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传输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9728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20:07
本申请公开一种以太网传输电路,该以太网传输电路包括四组子电路,且各组子电路皆耦接于以太网物理层设备和以太网连接器之间。各组所述子电路皆包括耦接于所述子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的差模电感器、耦接于所述第一输入端和所述差模电感器的第一电容器、耦接于所述第二输入端和所述差模电感器的第二电容器、耦接于所述第一电容器和所述第二电容器的共模电感器、以及耦接于所述共模电感器的二极体电桥。极体电桥。极体电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以太网传输电路


[0001]本技术是关于一种以太网传输电路。具体而言,本技术的以太网传输电路可为以太网传输提供信号耦合、直流隔离及浪涌保护的功能,进而取代传统的以太网变压器。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以太网变压器尽管能够针对以太网的输入信号达成对信号隔离、信号耦合及共模滤波等效果。然而,传统的以太网变压器并不具浪涌保护(也称突波保护)的功能,以致传统的以太网传输电路在容易遭遇浪涌(例如:雷击、产生静电或同电路中其他负载的电源的开关动作)的环境中时常无法有效地运作。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除了基本的信号耦合及直流隔离功能外,还具备浪涌保护功能的以太网传输电路,实为本领域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至少上述的问题,本技术公开一种以太网传输电路。所述以太网传输电路包括四组子电路,且各组所述子电路皆耦接于以太网物理层设备和以太网连接器之间。各组所述子电路皆包括差模电感器、共模电感器、第一电容器、第二电容器以及二极体电桥。所述差模电感器耦接于所述子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电容器耦接于所述第一输入端和所述差模电感器。所述第二电容器耦接于所述第二输入端和所述差模电感器。所述共模电感器耦接于所述第一电容器和所述第二电容器。所述二极体电桥耦接于所述共模电感器。
[0004]在参阅附图及随后描述的实施方式后,本领域技术人员便可了解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技术手段和实施方案。
附图说明
[000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以太网传输电路的一种实施情况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6]以下的实施例用以举例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需说明,以下实施例及附图中,与本技术无关的元件已省略而未示出,且附图中各元件间的尺寸关系仅为求容易了解,非用以限制实际比例。
[0007]图1是本技术的以太网传输电路的一种实施情况的示意图。参照图1,以太网传输电路1基本上可包括四组子电路11、12、13、14,且可耦接于以太网的信号源(例如:以太网中的物理(PHY)层设备)。由于以太网信号源的八个信号可被均分为四组信号,故子电路11、12、13、14可分别对应至所述以太网信号源的所述四组信号其中一组。子电路11、12、13、
14的结构实质相同,且各自耦接的输入和输出类型也相仿。因此,基于说明简化的原则,本文中仅以子电路11为示例来进行说明,但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可根据针对子电路11的叙述而理解子电路12、13、14中的相应结构、功能和各组件适用的参数/设定值。
[0008]经过子电路11处理的一组以太网信号可自输出端OUT11和输出端OUT12输出至以太网连接器。所述以太网连接器可以是具有RJ

45或8P8C接口的以太网连接器。由于子电路12、13、14和子电路11的结构实质相同,故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可根据针对子电路11的叙述内容而理解子电路12、13、14如何通过和子电路11相同的方式而将处理过的另外三组以太网信号输出至所述以太网连接器,相同的细节于此便不再赘述。
[0009]子电路11可包括差模电感器DM11、共模电感器DM12、电容器C11、电容器C12以及二极体电桥DB1。差模电感器DM11和子电路11的两个输入端IN11和输入端IN12可分别耦接于两个连接点P1和P2,以自输入端IN11和输入端IN12接收以太网的一组差模信号可分别耦接于差模电感器DM11中的四个端点中相对磁芯而言非对称的。
