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容盒自动转移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3550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6 18: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容盒自动转移结构,它包括:立板;翻转组件,所述翻转组件设置在所述立板侧面,它包括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立板侧面的转板、圆周设置在所述转板上的夹持单元、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转板上且与所述夹持单元相配合使用的凸轮、固定在所述立板另一侧且用于带动所述转板转动的第一驱动单元以及用于带动所述凸轮转动的第二驱动单元;压合组件,所述压合组件设置在所述立板顶部且与所述夹持单元相配合使用,它包括固定在所述立板顶部的固定架、可升降地设置在所述固定架上且朝向所述转板的压块以及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且用于带动所述压块升降的第三驱动单元。于带动所述压块升降的第三驱动单元。于带动所述压块升降的第三驱动单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容盒自动转移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电容器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电容盒自动转移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电容器是指两个相互靠近的导体,中间夹一层不导电的绝缘介质,它用于储存电量和电能,因此电容器在谐调、旁路、耦合、滤波等电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0003]在电容器加工时,需要在电容盒上焊接两根引线,而在现有技术中,电容盒通常需要人工来取放,现有的方法存在以下缺陷:
[0004]1、人工取放效率低,而且长时间人工操作会产生疲劳性,影响电容器的加工效率;
[0005]2、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浪费成本;
[0006]3、人工操作安全系数低,容易出现烫伤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电容盒自动转移结构。
[000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容盒自动转移结构,它包括:
[0009]立板;
[0010]翻转组件,所述翻转组件设置在所述立板侧面,它包括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立板侧面的转板、圆周设置在所述转板上的夹持单元、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转板上且与所述夹持单元相配合使用的凸轮、固定在所述立板另一侧且用于带动所述转板转动的第一驱动单元以及用于带动所述凸轮转动的第二驱动单元;
[0011]压合组件,所述压合组件设置在所述立板顶部且与所述夹持单元相配合使用,它包括固定在所述立板顶部的固定架、可升降地设置在所述固定架上且朝向所述转板的压块以及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且用于带动所述压块升降的第三驱动单元。
[0012]优化地,所述夹持单元包括间隔固定在所述转板外侧的挡板、枢轴式地固定在所述转板上的第一转板和第二转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转板远离其枢轴一端的固定柱、开设在所述第二转板远离其枢轴一端的通槽、连接在所述第一转板和第二转板侧面的角板、固定在所述角板上的夹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转板远离角板一侧且与所述凸轮相配合使用的弧形部,所述固定柱穿过所述通槽。
[0013]优化地,所述压合组件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的固定板以及安装在所述固定板上且朝向所述夹板的CCD相机。
[0014]优化地,所述夹板的长度大于所述挡板的长度。
[0015]优化地,所述CCD相机与立板的距离大于所述转板的厚度。
[0016]优化地,所述第一驱动单元为旋转气缸,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为伺服电机。
[0017]优化地,所述第三驱动单元为升降气缸。
[0018]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0019]本技术电容盒自动转移结构自动化程度高,通过凸轮与夹持单元的相互配合,可同步实现电容盒以及成品电容器的转移,升降的压块用于挤压夹板上的电容盒,方便后续引线的焊接,整体效率快,不会影响后续电容器的加工;节省了人工的投入,节约成本;整个过程由机器完成,无需人员的介入,提高了安全系数。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翻转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翻转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翻转组件的主视图;
