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保护结构,包括外门槛总成、A柱下立柱、前壁板总成以及门槛内板,还包括连接板、搭接在前壁板总成前侧的焊接支架以及后部搭接在门槛内板下侧的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外衬板,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外衬板的前部向上翻折并搭接在前壁板总成的前侧,连接板的上部的内侧部与焊接支架固定连接,连接板的上部的外侧部与A柱下立柱固定连接,连接板的下部的内侧部与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外衬板的前部固定连接,连接板的下部的外侧部与外门槛总成的前端部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连接板来分散碰撞力,改变了碰撞变形模式,降低了汽车侧围总成与机舱焊接总成的搭接部位被碰撞力撕裂的可能性。力撕裂的可能性。力撕裂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身保护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具体涉及一种车身保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能越来越重视,汽车碰撞安全要求也越来越严苛。在25%偏置碰撞时,汽车的侧围焊接总成与前壁板总成搭接处在焊点易产生撕裂脱落,从而导致碰撞过程中有失效风险。参见图1所示,目前侧围焊接总成101与前壁板总成102的搭接处的钣金只通过一排焊点103焊接在一起,在受到碰撞时侧围受到挤压变形,搭接处的钣金会受到非常大的撕裂力,容易导致焊点103脱落,从而导致碰撞保护失效。而受到汽车焊接工艺限制,侧围焊接总成101与前壁板总成102搭接结构难以更改,因此难以通过直接更改侧围焊接总成101与前壁板总成102搭接结构来解决碰撞过程中焊点容易脱落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车身保护结构,以减轻或消除侧围焊接总成与前壁板总成的搭接处在汽车碰撞过程中容易撕裂的问题。
[0004]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车身保护结构,包括外门槛总成、下端部与所述外门槛总成的前端部相连的A柱下立柱、搭接在所述A柱下立柱内侧的前壁板总成以及搭接在所述外门槛总成内侧的门槛内板,还包括连接板、搭接在所述前壁板总成前侧的焊接支架以及后部搭接在所述门槛内板下侧的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外衬板,所述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外衬板的前部向上翻折并搭接在所述前壁板总成的前侧,所述连接板的上部的内侧部与所述焊接支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上部的外侧部与所述A柱下立柱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下部的内侧部与所述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外衬板的前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下部的外侧部与所述外门槛总成的前端部固定连接。
[0005]进一步,所述焊接支架和所述前壁板总成之间围成第一空腔。
[0006]进一步,还包括与所述门槛内板和所述前壁板总成相连的发动机仓边梁前段,所述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外衬板的左部搭接在所述发动机仓边梁前段上,所述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外衬板、所述前壁板总成、所述门槛内板和所述发动机仓边梁前段之间围成第二空腔。
[0007]进一步,所述连接板的上部的内侧部设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连接板的下部的内侧部设有两个第三安装孔,所述连接板的上部的外侧部设有第四安装孔和第五安装孔,所述连接板的下部的外侧部设有第六安装孔。
[0008]进一步,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两个所述第三安装孔、所述第四安装孔和第五安装孔处均设有加强沉台。
[0009]进一步,所述第四安装孔和所述第六安装孔设置成定位孔。
[0010]进一步,所述焊接支架上固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配合的第一螺柱以及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对应的第一连接孔,所述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外衬板上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三安装孔对应的第二连接孔,所述A柱下立柱上固设有与所述第四安装孔配合的第二螺柱
以及与所述第五安装孔配合的第三螺柱,所述外门槛总成的前端部固设有与所述第六安装孔配合的第四螺柱。
[0011]进一步,所述外门槛总成上固定连接外门槛加强件,所述第四螺柱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外门槛加强件上,所述A柱下立柱上固定连接有A柱下立柱加强件,所述第二螺柱和所述第三螺柱固连在所述A柱下立柱加强件上。
[0012]本技术设置连接板来分散碰撞力,改变了碰撞变形模式,降低了侧围焊接总成与前壁板总成的搭接部位被碰撞力撕裂的可能性,能够提升碰撞效果,尤其能够提升25%偏置碰撞的碰撞效果。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
技术介绍
中所述的侧围焊接总成与前壁板总成的搭接处的断面图;
[0014]图2为实施例中所述的车身保护结构在未安装连接板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实施例中所述的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实施例中所述的车身保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实施例中所述的车身保护结构的断面图。