[0010]电容器C11可耦接于输入端IN11和差模电感器DM11。更具体而言,电容器C11可耦接于连接点P1处。类似地,电容器C12可耦接于输入端IN12和差模电感器DM11。更具体而言,电容器C11可耦接于连接点P2处。电容器C11和电容器C12可用于为子电路11提供直流隔离与信号耦合的功能。在某些实施例中,电容器C11的电容值和电容器C12的电容值皆可位于50纳法至1微法之间。
[0011]共模电感器DM12可耦接于电容器C11和电容器C12。更具体而言,电容器C11和电容器C12可耦接于共模电感器DM12的四个端点中相对磁芯而言对称的两个端点。共模电感器DM12可用于提供高频的共模滤波效果。在某些实施例中,共模电感器DM12的电感值可介于10纳亨(nH)至5微亨(uH)之间。
[0012]二极体电桥DB1可耦接于共模电感器DM12的两个输出端,亦即,共模电感器DM12的两个信号输出可分别耦接于二极体电桥DB1的两个输入端点P3和P4。输入端点P3和端点P4可分别耦接于子电路11的两个输出端OUT11和OUT12。
[0013]在某些实施例中,以太网传输电路1还可包括电感器L1和电感器L2。二极体电桥DB1的正极输出端和子电路12、13、14中相应的二极体电桥的正极输出端皆可耦接于电感器L1。二极体电桥DB1的负极输出端和子电路12、13、14中相应的二极体电桥的负极输出端皆可耦接至电感器L2。电感器L1和电感器L2皆可耦接于接地端G1。在某些实施例中,接地端G1可以是机壳接地(chassis ground)的形式。
[0014]子电路11、12、13、14中的二极体电桥和电感器L1和L2的组合可为以太网传输电路1提供共模保护及阻抗匹配的效果。通过调整电感器L1和电感器L2的电感值,可调整差模阻抗,并且降低个通道间的串扰(crosstalk)。在某些实施例中,电感器L1的电感值和电感器L2的电感值可介于10微亨至300微亨之间。
[0015]在某些实施例中,以太网传输电路1还可包括一个特定磁芯(图中未示出),且电感器L1和电感器L2可缠绕所述特定磁芯而形成一个差模电感器。
[0016]在某些实施例中,以太网传输电路1还可包括电容器C1。子电路11、12、13、14中的差模电感器的两个信号输出端可耦接于电容器C1,而电容器C1可耦接于接地端G2。在某些实施例中,电容器C1的电容值可介于1纳法(nF)至1微法(uF)之间。
[0017]在某些实施例中,子电路11、12、13、14中的各个差模电感器(例如:差模电感器
DM11)可用于为以太网传输电路1提供外部偏压路径。在此情况下,子电路11、12、13、14中的各个差模电感器可通过连接点P5而耦接于电压源VCC1,以为所述以太网物理层设备提供偏压。此时,所述以太网物理层设备可以是具有电流驱动型的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以太网物理层设备。
[0018]综上所述,本技术的以太网传输电路1除了可提供以太网传输所必需的信号耦合、直流隔离的功能之外,通过其特殊的设置方式还可提供浪涌保护的功能。因此,本技术的以太网传输电路确实有能力取代传统的以太网变压器,并且可为以太网的传输提供更高的环境适应能力。
[0019]上述的实施例仅用来例举本技术的实施方案,以及阐释本技术的技术特征,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以太网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以太网传输电路包括:四组子电路,各组所述子电路皆耦接于以太网物理层设备和以太网连接器之间,且各组所述子电路皆包括:第一差模电感器,耦接于所述子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第一电容器,耦接于所述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一差模电感器;第二电容器,耦接于所述第二输入端和所述第一差模电感器;共模电感器,耦接于所述第一电容器和所述第二电容器;以及二极体电桥,耦接于所述共模电感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以太网传输电路还包括第一电感器和第二电感器,其中所述第一电感器耦接于第一接地端和所述二极体电桥的正极输入端之间,且所述第二电感器耦接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和所述二极体电桥的负极输入端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以太网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器的电感值和所述第二电感器的电感值皆介于10微亨至300微亨之间。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以太网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以太网传输电路还包括磁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敏宁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坤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