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叠式发光二极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0246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堆叠式发光二极体,它是在一个固定于支架或电路板上的基层发光晶片之上,另堆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较小的发光晶片,且该等发光晶片的发光波长各不相同;其特征在于: 该基层发光晶片可为透光或不透光晶片,而堆叠于其上的第二或三发光晶片必须为透光晶片; 该堆叠的发光晶片之间是以透明绝缘胶固定。(*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实用新涉及一种发光二极体,尤指一种堆叠式发光二极体
技术介绍
习知的多色发光二极体构造(如图7所示),其中的二个(或三个)发光晶片a1、a2是被分开固定于支架b(或电路板)上,而该等发光晶片a1、a2的电极端一般分置于晶片的底部与顶面,底部藉导电胶c与支架b(或电路板)导通连接,顶面的电极端则以金线(或铝线)与支架b(或电路板)另一电极导通连接。当通电后发光时,由于发光晶片a1、a2各置一侧,因此其最大的缺点即是二个发光晶片所发出的光线,仅能在中间交错的部份(如图8的剖面线区域A所示)能产生有效的混光效果,而靠二侧边缘处则会有光线未能达到预期的混光效果,且发光时无法将各发光晶片所发出的能量完全的聚光在一起,而显得其亮度不足;其次,其所需占用的面积较大,而不符现今科技迈向短、小、轻、薄的趋势。另有一种多色发光二极体构造(如图9所示),其中的发光晶片a1与a2虽是以堆叠方式组合在支架b或电路板上,而能达到缩小体积的目的。然而,其中的发光晶片a2是以一种导电胶c将其贴粘在发光晶片a1之上,而由于导电胶c为一种不透光的胶体,因此作为基层的发光晶片a1只能由其侧面发光,而其顶面的光线将被导电胶c完全遮住,而未能达到应有的混光及聚光效果(如图10的剖面线区域A所示),尤其是该光源会产生偏向上层发光晶片a2的本来颜色情形;且因该一习知构造的发光晶片a1与a2仅能以串联线路连接,故难达产业上的利用价值。又一多色发光二极体构造(如图11所示),其中的发光晶片a1与a2同样以堆叠方式组合,然其为避免如图2所示实施例的缺失,因此上层发光晶片a2的体积较小且是粘固在下层发光晶片a1的一侧边。据而,虽其能使下层的发光晶片a1能有较佳的发光效果,惟其中仍有一部份(导电胶c处)的光线被遮掉,致其仅在中间部位能产生混光(如图12的剖面线区域A所示),而无法使光线达到完全混光及聚光效果;再者,若两发光晶片为不同VF时,其仅可作串联线路使用。综上所述各实施例,除其均具有发光效果无法完全聚光而产生色温差,及其原色光的亮度亦较原来的为小等缺失外,在功能及产品体积与外型制作上都有很大的限制,导致降低其市场竞争力;故对这些习知构造实有再改进的必要。本专利技术人有感于习知具有混光功效的多晶发光二极体构造有前述的缺失,因而著手研究发展,并积个人从事该项事业的制造与设计多年的经验,终而创作出一种崭新的堆叠式发光二极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堆叠式发光二极体,其是由二颗以上的发光晶片堆叠装置在支架或电路板上,而可得到多种色彩变化与具高亮度的功效。本技术的次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堆叠式发光二极体,其可以缩小发光晶片所占据面积,及可方便制作组装。本技术的再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堆叠式发光二极体,其可以串连或并联方式完成电路连接,而得增进产品的使用范围与功效。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堆叠式发光二极体,它是在一个固定于支架或电路板上的基层发光晶片之上,另堆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较小的发光晶片,其特征在于该等发光晶片的发光波长各不相同;该基层发光晶片可为透光或不透光晶片,而堆叠于其上的第二或三发光晶片必须为透光晶片;堆叠的发光晶片之间是以透明绝缘胶固定。以及该基层发光晶片的二个电极端分别设于该晶片的底部或/及顶面。该上层发光晶片的二个电极端是分设于该晶片顶面的两侧。