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景明专利>正文

一种地热利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30162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20:15
一种地热利用装置,包括取水井和回水井,取水井包括深井泵层Ⅰ、光管层Ⅰ和换热层Ⅰ,回水井包括深井泵层Ⅱ、光管层Ⅱ和换热层Ⅱ,换热层Ⅰ和换热层Ⅱ为花管,换热层Ⅰ和换热层Ⅱ进入地质热层后通过第一次弯曲变向后同时向远离取水井和回水井的中心方向延伸,换热层Ⅰ和换热层Ⅱ相距的距离远大于光管层Ⅰ和光管层Ⅱ的距离,且换热层Ⅰ和换热层Ⅱ通过第二次变向使其尾部近距离交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抽一回定期交换,解决了回水堵塞的问题;所有抽水井和回水井地面集中布置,地下采热放射布置,采热面积大,工程占地面积小,建设成本低;每组采热花管在地质热层内立体布置,地热利用率高。利用率高。利用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热利用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地热利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现有技术的地热开采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一抽二回模式,这种模式虽说热力利用率较高,但是有以下两个缺点:第一是占用地面面积大,建设成本高,第二是回水井花管时间长了容易堵塞。第二种模式是U型换热器井下换热,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换热面积小(施工人本原因造成),不适合大型采暖工程。因此,设计一种地面面积占用小、回水花管不宜堵塞的地热利用装置,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地面面积占用小、回水花管不宜堵塞的地热利用装置。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地热利用装置,包括取水井和回水井,取水井包括深井泵层Ⅰ、光管层Ⅰ和换热层Ⅰ,回水井包括深井泵层Ⅱ、光管层Ⅱ和换热层Ⅱ,换热层Ⅰ和换热层Ⅱ为花管,换热层Ⅰ和换热层Ⅱ进入地质热层后通过第一次弯曲变向后同时向远离取水井和回水井的中心方向延伸,换热层Ⅰ和换热层Ⅱ相距的距离远大于光管层Ⅰ和光管层Ⅱ的距离,且换热层Ⅰ和换热层Ⅱ通过第二次变向使其尾部近距离交汇。取水井与回水井在一定时间间隔中功能交替,这样解决了回水花管堵塞的问题。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光管层Ⅰ和光管层Ⅱ垂直平行布置或倾斜平行布置。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换热层Ⅰ和换热层Ⅱ通过第一次弯曲变向后变成水平方向或向下的倾斜方向。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换热层Ⅰ和换热层Ⅱ通过第一次弯曲变向后变成一上一下的布局。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换热层Ⅰ和换热层Ⅱ通过第一次弯曲变向后变成一左一右的布局。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相对位置在上的通过第二次弯曲变向后其尾部向下弯曲,相对位置在下的通过第二次弯曲变向后其尾部向上弯曲,由此形成换热层Ⅰ和换热层Ⅱ的尾部近距离交汇。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相对位置在左的通过第二次弯曲变向后其尾部向右弯曲,相对位置在右的通过第二次弯曲变向后其尾部向左弯曲,由此形成换热层Ⅰ和换热层Ⅱ的尾部近距离交汇。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换热层Ⅰ和换热层Ⅱ尾部近距离交汇后还有一定的延伸,且换热层Ⅰ和换热层Ⅱ的延伸段平行。
[00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换热层Ⅰ和换热层Ⅱ尾部近距离交汇后还有一定的延伸,且换热层Ⅰ和换热层Ⅱ的延伸段平行。
