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在基坑边坡上的载重通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33442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6 18:42
本发明专利技术主要应用于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安装在基坑边坡上的载重通道系统,包括基础稳定部分、路面部分和支撑部分。基础稳定部分包括夯实圆柱底座、定位钢筋和铁鞋,夯实圆柱底座顶部设置定位钢筋,立杆轴线与夯实圆柱底座轴线重合,夯实圆柱底座夯入基坑边坡中;路面部分包括路面工字钢、钢板、防滑钢筋;支撑部分位于基础稳定部分和路面部分之间,支撑部分包括顶托、立杆、水平杆。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可靠、经济合理,极大的提高了通道的载重能力,结构受力明确,安全、稳定,材料为工程常用材料,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可多次循环使用,防滑钢筋采用废旧钢筋制作,节约材料,减少资金投入。减少资金投入。减少资金投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安装在基坑边坡上的载重通道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安装在基坑边坡上的载重通道系统,主要应用于建筑


技术介绍

[0002]在建筑行业中,基坑边坡上通道的施工现场现有施工方法一:“脚手架支撑体系+木垫板”简易通道,只可供工人通行,无法通过载重设备,且立杆无法在基坑边坡斜面上施工;方法二:基坑回填压实后进行设备通行,当挡土墙防水未施工完成时无法进行回填土施工,或者回填后待设备使用完毕重新开挖,影响工期且不符合绿色施工要求;方法三:采用汽车式起重机吊运,往往因施工场地狭小无法施工,留下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在基坑边坡上安装立杆,同时满足工人通行和载重设备通过,且无需重新开挖的安装在基坑边坡上的载重通道系统。
[0004]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安装在基坑边坡上的载重通道系统,包括基础稳定部分、路面部分和支撑部分;
[0005]基础稳定部分包括夯实圆柱底座、定位钢筋和铁鞋,夯实圆柱底座顶部设置定位钢筋,根据立杆平面布置图确定夯实圆柱底座位置,立杆轴线与夯实圆柱底座轴线重合,夯实圆柱底座夯入基坑边坡中;
[0006]路面部分包括路面工字钢、钢板、防滑钢筋,路面工字钢一端搭在混凝土现浇顶板上,另一端搭在基坑边坡上,路面工字钢安装前在路面工字钢与基坑边坡之间浇筑混凝土垫层,钢板焊接在路面工字钢上部,在钢板上部焊接防滑钢筋,路面工字钢在基坑边坡的一端,采用固定锚栓固定在基坑边坡内;
[0007]支撑部分位于基础稳定部分和路面部分之间,支撑部分包括顶托、立杆、水平杆,顶托安装在立杆上部,立杆与水平杆通过扣件连接,平行于路面工字钢的水平杆一侧与挡土墙上的对拉螺栓连接,另一侧与夯实圆柱底座或斜向扫地杆连接,位于夯实圆柱底座上的立杆,将对应定位钢筋套入立杆内,由定位钢筋限制立杆的移动,位于筏板基础等部位的立杆,在立杆底部放置铁鞋。
[0008]路面工字钢一端用角钢固定,另一侧用固定锚栓固定。采用夯实圆柱底座和定位钢筋,解决了无法搭设立杆的技术问题。
[0009]所述的夯实圆柱底座的夯实要求为夯实圆柱底座和基坑边坡共同承载力>2倍的立杆轴向力设计值。
[0010]所述的夯实圆柱底座为倒置型圆柱杯结构,直径为≥50mm、≤250mm,壁厚≥3mm,高度≥200mm,材质为铸铁或钢。
[0011]所述的夯实圆柱底座与立杆接触的平面需留有通气孔,确保夯入基坑边坡时夯实圆柱底座空腔内处于填实状态。倒置型圆柱杯结构,可以使夯实圆柱底座内填充,与基坑边坡固定更加稳固。
[0012]所述的夯实圆柱底座纵横向间距根据立杆纵横向间距确定,夯实圆柱底座、立杆和斜向扫地杆的纵横向间距控制在300~900mm。
[0013]所述的混凝土垫层厚度≥100mm,混凝土强度≥C20。
[0014]所述的钢板厚度≥15mm,路面工字钢规格≥I16,防滑钢筋间距为≥60mm、≤200mm。
[0015]所述的固定锚栓长度≥1m,锚栓直径≥20mm;
[0016]所述的路面工字钢安装完成后,在路面工字钢两个端部浇筑混凝土斜坡方便交通运输。
[0017]所述的路面工字钢间距同立杆垂直于路面工字钢的间距。
[0018]基坑边坡、筏板基础、挡土墙、对拉螺栓、混凝土现浇顶板为既有结构。上述参数的设置,极大的提高了通道的载重能力,使结构受力明确,通行安全。
[001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0]本专利技术结构可靠、经济合理,极大的提高了通道的载重能力,结构受力明确,安全、稳定;材料为工程常用材料,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可多次循环使用,防滑钢筋采用废旧钢筋制作,节约材料,减少资金投入。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图1中A