本技术的优点与积极效果是由于本技术主要是在一发光晶片上另堆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较小的发光晶片,且该等发光晶片的发光波长(颜色)各不相同;故当该等发光晶片同时或分别发光时,基层的发光晶片所发出的光线可透过透明绝缘胶与上层的发光晶片,产生混光区相当均匀且面积大的多色混光效果,并具有较佳的亮度,及可缩小晶片所占的面积。其各发光晶片间用金线(或铝线)以串联或并联方式与支架的正、负电极完成电气连接,能有效的控制各发光晶片做同步或非同步的启动控制,而达多色混光控制的目的,增进其发光颜色的变化功效,且可将不同VF的发光晶片合并使用,扩大产品的利用价值。附图说明图1 本技术实施例之一的组装示意图;图2 图1的主要光线的混光状态示意图;图3 本技术在发光晶片上设置电极端的各种可行变化实施例(A~E)示意图;其中每一实施例均包括有各发光晶片上视图I、II及堆叠之后的上视组合图III与侧视组合图IV;图4-图6 本技术另外三种实施例的组装示意图;图7 习知构造(一)的组装状态示意图;图8 习知构造(一)的混光状态示意图;图9 习知构造(二)的组装状态示意图;图10 习知构造(二)的混光状态示意图;图11 习知构造(三)的组装状态示意图; 图12 习知构造(三)的混光状态示意图。件号对照发光晶片 10、20 支架30透明绝缘胶40 导电胶 50电极端11、12、21、2具体实施方式为使贵审查委员对本技术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其功效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兹配合下列各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首先,请参阅图1及图2,本技术的堆叠式发光二极体,其主要是在支架30上固定的发光晶片10上另堆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较小的发光晶片20,且该等发光晶片10与20的发光波长(颜色)各不相同;其特征在基层发光晶片10可为透光或不透光晶片,而堆叠于其上的第二或第三发光晶片20必须为透光晶片,堆叠时发光晶片之间是以透明绝缘胶40粘合固定。如上述的构造组合使用时,因为其中的发光晶片10与20各具有不同的发光波长(颜色),故当该等发光晶片同时或分别发光时,基层的发光晶片10所发出的光线可透过透明绝缘胶40与上层的发光晶片20,所以能产生混光区相当均匀且面积大的多色混光效果(如图2的剖面线区域A所示);另因其是将一片以上的发光晶片20同时堆在在一基层发光晶片10上,所以其自然可有效缩小该多晶发光二极体所需占据支架或电路板的面积,而更可缩小发光晶体的大小。如上述的构造请再配合图3所示A~E实施例,图中I、II为各发光晶片上视图;III、IV分别为堆叠之后的上视组合图与侧视组合图;其中第一层的基层发光晶片10,在其底部或顶部适当处分别设有正、负极电极端11、12与支架(或印刷电路板)上的正、负极连接,再堆叠的第二或第三层发光晶片20则在其顶面适当处分别设有正、负极电极端21、22,该等发光晶片10与20堆叠时是以透明绝缘胶40粘合,而各发光晶片10与20间能用金线(或铝线)以串联或并联方式与支架30的正、负电极完成电气连接(如图4~图6所示),以能有效的控制各发光晶片做同步或非同步的启动控制,而达多色混光控制与缩小产品的体积的目的。再请参阅图1及图2的实施例所示,其中基层发光晶片10底部的电极端是以导电胶50直接与支架30的负极导通,而基层发光晶片10顶面的另一电极端则由金线(或铝线)与支架30的正极导通;上层发光晶片20顶面的二个电极端(可如图3的A实施例方式配置,其中在基层发光晶体10底面设有负极电极端11,顶面则设米字形正极电极端12,而上层发光晶片20则在其顶面二侧分设一负极电极端21与正极电极端22)由金线(或铝线)分别连接于支架30的正、负极,致整个形成一并联电路型态。参阅图4的实施例所示,其中各发光晶片10与20的电极端配置方式亦可如图3的A实施例所示;组装时,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堆叠式发光二极体,它是在一个固定于支架或电路板上的基层发光晶片之上,另堆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较小的发光晶片,且该等发光晶片的发光波长各不相同;其特征在于该基层发光晶片可为透光或不透光晶片,而堆叠于其上的第二或三发光晶片必须为透光晶片;该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英明
申请(专利权)人:光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