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镀金刚线控制上砂流量的扫砂机构,其属于电镀金刚线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镀金刚线存在的镀槽内金刚砂含量不稳定导致电镀金刚线质量差的缺陷。其主体结构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固定架、上扫砂机构、下扫砂机构、滑动机构、驱动机构和上砂三通钛管,驱动机构与滑动机构连接,且滑动机构安装在固定架上,上砂三通钛管的两端分别与上扫砂机构和下扫砂机构连接,上砂三通钛管的第三端与搅拌桶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主要用于电镀金刚线。金刚线。金刚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镀金刚线控制上砂流量的扫砂机构
: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镀金刚线
,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电镀金刚线控制上砂流量的扫砂机构。
技术介绍
:
[0002]金刚石线锯作为一种应用在硬脆材料领域的新型切割技术,当前正在快速代替传统的切割技术,金刚线主要用于晶体硅、蓝宝石、精密陶瓷等高硬脆材料的切割加工,由于电镀金刚线切割效率高、切割质量佳、材料损耗少,在金刚线细化发展的趋势下更具优势,随着材料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其对生产过程的质量把控越来越严格,金刚线要具备良好的切削性能就要求金刚线上镀覆的金刚石连续均匀的分布,并且不同型号的金刚线上砂粒数要求不同,对工艺槽内的金刚石含量要求也不同,现有的上砂机构难以有效地控制上砂流量,导致槽内金刚砂含量不稳定,从而影响电镀金刚线的质量。
[0003]另外现有的扫砂管与上砂管采用法兰直接连接,上砂流量主要取决于上砂泵的泵送功率,其存在的缺点为:扫砂管与上砂管之间缺少可以有效控制上砂流量的装置,上砂泵的不稳定易导致镀槽内金刚砂含量不稳定,从而影响电镀金刚线的质量,且现有的扫砂管出砂口为圆形,出口夹角为90
°
,出砂方向偏下,故现有的扫砂管出砂口形状和位置分布设计不够合理,难以有效地保证金刚砂从扫砂管进入上砂槽内均匀分散,易出现团聚、沉淀等情况,导致槽内金刚砂分布不够均匀,影响上砂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电镀金刚线控制上砂流量的扫砂机构,其金刚砂从扫砂管进入槽体时分散更均匀,流向更合理。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电镀金刚线控制上砂流量的扫砂机构,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固定架、上扫砂机构、下扫砂机构、滑动机构、驱动机构和上砂三通钛管,驱动机构与滑动机构连接,且滑动机构安装在固定架上,上砂三通钛管的两端分别与上扫砂机构和下扫砂机构连接,上砂三通钛管的第三端与搅拌桶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上扫砂机构包括上扫砂钛管、上进砂钛管和流量控制球阀,所述上扫砂钛管与上进砂钛管连接,上进砂钛管还通过管道固定座与流量控制球阀的一端连接,流量控制球阀的另一端通过管道固定座与上砂三通钛管的一端连接。
[0008]优选地,所述下扫砂机构包括下扫砂钛管、下进砂钛管和流量控制球阀,下扫砂钛管与下进砂钛管连接,下进砂钛管还通过管道固定座与流量控制球阀的一端连接,流量控制球阀的另一端通过管道固定座与上砂三通钛管的另一端连接。
[0009]优选地,所述上扫砂机构和下扫砂机构均设有四处,所述上扫砂钛管和下扫砂钛管结构相同,均包括扫砂外管和扫砂内管,扫砂内管设于扫砂外管内部,扫砂外管上设有外扫砂孔,扫砂内管上设有内扫砂孔,所述外扫砂孔和内扫砂孔均为长形孔。
[0010]优选地,所述外扫砂孔和内扫砂孔对称分布,且两个外扫砂孔之间的开口夹角为 100
°
~120
°
,两个内扫砂孔之间的开口夹角为100
°
~120
°
。
[0011]优选地,所述管道固定座与流量控制球阀之间设有快速卡箍,管道固定座与上砂三通钛管之间还设有钛管弯管和连接软管。
[0012]优选地,所述滑动机构包括焊接固定板、直线轴承和直线导轨固定板,所述上扫砂机构和下扫砂机构通过水平固定板安装在焊接固定板上,直线导轨固定板上设有直线导轨,焊接固定板通过直线导轨和直线轴承与直线导轨固定板滑动连接,且直线导轨固定板的两侧安装在固定架上。
[0013]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扫砂驱动电机、齿轮和齿条,齿条安装固定在焊接固定板上,扫砂驱动电机安装在机架上,且扫砂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齿轮连接,齿轮与齿条啮合传动连接。
[0014]优选地,所述焊接固定板上还设有支撑板。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1、本专利技术通过计算模拟优化使得金刚砂从上扫砂钛管和下扫砂钛管进入槽体时均匀分散,保证金刚线上砂的均匀性,同时也提高了附着效果和产品质量,金刚线在上砂工艺时,可保证上砂更均匀,在提升上砂效果的同时,解决了原来金刚砂容易沉淀或上砂不均匀的缺陷;