[001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一眼取水井和一眼回水井为地热利用装置的其中一组,该地热利用装置由若干组取水井和回水井构成,若干组取水井和回水井在地表近距离集中布置,而若干组取水井和回水井的换热层Ⅰ和换热层Ⅱ成放射状布置。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一抽一回定期交换,解决了回水堵塞的问题;所有抽水井和回水井地面集中布置,地下采热放射布置,采热面积大,工程占地面积小,建设成本低;每组采热花管在地质热层内立体布置,地热利用率高。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实施例);
[0017]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第二实施例);
[0018]图3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第三实施例—轴侧画法);
[0019]图4是是地面集中布置、地下放射布置示意图(第一实施例);
[0020]图5是地面集中布置、地下放射布置示意图(第二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如图所示,一种地热利用装置,包括取水井A和回水井B,取水井A包括深井泵层ⅠA1、光管层ⅠA2和换热层ⅠA3,回水井B包括深井泵层ⅡB1、光管层ⅡB2和换热层ⅡB3,换热层ⅠA3和换热层ⅡB3为花管,换热层ⅠA3和换热层ⅡB3进入地质热层后通过第一次弯曲变向后同时向远离取水井A和回水井B的中心方向延伸,换热层ⅠA3和换热层ⅡB3相距的距离远大于光管层ⅠA2和光管层ⅡB2的距离,且换热层ⅠA3和换热层ⅡB3通过第二次变向使其尾部近距离交汇。
[0022]光管层ⅠA2和光管层ⅡB2垂直平行布置或倾斜平行布置。
[0023]换热层ⅠA3和换热层ⅡB3通过第一次弯曲变向后变成水平方向或向下的倾斜方向。
[0024]换热层ⅠA3和换热层ⅡB3通过第一次弯曲变向后变成一上一下的布局。
[0025]换热层ⅠA3和换热层ⅡB3通过第一次弯曲变向后变成一左一右的布局。
[0026]相对位置在上的通过第二次弯曲变向后其尾部向下弯曲,相对位置在下的通过第二次弯曲变向后其尾部向上弯曲,由此形成换热层ⅠA3和换热层ⅡB3的尾部近距离交汇。
[0027]相对位置在左的通过第二次弯曲变向后其尾部向右弯曲,相对位置在右的通过第二次弯曲变向后其尾部向左弯曲,由此形成换热层ⅠA3和换热层ⅡB3的尾部近距离交汇。
[0028]换热层ⅠA3和换热层ⅡB3尾部近距离交汇后还有一定的延伸,且换热层ⅠA3和换热层ⅡB3的延伸段平行。
[0029]换热层ⅠA3和换热层ⅡB3尾部近距离交汇后还有一定的延伸,且换热层ⅠA3和换热层ⅡB3的延伸段平行。
[0030]一眼取水井A和一眼回水井B为地热利用装置的其中一组,该地热利用装置由若干组取水井A和回水井B构成,若干组取水井A和回水井B在地表近距离集中布置,而若干组取水井A和回水井B的换热层ⅠA3和换热层ⅡB3成放射状布置。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热利用装置,包括取水井(A)和回水井(B),取水井(A)包括深井泵层Ⅰ(A1)、光管层Ⅰ(A2)和换热层Ⅰ(A3),回水井(B)包括深井泵层Ⅱ(B1)、光管层Ⅱ(B2)和换热层Ⅱ(B3),换热层Ⅰ(A3)和换热层Ⅱ(B3)为花管,其特征在于,换热层Ⅰ(A3)和换热层Ⅱ(B3)进入地质热层后通过第一次弯曲变向后同时向远离取水井(A)和回水井(B)的中心方向延伸,换热层Ⅰ(A3)和换热层Ⅱ(B3)相距的距离远大于光管层Ⅰ(A2)和光管层Ⅱ(B2)的距离,且换热层Ⅰ(A3)和换热层Ⅱ(B3)通过第二次变向使其尾部近距离交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光管层Ⅰ(A2)和光管层Ⅱ(B2)垂直平行布置或倾斜平行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换热层Ⅰ(A3)和换热层Ⅱ(B3)通过第一次弯曲变向后变成水平方向或向下的倾斜方向。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地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换热层Ⅰ(A3)和换热层Ⅱ(B3)通过第一次弯曲变向后变成一上一下的布局。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地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换热层Ⅰ(A3)和换热层Ⅱ(B3)通过第一次弯曲变向后变成一左一右的布局。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景明
申请(专利权)人:张景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