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33382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6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反应池本体内交错固定有2块以上的导流板,将其分隔成左右相连通的单元池,单元池上设置有进水口,中间单元池底部安装有微孔曝气装置,反应池本体的左、右侧壁上有溢流孔和排藻口,通过溢流孔连接有对称的溢流池,溢流池上连接有出水口。污水通过闸门控制可以进入任意一个单元池,采用连续进水,周期交替运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把连续系统的空间推流与SBR法的时间推流生化处理过程合二为一,整个系统连续进水和连续出水,而单元池子相对为间歇进水和间歇排水,可以进行灵活的时间和空间控制,同时通过导流板交错导水,降低了系统的水头损失节省了能耗,采用紧密的体化系统,节省了占地面积和建设费用。和建设费用。和建设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采用生物学方法治理环境污染的概念逐渐被公众接受,也广泛应用于污水、土壤、废气等的处理,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传统活性污泥法通过设置好氧区、缺氧区、厌氧区等不同条件进行硝化反硝化以及厌氧释磷好氧吸磷从而实现脱氮除磷,不但工艺复杂、操作难度大、效果一般,还很难实现同步脱氮除磷。SBR是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的简称,是一种按间隙曝气方式来运行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又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与传流污水处理工艺不同,SBR技术采用时间分割的操作方式替代空间分割的操作方式,非稳定生化反应替代稳态生化反应,静置理想沉淀替代传统的动态沉淀。它的主要特征是在运行上的有序和间歇操作,SBR技术核心是SBR反应池,该池集均化,初沉,生物降解、二沉等功能于一池,无污泥回流系统,SBR反应池内厌氧、缺氧及好氧状态交替进行,所以在去除有机物的同时,可以达到除磷脱氮的目的。经过这个废水处理工艺的废水可达到设计要求,可以直接排放。它的操作模式由进水、反应、沉淀、出水和待机等5个基本过程,从污水流入开始到待机时间结束,算作一个周期,进水期(不曝气)

反应期(曝气)

沉淀期(静置,不曝气)

排水排泥期(排水排泥)

闲置期(污泥活化)。由于单个SBR反应池集储水、曝气和沉淀于一体,间隙排污,因此经常是多个单独的SBR反应池并联运行,可以做到连续排污。即按操作顺序依次对每个SBR反应池充水,当处理系统中最后一个反应器充水完成后,第一反应器己完成整个运行周期并接着充水,如此循环往复运行。但多个SBR反应池不仅占地空间大,而且间歇期长,废水处理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提高了废水处理效率,同时减少了投资成本。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包括顺次相连的左侧溢流池、反应池本体和右侧溢流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本体内的前、后池壁上交错固定有2块以上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将反应池本体分隔成左右相连通的单元池,其中单元池的前或/和后池壁上设置有可开关的进水口,所述相邻导流板之间的单元池底部安装有微孔曝气装置,反应池本体的左、右侧壁上部有可开关的溢流孔与溢流池相连通,左或/和右单元池靠近底部位置开设有朝外的可开关的排藻口,所述左、右侧溢流池的池壁上连接有可开关的出水口。
[0005]所述左、右两侧溢流池大小相同,且对称设置于反应池本体的左、右两侧壁外。
[0006]所述左、右两侧溢流池对称设置于反应池本体的左右两侧壁外的上部,排藻口位于反应池本体的左、右两侧壁的下部靠近底部位置。
[0007]所述反应池本体左、右池壁对称开设有八个直径一致的溢流孔和两个排藻口。
[0008]所述反应池本体内导流板高度大致为反应池本体池高度的3/4。
[0009]所述左、右溢流池池壁高度与反应池本体池壁高度相同。
[0010]所述导流板有五块,将反应池本体划分为六个依次相连通的单元池,其中中间四个单元池底部安装有微孔曝气装置。
[0011]其中第一、三、四、六单元池的前或/和后池壁上设置有进水口,四个进水口在同一高度,且略高于出水口。
[0012]所述进水口、出水口位于反应池本体的同侧。
[0013]本技术通过交错设置的导流板将反应池本体分隔成相连通的单元池,污水在导流板空间推流作用下,蛇形流过反应池本体,中间单元池底下铺微孔曝气装置,作曝气池,在两侧的两个单元池中,采用平流式沉淀方式,最后通过溢流孔进入溢流池中,由出水口排出。本技术装置运行过程中,污水通过闸门控制可以进入任意一个池子,采用连续进水,周期交替运行,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5]1、把连续系统的空间推流与SBR法的时间推流生化处理过程合二为一,整个系统连续进水和连续出水,而单个单元池相对为间歇进水和间歇排水,可以进行灵活的时间和空间控制。
[0016]2、通过导流板交错导水,降低了系统的水头损失节省了能耗,采用紧密的体化系统,节省了占地面积和建设费用。
[0017]3、反应池本体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微藻颗粒生长导致池内微藻颗粒浓度超出其最佳工作浓度范围。此时可以通过排藻口排出多余的微藻颗粒,控制其浓度在最佳工作浓度范围内。排出的微藻颗粒可收集起来,用于制生物柴油,或晒干后用作燃料。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的平面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的处理流程图;
[0021]其中A为第一阶段,B为第一过渡阶段,C为第二阶段,D为第二过渡阶段;图中黑点为颗粒微藻,箭头方向是水进出方向,曲线为水推流方向。
[0022]图中标号列示:1、出水口A;2、进水口a;3、进水口b;4、进水口c;5、进水口d;6、出水口B;7、溢流孔;8、导流板;9、排藻口;10、溢流池;11、微孔曝气装置,12、单元池;13、颗粒微藻;14、反应池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24]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如图1

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包括左侧溢流池10、带导流板8的反应池本体14、右侧溢流池10。左侧溢流池10、右侧溢流池10的前壁上分别开设有可开关的出水口A1、出水口B6。左侧溢流池10、右侧溢流池10的作用是让出水更加均匀,还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挡颗粒藻进入处理好的水中。
[0026]所述左、右两侧溢流池10位置对称,设置于反应池本体14左、右壁外,反应池本体14与溢流池10相接的池壁凿八个直径一致的溢流孔7,反应池本体14内导流板8交错放置,五块导流板8将反应池本体14划分成六个单元池12。反应池本体14的左侧和右侧单元池12的侧壁上开设有排藻口9。在第一、三、四、六单元池12的前壁上分别开设有可开关的进水口a2、进水口b3、进水口c4、进水口d5,四个进水口在同一高度,且略高于出水口。污水通过闸门控制进水口可以进入任意一个池子,采用连续进水,周期交替运行。...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包括顺次相连的左侧溢流池、反应池本体和右侧溢流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本体内的前、后池壁上交错固定有2块以上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将反应池本体分隔成左右相连通的单元池,其中单元池的前或/和后池壁上设置有可开关的进水口,所述相邻导流板之间的单元池底部安装有微孔曝气装置,反应池本体的左、右侧壁上部有可开关的溢流孔与溢流池相连通,左或/和右单元池靠近底部位置开设有朝外的可开关的排藻口,所述左、右侧溢流池的池壁上连接有可开关的出水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两侧溢流池大小相同,且对称设置于反应池本体的左、右两侧壁外。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两侧溢流池对称设置于反应池本体的左右两侧壁外的上部,排藻口位于反应池本体的左、右两侧壁的下部靠近底部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颗粒微藻连续循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贞晟丁严罗露邵秀云杨利明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航空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