[0017]2、改进后的上扫砂钛管和下扫砂钛管更符合流体力学规律,两个外扫砂孔之间的开口夹角为110
°
,两个内扫砂孔之间的开口夹角为110
°
,使得金刚砂在槽体中的分布更均匀,流向更合理,减少金刚砂团聚集中和稀疏漏砂等现象的发生;
[0018]3、每根上扫砂钛管和下扫砂钛管都有一个单独的流量控制球阀控制上砂流量,通过手动旋转流量控制球阀把手可以精确控制各上扫砂钛管和下扫砂钛管的上砂流量;
[0019]因此,本专利技术可以很好地控制上砂流量和上砂槽内的含砂量,保证上砂槽内的金刚砂含量基本稳定,通过计算和分析槽内的金刚砂含量与金刚线上砂质量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提高金刚线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左视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下扫砂钛管的主视图;
[0024]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下扫砂钛管的左视图;
[0025]图6为图4中A
‑
A的剖视图。
[0026]图中:401、下扫砂钛管;402、下进砂钛管;403、管道固定座;404、流量控制球阀;405、快速卡箍;406、钛管弯管;407、连接软管;408、上砂三通钛管;409、上进砂钛管; 410、上扫砂钛管;411、直线导轨固定板;412、直线导轨;413、水平固定板;414、支撑板; 415、扫砂驱动电机;416、直线轴承;417、焊接固定板;418、固定架;419、机架;420、齿轮;421、齿条;422、扫砂外管;423、扫砂内管;424、外扫砂孔;425、内扫砂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8]实施例1:
[0029]如图1
‑
3所示,一种电镀金刚线控制上砂流量的扫砂机构,包括机架419,所述机架419 上设有固定架418、上扫砂机构、下扫砂机构、滑动机构、驱动机构和上砂三通钛管408,驱动机构与滑动机构连接,且滑动机构安装在固定架418上,上砂三通钛管408的两端分别与上扫砂机构和下扫砂机构连接,上砂三通钛管408的第三端通过钢丝软管与搅拌桶连接。
[0030]实施例2:
[0031]一种电镀金刚线控制上砂流量的扫砂机构,所述上扫砂机构包括上扫砂钛管410、上进砂钛管409和流量控制球阀404,所述上扫砂钛管410与上进砂钛管409连接,上进砂钛管 409还通过管道固定座403与流量控制球阀404的一端连接,流量控制球阀404的另一端通过管道固定座403与上砂三通钛管408的一端连接。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镀金刚线控制上砂流量的扫砂机构,包括机架(419),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419)上设有固定架(418)、上扫砂机构、下扫砂机构、滑动机构、驱动机构和上砂三通钛管(408),驱动机构与滑动机构连接,且滑动机构安装在固定架(418)上,上砂三通钛管(408)的两端分别与上扫砂机构和下扫砂机构连接,上砂三通钛管(408)的第三端与搅拌桶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镀金刚线控制上砂流量的扫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扫砂机构包括上扫砂钛管(410)、上进砂钛管(409)和流量控制球阀(404),所述上扫砂钛管(410)与上进砂钛管(409)连接,上进砂钛管(409)还通过管道固定座(403)与流量控制球阀(404)的一端连接,流量控制球阀(404)的另一端通过管道固定座(403)与上砂三通钛管(408)的一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镀金刚线控制上砂流量的扫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扫砂机构包括下扫砂钛管(401)、下进砂钛管(402)和流量控制球阀(404),下扫砂钛管(401)与下进砂钛管(402)连接,下进砂钛管(402)还通过管道固定座(403)与流量控制球阀(404)的一端连接,流量控制球阀(404)的另一端通过管道固定座(403)与上砂三通钛管(408)的另一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镀金刚线控制上砂流量的扫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扫砂机构和下扫砂机构均设有四处,所述上扫砂钛管(410)和下扫砂钛管(401)结构相同,均包括扫砂外管(422)和扫砂内管(423),扫砂内管(423)设于扫砂外管(422)内部,扫砂外管(422)上设有外扫砂孔(424),扫砂内管(423)上设有内扫砂孔(425),所述外扫砂孔(424)和内扫砂孔(425)均为长形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志刚,龚洋,黄福利,周家美,时尚科,袁洪峰,王金部,李志涛,于海涛,龚星宇,周泽宇,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山田新材科研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