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1034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2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该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包括接地模块、高压端模块和若干中间模块;若干中间模块位于接地模块和高压端模块之间,若干中间模块之间,以及中间模块与接地模块和高压端模块之间均通过榫接方式可拆卸连接;该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通过接地模块与空气间隙相接触,通过高压模块与下导弧臂相连接。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自由组装式的模块化结构,能够任意组合灭弧腔室的数量,得到用于中低压电压等级线路的结构。相比于已有的一体化多腔室灭弧结构,该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在加工过程中出错率低,且能够保证结构强度依然稳固,可以快速熄灭冲击电弧。熄灭冲击电弧。熄灭冲击电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力
,特别涉及一种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电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各种电压等级电网运行的技术经济指标的要求日益提高。雷击线路导致跳闸、绝缘子闪络等事故严重威胁着输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多腔室灭弧结构由于优异的灭弧性能而被应用在防雷保护中。
[0003]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制出了以多腔室结构为基础的新型防雷装置。但该类装置往往是一体化的、属于易消耗品:无法通过不同数量的中间模块进行榫接来获得适用于各种电压等级线路的结构,且现场安装笨重;由于多次遮断冲击电弧,金属电极表面被强烈灼烧,无法长期适用,因此当前阶段的装置,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更换,需要大量资金。另外,由于整个装置的一体化,导致该装置在很高的长度下,结构强度变得脆弱、易断裂,无法承受大的外力;且加工不便,在加工过程中中断率、出错率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克服上述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该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的结构强度稳固,针对不同电压等级的线路,可以有选择地组合不同数量的中间模块,适用于不同电压等级的线路。
[0005]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该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包括接地模块、高压端模块和若干中间模块;所述接地模块和高压端模块分别位于该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的顶部和底部,若干中间模块位于接地模块和高压端模块之间,若干中间模块之间,以及中间模块与接地模块和高压端模块之间均通过榫接方式可拆卸连接;该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通过接地模块与空气间隙相接触,通过与下导弧臂相连接。
[0007]进一步,所述接地模块整体呈圆柱体结构,接地模块的底部中心处设有突出型榫接头;接地模块的内部设有由一层灭弧基本单元和电弧引入电极,电弧引入电极竖直位于灭弧基本单元的上方,且与灭弧基本单元接触。
[0008]进一步,所述高压模块整体呈圆柱体结构,高压模块的顶部中心处设接头插槽;高压模块的内部设有由一层灭弧基本单元和电弧引出电极,电弧引出电极竖直位于灭弧基本单元的下方,且与灭弧基本单元接触。
[0009]进一步,每个中间模块均为圆柱体结构,中间模块的底部中心处设有突出型榫接头,顶部中心处设有接头插槽;中间模块的内部设有若干层等间距纵向排列的灭弧基本单元。
[0010]进一步,所述灭弧基本单元由若干环绕设置球形电极构成,且相邻球形电极之间形成有向外延伸的三级缩口结构的灭弧腔室。
[0011]进一步,所述突出型榫接头的截面为圆形、正三角形、正方形或梯形。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该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能够针对不同电压等级的线路,选择不同个数、结构的中间模块,与高压模块和接地模块相榫接,拼接出一个完整的灭弧装置。相较于传统结构,该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在保证可以快速熄灭冲击电弧,降低线路跳闸率的情况下,榫接方式可有效提升了整体结构的稳固性。此外,该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可分模块加工,简化了加工方式,与以往的整体化加工方式相比,使出错率达到批量加工可接受的程度,大大降低了加工时长。
[0014]在实际应用中,当该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使用次数到达一定数量,需要进行更换时,因为是榫接结构,便于拆卸,工作人员可以就其中几个球形电极烧蚀严重的中间模块进行更换,而不需要更换整个装置,充分节省了工作量、人力物力,以及维护费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拆分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灭弧基本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突出型榫接头的端面形状示意图;
[0019]图5为淬灭电弧实验曲线图;
[0020]图1—3中,1—接地模块、2—高压端模块、3—中间模块、4—突出型榫接头、5—灭弧基本单元、6—电弧引入电极、7—接头插槽、8—电弧引出电极、9—球形电极、10—灭弧腔室。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该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包括接地模块1、高压端模块2和若干中间模块3。所述接地模块1和高压端模块2分别位于该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的顶部和底部,若干中间模块3位于接地模块1和高压端模块2之间,若干中间模块3之间,以及中间模块3与接地模块1和高压端模块2之间均通过榫接方式可拆卸连接。该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通过接地模块1与空气间隙相接触,通过与下导弧臂相连接。
[0023]以线路电压等级在35kV及以下为例:该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选用一个接地模块1、一个高压端模块2和三个中间模块3。
[0024]其中,接地模块1、高压模块和中间模块3均采用圆柱体结构,接地模块1的高度为2cm,直径为6cm,高压模块的高度为2cm,直径为6cm,中间模块3的高度为12cm,直径为6cm。接地模块1的底部中心处设有突出型榫接头4,接地模块1的内部设有由一层灭弧基本单元5和电弧引入电极6,电弧引入电极6竖直位于灭弧基本单元5的上方,且与灭弧基本单元5接触。高压模块的顶部中心处设接头插槽7,高压模块的内部设有由一层灭弧基本单元5和电
弧引出电极8,电弧引出电极8竖直位于灭弧基本单元5的下方,且与灭弧基本单元5接触。中间模块3的底部中心处设有突出型榫接头4,顶部中心处设有接头插槽7;中间模块3的内部设有4层等间距纵向排列的灭弧基本单元5。
[0025]对于电弧引入电极6和电弧引出电极8,电弧引入电极6和电弧引出电极8均为直径2mm,高度为4cm的圆柱形铜电极。
[0026]如图3所示,对于接地模块1、高压模块和中间模块3内部设置的灭弧基本单元5,其具体为由8个环绕设置球形电极9构成,且相邻球形电极9之间形成有向外延伸的三级缩口结构的灭弧腔室10。8个球形电极9之间存在7个灭弧腔室10,第8个灭弧腔室10设置在上下两个基本单元之间,它的作用是用来传递电弧。球形电极9的直径为4mm,电极间距2mm,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的试验试品采用了3级圆锥缩口结构,单个圆锥缩口结构下底面开口直径4mm,上底面开口直径1mm,高度2mm。
[0027]对于突出型榫接头4和接头插槽7,该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给出以下多种形式:
[0028](1)突出型榫接头4的截面为圆形,即突出型榫接头4选用圆柱体结构;高度为2cm,截面半径为1cm。
[0029](2)突出型榫接头4的截面为正三角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包括接地模块、高压端模块和若干中间模块;所述接地模块和高压端模块分别位于该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的顶部和底部,若干中间模块位于接地模块和高压端模块之间,若干中间模块之间,以及中间模块与接地模块和高压端模块之间均通过榫接方式可拆卸连接;该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通过接地模块与空气间隙相连接,通过高压模块与下导弧臂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模块整体呈圆柱体结构,接地模块的底部中心处设有突出型榫接头;接地模块的内部设有一层灭弧基本单元和电弧引入电极,电弧引入电极竖直位于灭弧基本单元的上方,且与灭弧基本单元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腔室模块化自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浦仕遵李宏梅彭庆军刘平林陈永梅范庆前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德宏供电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