[0024]图5为本技术压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技术压合组件的右视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1、立板;
[0028]2、翻转组件;21、转板;22、夹持单元;221、挡板;222、第一转板;223、第二转板;224、固定柱;225、通槽;226、弧形部;227、角板;228、夹板;23、凸轮;
[0029]3、压合组件;31、固定架;32、固定板;33、CCD相机;34、升降气缸;35、压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31]如图1至图6所示,为本技术电容盒自动转移结构的示意图,它通常用于电容盒的自动转移,并辅助焊接机完成引线的焊接,最后转移焊接好的电容器,它包括立板1、翻转组件2和压合组件3。
[0032]立板1为矩形状金属板,材质为不锈钢,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机台上(立板1垂直固定在机台上,立板1主要起支撑作用)。
[0033]翻转组件2设置在立板1侧面,它包括转板21、夹持单元22和凸轮23。转板21可转动地设置在立板1侧面(转板21是在第一驱动单元的带动实现转动的,第一驱动单元为中空状旋转气缸,旋转气缸缸体固定在立板1另一侧,转板21固定在旋转气缸的旋转部上)。夹持单元22有多组,它们圆周设置在转板21的外侧面上,用于夹取电容盒(在本实施例中,夹持单元22有4组)。每组夹持单元22包括挡板221、第一转板222、第二转板223、固定柱224、通槽225、弧形部226、角板227和夹板228。每组夹持单元22有两块挡板221,它们间隔固定在转板21的外侧面上。第一转板222和第二转板223枢轴式地固定在转板21侧面(如图3所示,转板21侧面固定有两根转轴,第一转板222和第二转板223分别固定在转轴上且都可自由转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板222在远离其转轴一端固定有固定柱224,第二转板223在远离其转轴一端开设有圆角矩形状的通槽225,且固定柱224穿过通槽225)。每组夹持单元22有两块角板227,它们分别连接在第一转板222和第二转板223侧面(角板227呈90
°
,一端固定在第一转板222和第二转板223侧面,另一端置于两块挡板221之间)。每组夹持单元22有两块夹板228,它们固定在角板227上,用于夹取电容盒(夹板228的长度大于挡板221的长度)。第二转板223在远离角板227的一侧设有弧形部226。
[0034]凸轮23可转动地设置在转板21远离立板1的一侧上,且与第二转223的弧形部226相配合使用(凸轮23是在第二驱动单元的带动下实现转动,第二驱动单元为伺服电机,伺服电机固定在立板1的另一侧,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在凸轮23上;在本实施例中,凸轮23并不是做整圈的转动,而是在一定角度内做正反往复摆动)。
[0035]压合组件3固定在立板1顶部,且与夹持单元22相配合使用,它包括固定架31、固定板32、CCD相机33、升降气缸34和压块35。固定架31固定在立板1顶部(固定架31通过螺栓与螺母配合的方式实现固定;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架31呈90
°
,一侧固定在立板1上,另一侧位于立板1的上方)。固定板32固定在固定架31上,CCD相机33安装在固定板32上且朝向夹板228(在转板21的带动下,夹有电容盒的夹持单元22在立板1一侧转动,CCD相机33用于实时检测电容盒的位置与数量;在本实施例中,CCD相机33与立板1之间的距离大于转板21的厚度,防止在转板21转动的过程中发生干涉)。压块35可升降地设置在固定架31上且朝向转板21(压块35是在第三驱动单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容盒自动转移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立板(1);翻转组件(2),所述翻转组件(2)设置在所述立板(1)侧面,它包括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立板(1)侧面的转板(21)、圆周设置在所述转板(21)上的夹持单元(22)、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转板(21)上且与所述夹持单元(22)相配合使用的凸轮(23)、固定在所述立板(1)另一侧且用于带动所述转板(21)转动的第一驱动单元以及用于带动所述凸轮(23)转动的第二驱动单元;压合组件(3),所述压合组件(3)设置在所述立板(1)顶部且与所述夹持单元(22)相配合使用,它包括固定在所述立板(1)顶部的固定架(31)、可升降地设置在所述固定架(31)上且朝向所述转板(21)的压块(35)以及固定在所述固定架(31)上且用于带动所述压块(35)升降的第三驱动单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容盒自动转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单元(22)包括间隔固定在所述转板(21)外侧的挡板(221)、枢轴式地固定在所述转板(21)上的第一转板(222)和第二转板(223)、设置在所述第一转板(222)远离其枢轴一端的固定柱(224)、开设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迎春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市海门银燕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