[0018]图中:1—外门槛总成;2—A柱下立柱;3—A柱;4—前壁板总成;5—门槛内板;6—发动机仓边梁前段;7—焊接支架;8—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外衬板;9—第一螺柱;10—第一连接孔;11—第二连接孔;12—第二螺柱;13—第三螺柱;14—第四螺柱;15—连接板;16—第一安装孔;17—第二安装孔;18—第三安装孔;19—第四安装孔;20—第五安装孔;21—第六安装孔;22—螺母;23—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0]如图2至图5所示的一种车身保护结构,包括外门槛总成1、下端部与外门槛总成1的前端部相连的A柱下立柱2、搭接在A柱下立柱2内侧的前壁板总成4以及搭接在外门槛总成1内侧的门槛内板5,还包括连接板15、搭接在前壁板总成4前侧的焊接支架7以及后部搭接在门槛内板5下侧的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外衬板8,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外衬板8的前部向上翻折并搭接在前壁板总成4的前侧,连接板15的上部的内侧部与焊接支架7固定连接,连接板15的上部的外侧部与A柱下立柱2固定连接,连接板15的下部的内侧部与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外衬板8的前部固定连接,连接板15的下部的外侧部与外门槛总成1的前端部固定连接。
[0021]在本实施例中,焊接支架7和前壁板总成4之间围成第一空腔,焊接支架7可以通过多个焊点与前壁板总成4,第一空腔形成空腔加强结构,能够提升焊接支架7处的结构强度,能够更好的传递从连接板15传递过来的碰撞力。
[0022]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与门槛内板5和前壁板总成4相连接的发动机仓边梁前段6,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外衬板8的左部搭接在发动机仓边梁前段6上,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外衬板8、前壁板总成4、门槛内板5和发动机仓边梁前段6之间围成第二空腔,第二空腔形成空腔加强结构,能够提升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外衬板8处的结构强度,能够更好的传递从连接板15传递过来的碰撞力。
[0023]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板15的上部的内侧部设有第一安装孔16和第二安装孔17,连
接板15的下部的内侧部设有两个第三安装孔18,连接板15的上部的外侧部设有第四安装孔19和第五安装孔20,连接板15的下部的外侧部设有第六安装孔21。第一安装孔16和第二安装孔17和两个第三安装孔18从上至下依次有间隔的布置,第四安装孔19、第五安装孔20和第六安装孔21从上至下依次有间隔的布置。
[002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16、第二安装孔17、两个第三安装孔18、第四安装孔19和第五安装孔20处均设有加强凸台,以提升各安装孔处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各个安装孔与连接板15的边沿之间的间距不小于10mm,以防止在碰撞过程中连接板15本身被撕裂。
[0025]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安装孔19和第六安装孔21设置成定位孔,以提升连接板15的安装精度。
[0026]在本实施例中,焊接支架7上固设有与第一安装孔16配合的第一螺柱9以及与第二安装孔17对应的第一连接孔10,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外衬板8上设有两个分别与两个第三安装孔18对应的第二连接孔11,A柱下立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保护结构,包括外门槛总成、下端部与所述外门槛总成的前端部相连的A柱下立柱、搭接在所述A柱下立柱内侧的前壁板总成以及搭接在所述外门槛总成内侧的门槛内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板、搭接在所述前壁板总成前侧的焊接支架以及后部搭接在所述门槛内板下侧的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外衬板,所述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外衬板的前部向上翻折并搭接在所述前壁板总成的前侧,所述连接板的上部的内侧部与所述焊接支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上部的外侧部与所述A柱下立柱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下部的内侧部与所述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外衬板的前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下部的外侧部与所述外门槛总成的前端部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支架和所述前壁板总成之间围成第一空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门槛内板和所述前壁板总成相连的发动机仓边梁前段,所述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外衬板的左部搭接在所述发动机仓边梁前段上,所述发动机舱边梁后段外衬板、所述前壁板总成、所述门槛内板和所述发动机仓边梁前段之间围成第二空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的上部的内侧部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天杰,李时云,杨磊,李强,易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