A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图1中B

B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夯实圆柱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路面工字钢;2、钢板;3、顶托;4、立杆;5、水平杆;6、混凝土斜坡;7、混凝土垫层;8、固定锚栓;9、基坑边坡;10、夯实圆柱底座;11、定位钢筋;12、斜向扫地杆;13、筏板基础;14、铁鞋;15、竖向剪刀撑;16、挡土墙;17、对拉螺栓;18、角钢限位器;19、混凝土现浇顶板;20、防滑钢筋;101、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
[0027]如图1~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安装在基坑边坡上的载重通道系统,包括基础稳定部分、路面部分和支撑部分。基础稳定部分包括夯实圆柱底座10、定位钢筋11和铁鞋14,夯实圆柱底座10顶部设置定位钢筋11,根据立杆4平面布置图确定夯实圆柱底座10位置,立杆4轴线与夯实圆柱底座10轴线重合,夯实圆柱底座10夯入基坑边坡9中;路面部分包括路面工字钢1、钢板2、防滑钢筋20,路面工字钢1一端搭在混凝土现浇顶板19上,另一端搭在基坑边坡9上,在路面工字钢1安装前在路面工字钢1与基坑边坡9之间浇筑混凝土垫层7,钢板2焊接在路面工字钢1上部,在钢板2上部焊接防滑钢筋20,路面工字钢1在基坑边坡9的一端,采用固定锚栓8固定在基坑边坡9内;支撑部分位于基础稳定部分和路面部分之间,支撑部分包括顶托3、立杆4、水平杆5,顶托3安装在立杆4上部,立杆4与水平杆5通过扣件连接,平行于路面工字钢1的水平杆5一侧与挡土墙16上的对拉螺栓17连接,另一侧与夯实圆柱底座10或斜向扫地杆12连接,位于夯实圆柱底座10上的立杆4,将对应定位钢筋11套入立杆4
内,由定位钢筋11限制立杆4的移动,位于筏板基础13等部位的立杆4,在立杆4底部放置铁鞋14。竖向剪刀撑15纵横向布置,竖向剪刀撑15斜杆与水平面的倾角应为45
°
~60
°
。路面工字钢1一端用角钢限位器18固定,另一侧用固定锚栓8固定。采用夯实圆柱底座10和定位钢筋11,在基坑边坡9上解决了无法搭设立杆4的技术问题。夯实圆柱底座10的夯实要求为夯实圆柱底座10和基坑边坡9共同承载力>2倍的立杆4轴向力设计值。夯实圆柱底座10为倒置型圆柱杯结构,直径为≥50mm、≤250mm,壁厚≥3mm,高度≥200mm,材质为铸铁或钢。夯实圆柱底座10与立杆4接触的平面需留有通气孔101,确保夯入基坑边坡9时夯实圆柱底座10空腔内处于填实状态。倒置型圆柱杯结构,可以使夯实圆柱底座10内填充,与基坑边坡9固定更加稳固。夯实圆柱底座10纵横向间距根据立杆4纵横向间距确定,夯实圆柱底座10、立杆4和斜向扫地杆12的纵横向间距控制在300~900mm。混凝土垫层7厚度≥100mm,混凝土强度≥C20。钢板2厚度≥15mm,路面工字钢1规格≥I16,防滑钢筋20间距为≥60mm、≤200mm。固定锚栓8长度≥1m,锚栓直径≥20mm;路面工字钢1安装完成后,在路面工字钢1两个端部浇筑混凝土斜坡6方便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装在基坑边坡上的载重通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稳定部分、路面部分和支撑部分;基础稳定部分包括夯实圆柱底座(10)、定位钢筋(11)和铁鞋(14),夯实圆柱底座(10)顶部设置定位钢筋(11),根据立杆(4)平面布置图确定夯实圆柱底座(10)位置,立杆(4)轴线与夯实圆柱底座(10)轴线重合,夯实圆柱底座(10)夯入基坑边坡(9)中;路面部分包括路面工字钢(1)、钢板(2)、防滑钢筋(20),路面工字钢(1)一端搭在混凝土现浇顶板(19)上,另一端搭在基坑边坡(9)上,路面工字钢(1)安装前在路面工字钢(1)与基坑边坡(9)之间浇筑混凝土垫层(7),钢板(2)焊接在路面工字钢(1)上部,在钢板(2)上部焊接防滑钢筋(20),路面工字钢(1)在基坑边坡(9)的一端,采用固定锚栓(8)固定在基坑边坡(9)内;支撑部分位于基础稳定部分和路面部分之间,支撑部分包括顶托(3)、立杆(4)、水平杆(5),顶托(3)安装在立杆(4)上部,立杆(4)与水平杆(5)通过扣件连接,平行于路面工字钢(1)的水平杆(5)一侧与挡土墙(16)上的对拉螺栓(17)连接,另一侧与夯实圆柱底座(10)或斜向扫地杆(12)连接,位于夯实圆柱底座(10)上的立杆(4),将对应定位钢筋(11)套入立杆(4)内,由定位钢筋(11)限制立杆(4)的移动,位于筏板基础(13)等部位的立杆(4),在立杆(4)底部放置铁鞋(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在基坑边坡上的载重通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夯实圆柱底座(10)的夯实要求为夯实圆柱底座(10)和基坑边坡(9)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长伟李刚左亭亭王志国杨继亮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金驰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