立管下部套在细立管上,立管下部处于短方管的方形立孔中,调高定位杆穿接短方管的定位孔、立管下部间隔设置多个过孔的其中一对和细立管上部的孔。
[0005]所述的电缆井电缆可调高支撑体,立管的上端至下部等距间隔设有贯通左右的光孔,横担后端设有方管,在方管上设有贯通左右的穿孔,横担方管的管孔套在立管上,锁紧螺丝穿过方管的穿孔和立管合适的光孔后由螺母锁死。
[0006]所述的电缆井电缆可调高支撑体,在横担的前端设有外端翘起。
[0007]所述的电缆井电缆可调高支撑体,在短方管的前部面设有方块,方块中部设有对应短方管孔的螺孔,所述调高定位杆的外端设有短螺杆的外端面设有旋拧机构,短螺杆与方块的螺孔连接。
[0008]所述的电缆井电缆可调高支撑体,短螺杆外端面的旋拧机构为内六方孔。
[0009]所述的电缆井电缆可调高支撑体,所述底部方形支架两侧的边部管前端之间设有连接管,下水平管设置在两边部管的后端之间,两边部立管的下端分别与两边部管的后端上部面固定连接,两边部立管的上端分别与上水平管的两端下部面固定连接,两斜连接管的上端与上水平管的两端前部固定连接,两斜连接管的下端固定连接在两边部管的上部面中部。
[0010]所述的电缆井电缆可调高支撑体,立管、横担和底部方形支架均通过镀锌防锈处理。
[0011]通过上述公开内容,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电缆井电缆可调高支撑体,利用横担后端的方管根据实际需要调整高度和安装数量,再由锁紧螺丝和螺母定位并固定;底部方形支架的方形设计,可稳定坐在墙体的下部地面上;底部方形支架与立管的分体设置,方便了立管连同横担的先行放入墙体与电缆之间,在横担托起原电缆托架的线路后,借用横担上提使立管下端套在细立管上,然后往下使立管进入细立管与短方管的方形立孔,使用调高定位杆依次串联短方管、立管和细立管后使用六方扳手将短螺杆与螺孔连接;本申请的细立管和短方管设置可大幅度增加强度;本专利技术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电缆托架出现脱落后无法修复问题。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底部方形支架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调高定位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现有电缆井中的电缆支架立体结构示意图;在图中:1、螺母;2、管孔;3、方管;4、穿孔;5、锁紧螺丝;6、光孔;7、立管;8、横担;9、外端翘起;10、过孔;11、细立管;12、方形立孔;13、短方管;14、螺孔;15、方块;16、上水平管;17、调高定位杆;18、短螺杆;19、斜连接管;20、边部立管;21、下水平管; 22、连接管;23、边部管;24、定位孔;25、孔;26、内六方孔;27、槽钢;28、固定螺丝;29、电缆托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下面的实施例并不是对于本专利技术的限定,仅作为支持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在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技术框架内的任意等同结构替换,均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结合附图1~4中所述的电缆井电缆可调高支撑体,包括立管7、横担8、底部方形支架、短方管13、细立管11和调高定位杆17,立管7的上端至下部等距间隔设有贯通左右的光孔6,横担8的前端设有外端翘起9,在横担8后端设有方管3,在方管3上设有贯通左右的穿孔4,横担8方管3的管孔2套在立管7上,锁紧螺丝5穿过方管3的穿孔4和立管7合适的光孔6后由螺母1锁死,在底部方形支架的上水平管16中部设有短方管13,下端固定在底部方形支架的下水平管21中部的细立管11上部穿在短方管13中部,立管7下部套在细立管11上,立管7下部处于短方管13的方形立孔12中,调高定位杆17穿接短方管13的定位孔24、立管7下部间隔设置多个过孔10的其中一对和细立管11上部的孔25;在短方管13的前部面设有方块15,方块15中部设有对应短方管13孔25的螺孔14,所述调高定位杆17的外端设有短螺杆18的外端面设有内六方孔26,短螺杆18与方块15的螺孔14连接。
[0014]结合附图1~3,所述底部方形支架两侧的边部管23前端之间设有连接管22,下水平管21设置在两边部管23的后端之间,两边部立管20的下端分别与两边部管23的后端上部面固定连接,两边部立管20的上端分别与上水平管16的两端下部面固定连接,两斜连接管19的上端与上水平管16的两端前部固定连接,两斜连接管19的下端固定连接在两边部管23的上部面中部。
[0015]实施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电缆井电缆可调高支撑体,选材可在当地的钢材市场,短方管13和方管3选取能够套在立管7上的方向管材;细立管11选择能够插入立管7内孔的方向管材;横担8以及底部方形支架的管材选取无明确限制,也就是横担8和底部方形支架选用相同的方向管材;前述方向管材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切割焊接形成附图1的结构后进行镀锌防锈处理;具体安装使用过程:结合附图1至4,在施工现场根据原电缆托架的脱落位置以及数量,通过测量原电缆托架的电缆托杆29数量以及的高度,组装出对应数量的立管7和符合要求的横担8数量和高度;取下原电缆托架并将地面的杂物清理干净,将安装横担8的立管7由墙体与电缆之间的间隔放入,然后通过旋转立管7使横担8处于原电缆托杆29的位置,将底部方形支架放在立管7下方,由两人抬起立管7并将立管7套在细立管11上,这时立管7继续下滑进入短方管13的方形立孔12,这时由一名工作人员将调高定位杆17由方块15的螺孔14、短方管13的定位孔24、立管7的过孔10、细立管11两个孔25后穿入立管7的另一过孔10和短方管13的另一定位孔24,此时调高定位杆17的短螺杆18与方块15的螺孔14连接安装完成;按此方法进行下一个电缆井电缆可调高支撑体的安装。
[001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缆井电缆可调高支撑体,包括立管(7)、横担(8)、底部方形支架、短方管(13)、细立管(11)和调高定位杆(17),其特征是:多根横担(8)的后端由上至下连接在立管(7)上,在底部方形支架的上水平管(16)中部设有短方管(13),下端固定在底部方形支架的下水平管(21)中部的细立管(11)上部穿在短方管(13)中部,立管(7)下部套在细立管(11)上,立管(7)下部处于短方管(13)的方形立孔(12)中,调高定位杆(17)穿接短方管(13)的定位孔(24)、立管(7)下部间隔设置多个过孔(10)的其中一对和细立管(11)上部的孔(2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井电缆可调高支撑体,其特征是:立管(7)的上端至下部等距间隔设有贯通左右的光孔(6),横担(8)后端设有方管(3),在方管(3)上设有贯通左右的穿孔(4),横担(8)方管(3)的管孔(2)套在立管(7)上,锁紧螺丝(5)穿过方管(3)的穿孔(4)和立管(7)合适的光孔(6)后由螺母(1)锁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井电缆可调高支撑体,其特征是:在横担(8)的前端设有外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东东徐兵兵朱兵兵张甲乙张嘉伟李旭史学巨许晓辉周耀文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