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长螺旋用中间支承的润滑系统及方法,包括中间支承本体、开设于外壳顶部的进油口、开设与外壳底部的出油口、设于外壳外部的回油管及循环泵,进油口通过轴承与一侧轴套之间的间隙连通至轴承内的润滑腔,并通过轴承与另一侧轴套之间的间隙连通至出油口,出油口通过回油管及循环泵连接至进油口。通过增加润滑油循环系统,对轴承的润滑腔进行润滑的同时,对其进行冷却,避免其温度过热,并通过设于外壳外的回油管及循环泵实现循环冷却;通过回油管上的油温传感器进行实时测温,当温度过高可进行自动报警或相应散热处理;通过设置液位器,能够检测润滑腔内的润滑油是否有损耗,方便自动或人工补充。方便自动或人工补充。方便自动或人工补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长螺旋用中间支承的润滑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中间支承、具体涉及一种长螺旋用中间支承的润滑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粉料螺旋卸船机通过多级螺旋输送臂内的输送螺杆进行送料,个别属于长距离螺旋,由于输送螺杆较长,每一段都需要安装中间支承来进行管内支撑。现有的中间支承仅采用骨架油封和油脂来密封轴承腔。但是,在螺旋输送臂的管内环境作业,轴承无法得到有效散热。骨架油封+油脂密封的结构无法抵挡外部压力粉料进入轴承腔,污染物进入中间支承的轴承腔后,容易导致轴承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长螺旋用中间支承的润滑系统及方法,通过注入润滑油并实现循环,可有效对轴承进行冷却和润滑,并通过组合密封加压力油脂确保外部带压力粉状污染物不进入支承系统的轴承腔。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5]一方面,一种长螺旋用中间支承的润滑系统,包括外壳、设于外壳内的轴承、穿设与轴承内的传动轴、分设于轴承两侧并与外壳相固定的轴套,轴套与传动轴之间具有油脂密封结构,还包括开设于外壳顶部的进油口、开设与外壳底部的出油口、设于外壳外部的回油管及循环泵,进油口通过轴承与一侧轴套之间的间隙连通至轴承内的润滑腔,并通过轴承与另一侧轴套之间的间隙连通至出油口,出油口通过回油管及循环泵连接至进油口。
[0006]所述外壳底部还连通有液位器,液位器通过轴承与一侧轴套之间的间隙与轴承内的润滑腔相连通。
[0007]所述回油管上还设有油温传感器。
[0008]所述油脂密封结构包括由轴承侧向外依次设置的骨架油封、第一隔圈、第一油脂阻封环、第二隔圈、第二油脂阻封环、第三隔圈、第三油脂阻封环,第一隔圈与第一油脂阻封环构成第一油脂腔、第二隔圈与第二油脂阻封环构成第二油脂腔、第三隔圈与第三油脂阻封环构成第三油脂腔,且在第二隔圈的顶部与底部均开有油脂进口,外壳上分别设有与油脂进口相连通的润滑脂导管,润滑脂导管的入口分别连接至自动加压注脂器。
[0009]所述传动轴两端还固设有法兰,法兰内侧端面上设有环形凹槽,轴套外侧端面具有伸入至环形凹槽内的环形凸块,并与环形凹槽构成迷宫密封。
[0010]另一方面,一种长螺旋用中间支承的润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1]A.通过进油口对轴承内的润滑腔注入润滑油以进行润滑及冷却,并通过重力作用从出油口流出;
[0012]B.通过回油管及循环泵将流出的润滑油返回至进油口,进行循环润滑及冷却;
[0013]C.通过油温传感器对润滑油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当测得温度过高时,进行自动报警或控制加速油泵的转速,以促进油液的流动和散热。
[0014]还包括步骤D.通过液位器检测润滑腔的润滑油液位,当检测液位低于设定值时,进行补充润滑油。
[0015]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长螺旋用中间支承的润滑系统及方法,通过增加润滑油循环系统,对轴承的润滑腔进行润滑的同时,对其进行冷却,避免其温度过热,并通过设于外壳外的回油管及循环泵实现循环冷却;通过回油管上的油温传感器进行实时测温,当温度高出设定值时,可进行自动报警或加速循环油的流动速度等散热处理;通过设置液位器,能够检测润滑腔内的润滑油是否有损耗,方便自动或人工补充。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长螺旋用中间支承的润滑系统的剖视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中的A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本专利技术的长螺旋用中间支承的润滑系统如图1
‑
图2所示,与现有技术相同的是,同样也包括外壳2、设于外壳2内的轴承3、穿设与轴承3内的传动轴1、分设于轴承3两侧并与外壳2两侧端面通过螺栓相固定的轴套4,轴套4与传动轴1之间具有油脂密封结构,轴承3包括通过内隔圈34固定于传动轴1上的内圈31、通过外隔圈35与外壳2相固定的外圈32、设于内、外圈31、32之间的滚动体33等,而在轴套4与传动轴1之间还具有油脂密封结构。
[0020]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该润滑系统还包括开设于外壳2上端的至少一个进油口10、开设与外壳2下端的出油口11、设于外壳2外部的回油管12及循环泵13(回油管12及循环泵13可布置于螺旋输送臂的外壁上),进油口10(图1中所示的为两个,右侧的另一个与轴承3、右侧轴套4之间的间隙连通,可供选择使用,若不使用时可用堵头堵塞,也可作为增补润滑油的入口)通过轴承3与左侧轴套4之间的间隙连通至轴承3内的润滑腔36,并通过轴承3与右侧轴套4之间的间隙连通至出油口11,出油口11通过回油管12及循环泵13连接至进油口10。并且,回油管12上还设有用以实时检测润滑油温度的油温传感器14。另外,在外壳2下端还连通有液位器15(如连通器款式),液位器15通过轴承3与左侧轴套4之间的间隙与轴承3内的润滑腔36相连通,用以检测腔内润滑油是否有损耗。
[0021]上述油脂密封结构包括由轴承3侧向外依次设置的骨架油封41、第一隔圈42、第一油脂阻封环43、第二隔圈44、第二油脂阻封环45、第三隔圈46、第三油脂阻封环47,第一隔圈42与第一油脂阻封环43构成第一油脂腔、第二隔圈44与第二油脂阻封环45构成第二油脂腔、第三隔圈46与第三油脂阻封环47构成第三油脂腔,其中第二隔圈44的长度大于第一、第三隔圈42、46,使得第二油脂腔大于其余油脂腔,且在第二隔圈44的顶部与底部均开有油脂进口48,外壳2上分别设有与油脂进口48相连通的润滑脂导管8,润滑脂导管8的入口分别连接至自动加压注脂器9。随着润滑脂的消耗,自动加压注脂器9通过其弹簧作用自动向润滑脂导管8注入高压润滑脂,并由第二油脂腔向两侧其余油脂腔补脂,起到轴承3两侧的多级油脂密封作用。图1中外壳顶部与底部均设有一对润滑脂导管8,通常使用其中的一对,另一对作为备用可进行封堵。另外,润滑脂导管8还被用作整个中间支承在螺旋输送臂的支撑作用。并且,带有压力的油脂能够在轴承腔端压紧骨架油封41,确保骨架油封41密封可靠,也
可阻挡油脂进入骨架油封41封闭的轴承腔。同时,压力油脂与三组隔圈形成多级阻压密封腔,防止外部粉尘进入。法兰5后端与外壳2形成的机械密封环和减压腔也有助于抵挡外部压力粉料扽入侵。
[0022]传动轴1两端还通过花键16设有法兰5并通过定位销17固定,法兰5内侧端面上设有环形凹槽51,轴套3外侧端面具有伸入至环形凹槽51内的环形凸块31,并与环形凹槽51构成迷宫密封。
[0023]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润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4]A.通过进油口10对轴承3内的润滑腔36注入润滑油(不用注满润滑腔36)以进行润滑及冷却,并通过重力作用从出油口11流出;
[0025]B.通过回油管12及循环泵13将流出的润滑油返回至进油口10,并以此进行循环润滑及冷却;
[0026]C.通过油温传感器14对润滑油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当测得温度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长螺旋用中间支承的润滑系统,包括外壳、设于外壳内的轴承、穿设与轴承内的传动轴、分设于轴承两侧并与外壳相固定的轴套,轴套与传动轴之间具有油脂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开设于外壳顶部的进油口、开设与外壳底部的出油口、设于外壳外部的回油管及循环泵,进油口通过轴承与一侧轴套之间的间隙连通至轴承内的润滑腔,并通过轴承与另一侧轴套之间的间隙连通至出油口,出油口通过回油管及循环泵连接至进油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长螺旋用中间支承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底部还连通有液位器,液位器通过轴承与一侧轴套之间的间隙与轴承内的润滑腔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长螺旋用中间支承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管上还设有油温传感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长螺旋用中间支承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脂密封结构包括由轴承侧向外依次设置的骨架油封、第一隔圈、第一油脂阻封环、第二隔圈、第二油脂阻封环、第三隔圈、第三油脂阻封环,第一隔圈与第一油脂阻封环构成第一油脂腔、第二隔圈与第二油脂阻封环构成第二油脂腔、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本森,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亿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